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忽必烈稱汗建國號為「大元」滅宋後統一江南

忽必烈稱汗建國號為「大元」滅宋後統一江南

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確立了他在蒙古貴族中的統治地位。但是,這時西北諸兀魯思實際上各自分立,大汗的統治地位和諸兀魯思與大汗的關係已不同於成吉思汗、窩闊台時代;和林也不再是政治的中心。忽必烈以漢地為根基,依靠漢人地主的支持奪得汗位,因之不能不以漢地為中心,建立起元朝的統治。

自從一二○六年成吉思汗建國以來,以族名為國名,稱大蒙古國,而沒有象北魏和遼、夏、金那樣建立國號。忽必烈稱汗後,建年號「中統」,但也沒有另立國名。一二七一年十一月,在建國十多年之後,他的統治地位已經逐漸鞏固時,才正式建國號為「大元」。下詔說:「頃者耆宿(指子聰等)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忽必烈依據漢族的古代文獻《易經》,改建為「大元」,這就表明他所統治的國家,已不只是屬於蒙古一個民族,而是中原封建王朝的繼續。

窩闊台建和林,作為蒙占國家的統治中心。忽必烈建開平,成為稱汗建國的基地。但忽必烈已將中原地區作為他的立國基礎,開平顯然不適於作為國家的都城。一二六三年五月,忽必烈升開平為上都,作為駐夏的納缽。一二六四年八月,又下詔燕京(金中都,金亡後稱燕京)仍改名為中都,作建都的準備。

僧子聰是忽必烈在和林最早信用的漢人幕僚。一二六四年,王鶚上奏,說子聰「久侍藩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應當讓他還俗作官。忽必烈詔令僧子聰複姓劉氏,賜名秉忠,拜太保,參領中書省事。一二六六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中都營築都城宮室。同年,又命已經致仕的張柔與行工部尚書段天祐等同行工部事,提督宮城的修築工程。劉秉忠等選擇金中都城東北,太液池瓊華島的周圍,作為新都的城址,籌劃修築周回六十里的新城。

忽必烈建立「大元」國號後,一二七二年二月,采劉秉忠議,改中都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一二七三年,大都宮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

元朝從此即定都在大都(北京市)。大部代替和林,成為元朝多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後,明、清兩代,北京一直是國家的首都。元大部的修建,影響是深遠的。

忽必烈在漢地建國建都,但他並不象遼太祖阿保機那樣「能漢語」,更不象北魏孝文帝或金世宗、章宗那樣通曉漢文化。蒙古貴族中通曉漢語文的人,也為數極少。忽必烈建國後,仍然十分注意保持和發展蒙古民族的語言與文化。一二六○年十二月,忽必烈封吐蕃薩迦的八思巴為「國師」,命八思巴率領一些吐蕃語文學者重新創製蒙古文字。成吉思汗建國時,曾由塔塔統阿依據畏兀字母拼寫蒙古語言,製成蒙占文字行用。

這種文字已通用了近六十年。忽必烈命八思巴新制蒙古字,則是適應元朝多民族國家建立後的需要,要求拼寫蒙古語的新字,同時還能譯寫其他民族的語言,主要是漢族的語言。

新字製成後,一二六九年(至元六年)二月,由忽必烈正式頒行。原稱蒙古新字,後改稱蒙古國字(通稱八思巴字),成為國家法定的官方文字。整個元朝統治時期,凡是皇帝的詔旨和一切國家頒發的文告、法令、印章、牌符、鈔幣等一律使用國字。蒙古國字還用來翻譯漢文的經、史等文獻,供蒙古貴族子弟學習,加強了蒙、漢、藏等民族的語言文化的交流。

