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會風物】尚志街原來曾叫「尚書坊」,當年何尚書一族都住這裡!

【新會風物】尚志街原來曾叫「尚書坊」,當年何尚書一族都住這裡!

原標題:【新會風物】尚志街原來曾叫「尚書坊」,當年何尚書一族都住這裡!


尚志街大家都知道


但你知道它曾經叫「尚書坊」嗎?



小編

林老師早晨??


林老師


小編早上好??




小編


林老師,有讀者留言,希望您給大家講講有關尚書坊的故事~??


林老師


哈哈,好,本周《新會風物》我就以此為主題和大家說說。






第90期又有讀者留言,希望「講講有關尚書坊的故事」。


「尚書坊」是會城地名,因明代尚書何熊祥(1567~1642年)而得名,又因該地尚書何族後代人才輩出、文化積澱深厚而著名。可惜,「文革」「破四舊」改稱「尚志街」,至今仍未複名,致使很多年青人都不知有此地名。



何熊祥事迹記載,地方史志、名人傳錄、互聯網上都不缺。2012年評新會三十名人時,我建議地方報紙專版從他開始。本期限於篇幅不談了,只講「尚書坊」。


會城地名的「××坊」


舊時會城有幾個叫「××坊」的街巷(里坊),如「金紫坊」「仁壽坊」「百歲坊」「尚書坊」「恤刑坊」「進士坊」「繡衣坊」等等。

這些「坊」,不同於行政區域的「坊」(宋代沿襲至清代,新會城分為三坊:源清坊、宣化坊、禮義坊),而是牌坊,由於建在城市居民聚居地,又成為居民里坊的名稱,牌坊為坊門。這坊有旌表的意義,一貫傳統是由官方來立的,如義士坊、貞節坊、百歲坊等,不是欽定御賜也是官府授權興建。在封建社會,會城曾有很多旌表牌坊,但演變成為地名的卻不多。其中幾個比較有名的:


「金紫坊」是今金紫街前名,宋代馬持國、馬睎驥父子在會城古岡山下居地所立。相傳受封「金紫大夫」,朝廷賜建。馬持國父子及孫子馬宜祖,三代人皆任知州,有「三世太守」美譽。


「百歲坊」在今岡州大道中,募興路口以西一小段。明萬曆四年(1576年)為表彰嘉靖二年(1523年)助剿古兜山賊鄧丑耳有功的「欽賜平寇活民冠帶義士」陳元琛,當他百歲時在此建牌坊。地名稱「百歲坊」。民國築馬路改稱百歲路。上世紀90年代蓋會城河為岡州大道,該地名消失。


「恤刑坊」在五顯路,今紅衛小學後面,現為新蓋樓房,原為林聯綬家族居地。林聯綬是沙岡人,明萬曆進士,曾任知縣、刑部主事、員外郎、知府等職。被派駐廣西恤刑,「平反一百四十人」,為官「民安其政」(據清代縣誌)。



▲《尚書坊》 By 青藤@紫筠


回頭再說尚書坊。尚書坊原來在街的出入兩端(頭閘、尾閘)也立有牌坊。又在不遠處的大新街古巷口立「三世尚書坊」石牌坊。這「三世尚書」指三代,祖父、父親及本人都是尚書。據清康熙《新會縣誌》記載,崇禎十三年(1640年),「為贈尚書何昂,封尚書何上新,太子太保、南京吏部尚書何熊祥建」。建坊距熊祥辭世僅2年,距明亡僅4年。


按照封建時代實行的「封典」制度,皇帝給予官員本身和其妻及祖先以榮典,將官員的官位官階封贈給妻子、父母、祖父母。其中七品以上官可封贈父母,三品以上官還封贈祖父母。受封贈的,在生的稱「封」,已故的稱「贈」,給官員本身的稱「授」。尚書何熊祥是一品官,因此父母、祖父母均獲得封贈。受封贈時,父親何上新(1546-1631年)在生,因此是「封尚書」,祖父何昂(1515-1573年)已故,因此是「贈尚書」。一人當尚書,三代稱尚書,「三世尚書坊」的名稱確實有些誇張。


尚書坊的由來


何熊祥祖籍新會縣何村(今司前鎮河村),生於晚明的隆慶元年(1567年),為該何族十六世。其曾祖父何安,字世寧,族稱蘆月祖,為十三世。職級登仕郎,九品小吏。先在雲南南甸做官,後到南京上新河做官。兒子何昂(字順可,族稱東池祖,為十四世,是熊祥祖父)隨他任上居住。生孫子(熊祥的父親),取名「上新」,取字「甸秀」,都用官居地名。

是何安將新會的家,從河村鶴邊新地里遷到新會城外的新開滘(今城郊村)「翁何地」。1588年何熊祥21歲中舉人後,里人將新開滘改作新魁滘。


何熊祥的父親何上新,字甸秀,族稱泰宇祖,為十五世。他對風水很有研究,著有《陰陽全篇》一卷,曾參與能子塔的規劃建設。他再把家從城外的新魁滘搬遷到會城河南的大路里,熊祥欽點翰林後,人們將這裡(原屬大路里的部分地方)改稱「翰林里」,地在原國營印刷廠旁邊的小巷。