早在窩闊台滅金的過程中,蒙古貴族就已展開了對南宋的侵略。但由於江南人民的堅決抵抗,直到一二七一年元朝建號時,南宋王朝依然偏安在江南。不過,這時的南宋小朝廷已經日益衰朽,兵疲財潰,勢在必亡了。一二七四年,元朝出動大兵南下,一二七六年便攻下臨安,輕而易舉地消滅了南宋王朝。廣大江南地區完全統一於元朝的統治之下。

佔領襄樊——一二六一年宋潼川安撫使、知滬州軍州事劉整以滬州十五郡叛宋來降,忽必烈以劉整為都元帥。一二六二年,兀良合檯子阿朮受命為征南都元帥,統領南征蒙、漢諸軍。但這時,忽必烈集中主要兵力與阿里不哥爭位,李璮亂後,又相繼削減漢將兵權。阿朮只是在一二六四年侵略兩淮地界,而沒有大舉作戰。

一二六七年,劉整進策說:「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算正統。聖朝有天下十七、八,為什麼置一隅不間,自棄正統?」他建言攻宋先攻襄陽,撤除南宋屏障。一二六八年忽必烈命阿朮與劉整督率諸軍進兵襄陽。一二六九年,蒙古軍先攻漢水北岸的樊城。劉整與阿朮計議說:「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但水戰不如宋朝。造戰艦,練水軍,才能成事。」蒙軍造戰艦五千艘,練水軍七萬。一二七一年五月,忽必烈增調東路兵圍困襄陽。六月,宋帥范文虎率軍十萬援襄樊,阿朮率諸軍迎擊,大敗宋軍。一二七三年初,阿朮、劉整軍用回回炮攻破樊城。二月,宋襄陽守將呂文煥出降。四月呂文煥入朝,忽必烈封他為襄漢大都督。元軍得襄陽,南宋的防禦體系被突破了。

攻下臨安——阿朮及副帥阿里海牙等得勝回朝,即向忽必烈建策,乘勝滅宋。忽必烈召姚樞、許衡、徒單公履等商議,都說「乘破竹之勢,席捲三吳,正是時機」。忽必烈任命同知樞密院事伯顏為統帥,大舉出兵。伯顏,蒙古八鄰部人。曾祖和祖父都是成吉思汗時的功臣。父曉古台從旭烈兀西征,生伯顏於西域。一二六四年,旭烈兀派遣他向忽必烈奏事,被忽必烈留用。一二七四年,忽必烈命伯顏和史天澤同領兵二十萬伐宋,任命伯顏、史天澤並為左丞相,阿朮為平章政事,阿里海牙為右丞,降將呂文煥為參知政事,同行中書省事於荊湖;又任命合答為左丞相,劉整為左丞,董文炳為參知政事,同行中書省事於椎西(八月,改為行樞密院,以便統一指揮);並由四川元軍配合,大舉伐宋。

六月,忽必烈下詔南伐,宣布「將士勿得妄加殺掠。有去逆效順,別立奇功者,驗等第遷賞。」七月,伯顏等陛辭,忽必烈對他說:「曹彬不嗜殺人,一舉而定江南。你要體會朕意,效法曹彬。」大軍至郢州,史天澤因病北還,至真定病死。忽必烈以伯顏領河南等路行中書省,軍政大事由他一人專任,所屬各部都由他節制。

九月,伯顏大軍自襄陽至郢州,宋兵十餘萬夾漢水,列戰艦千艘,又橫鐵繩索大艦數十阻遏舟師,元軍不能渡。伯顏軍繞過郢州南下,攻下黃家灣堡,由小溪挽舟出唐港,入漢江,順流而下,連破沙洋、新城。十二月,到達漢口。阿里海牙和前鋒張弘范攻打陽邏堡。阿朮等領兵搶渡大江,大敗宋軍,追擊至鄂州城門。鄂州守軍出降。

一二七五年初,伯顏大軍順江東下,至黃州、蘄州,宋守將相繼出降。阿朮軍至江州,宋兵部尚書呂師夔在江州降元。舟師至安慶,未知安慶府范文虎出降。伯顏任范文虎為兩浙大都督。二月,宋丞相賈似道到蕪湖,遣使求和,伯顏不許。賈似道督率諸路軍馬十三萬,戰艦二千五百艘來戰。伯顏命元軍左右翼夾江而進,發炮猛轟,宋水軍全部敗潰,賈似道逃往揚州。伯顏進軍至建康,宋軍出降。三月,伯顏以行中書省駐建康。阿塔海、董文炳以行樞密院駐鎮江。阿朮攻取揚州。

五月,伯顏回上都議事。忽必烈進伯顏為右丞相,阿朮為左丞相。八月,伯顏帶著忽必烈對南宋諭降的旨意返還軍前,伯顏取道益都,調淮東軍沿淮河進軍。十月,圍揚州,召集諸將指授作戰方略。伯顏到鎮江,罷廢淮西行樞密院,以阿塔海、董文炳同署行中書省事。十一月,伯顏分軍為三路,指向臨安:參政阿刺罕將右軍,自建康出四安鎮,攻獨松關;相威與參政董文炳將左軍以舟師從江陰順江而下,由海道經華亭至澉浦;伯顏和右丞阿塔海由中道節制諸軍,水陸並進。伯顏到常州,親自指揮攻城,城破被屠。十二月至平江。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年)正月,元軍會集宋都臨安城北。二月,宋謝太后和恭宗趙顯奉傳國璽及降表降元,宣告了南宋的滅亡。伯顏下令禁止軍士入城,遣呂文煥持黃榜安撫臨安內外軍民。三月,伯顏入臨安,發宋府庫的禮樂祭器、冊寶、儀仗、圖書,全部北運。宋皇室被押解到上都。

崖山之戰——南宋亡後,原宰相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擁宋朝皇子廣王趙昰(九歲)和益王趙昺(六歲)逃到福州。一二七六年五月,擁立趙昰作小皇帝,圖謀抗元復宋。宋兵仍有十七萬人。南宋右丞相文天祥被元兵押解北上,中途逃脫。七月間,文天祥號召各地起兵,奪取江西。忽必烈命塔出等領兵自江西進攻福建、廣東等地;董文炳沿海南下,漳州、泉州、福州、廣州相繼投降。宋泉州守將蒲壽庚降元。張世傑、陸秀夫等擁趙昰乘船至潮州在海上流亡。同年末,阿里海牙也攻佔了湖南、廣西諸州之地。

一二七七年四月,宋文天祥部自梅州進入江西。接著攻下雩都、興國。元江西宣慰使李恆部進攻興國。文天祥敗走南嶺山中。一二七八年四月,趙昰在 洲病死。張世傑、陸秀夫又擁立趙昺。六月間逃到海中的崖山,作為最後的據點。忽必烈任命張弘范為蒙古、漢軍都元帥,李恆為副,領大兵進討。張弘范以弟弘正為先鋒,領舟師由海道襲文天祥駐地潮陽。文天祥軍退走海豐,被張弘正追及於五坡嶺,被俘。一二七九年正月,張弘范的水軍至崖山,李恆部自廣州來會合,二月,大敗宋軍。陸秀夫負帝昺投海死。張世傑敗走,死在海中。南宋抗元的最後一支兵力,也完全被消滅了。

唐末五代以來,遼、宋、夏、金、吐蕃、大理等國長期並立,相互爭奪,已有三百餘年之久。成吉思汗建國以來的戰亂局面也已延續了七十年。元朝滅宋後,結束了諸國並立的局面,形成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家,北極漠北,南到海南,都入於版圖。元朝建號的詔書中說:「輿圖之廣,歷古所無」。《元史·地理志》說:「自封建變為邵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元朝的建立,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意義是重大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豆腐渣工程壞事—忽必烈兩次出征日本失敗的原因
細讀神鵰,發現原來忽必烈在100年前就知道明教要推翻元朝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