翰林里建有何家「登仕祠」,奉祀官至登仕郎的祖父何蘆月等先祖。何熊祥的翰林里舊居與「帝臨堂」(今辟有帝臨路)相距數百步遠,他寫的《帝臨堂記》「余居第之西不數百武」可證,他還曾捐資重修帝臨堂廟門。


後來,熊祥官至尚書,按明朝制度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必須進城居住,於是就遷入有城牆保護的會城城池內。他選擇了城中心的南興街(今融入為知政中路一段,約從尚志街至仁壽路),買下南門莫氏的連片土地,營造尚書坊府第。而他祖上在河村鶴邊新地里的老家,也因熊祥官至尚書,而美稱為「尚書里」。



▲司前尚書里 林福傑 攝


何熊祥56歲就辭官回鄉養老了,在尚書坊享受五代同堂的天倫之樂,享壽76歲。


尚書坊何族


「尚書坊」不但是個著名地名,而且還是個大族、望族之名。


何熊祥有4個兒子、15個孫子。4個兒子分成四房,按子女排行為長房、三房、六房、八房,15個孫子分成十五家。尚書坊何族是個龐大的封建家族,至清朝光緒末有3100多個男丁,其組織嚴密,有族長、房長、家長,大約在清咸豐、同治之間建立起一套管理制度,管理氏族運作,以及雄厚的「祖嘗」。田產分布各處,其中在三江「九子沙」就有5991畝(建國初土改時統計數)。

尚書坊何族,與五顯涌劉族、南邊塘許族、南門頭莫族,是舊時會城的「四大家族」,舊日新會有歌謠唱道:「何劉許莫,冇人敢戳,戳親畀荷柴挌[loɡ8]。」


尚書坊何族人才輩出。熊祥的4個兒子士域(字文起)、士堒(字文玉)、士壎(字文若)、士坊(字文茲),都在明朝做官。明亡後,該家族堅持氣節,百多年不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不當清朝的官。熊祥孫子何節生起兵勤王,曾孫何九淵遁入空門。到康熙之後,族人才逐漸參加科舉,出文武官員不少,尚書坊何族被譽為「閥閱門第,世代書香」。


何熊祥留下很多文章佳作。萬曆年間,他重刊湛若水校定的《陳白沙集》九卷(見《四庫全書》)。任南京工部尚書期間,吩咐修編《南京工部志》十八卷。他的儒雅一直影響著尚書坊何族,後人有文採的很多,如何士域、何士壎、何九淵、何九疇、何樗、何霟、何殿春等擅作詩詞,作品收入縣誌、《岡州遺稿》及續編。


尚書坊曾是「祠堂街」


尚書坊原為何族獨居。但今尚志街僅長202米,可見當年容量亦有限,很多子孫擴展到城內外各處,如南塘、柱石里、景行里等,相傳在隆興觀前曾建有私人園林「青琅園」,九曲池原為花園,當時有亭台池榭,九曲迴廊,後荒廢。


尚書坊的祖祠為該族的根。何熊祥謚號「文懿」,贈「太子太保」。文懿祖家廟原是何熊祥的舊第,到清咸豐元年(1851年),族中合議用祖嘗款八千兩銀子購回,於同治二年(1863年)事成並開始建造文懿祖家廟,次年建成,歷時8個月,耗銀五千餘兩。家廟一連三進,每進五間,左右巡廊、涌道、佾台,後樓奎閣一座,橫過五間。另後園地一段,前面魚塘一口,塘基東西共六閘。



▲尚書坊「祠堂街」示意圖


此後幾年間,尚書坊又陸續建成了幾座祠堂。


誥封尚書祠,俗簡稱「誥封祠」,奉祀熊祥父親何上新。一連三進,每進三間,另後樓一座,左右兩巷由頭門直至後園。民國期間,曾作為國民黨部辦公地。上世紀80年代拆建民房前為新會縣文化館址。


▲《何氏世源》誥封祠圖


今尚志街內原有7座祠堂,從知政中路往尚志街數起,依次為祀十七世文若的「評事祠」、祀文起的「行取祠」、「誥封祠」(文化館舊址)、文懿祖家廟(今實驗小學內)、祀文玉的「司寇祠」(原縣人民法院舊址)、祀文茲的「紹箕祠」(現財政局非稅收入徵收管理分局址)、紹箕祠後面的「儒林祠」。這些祠堂坐北向南排列於坊內,蔚為大觀。(如圖)



▲1933年拍的尚書坊部分祠堂


文懿家廟前面有水塘「石山塘」,周圍建有亭台樓閣,收藏甚豐,族中有「寧賣尚書坊,莫賣石山塘」之說,譽為風水寶地。



▲《何氏世源》文懿祖家廟圖


此外,尚志街在東邊今東方紅中學這一邊,還有文懿太保祠,又俗稱「太保府」。族譜《何氏世源》記載,「一連三進,每進五間,左右巡廊、佾台、涌道,頭門左邊水閣一座,塘仔一口。」太保祠在1986年拆毀建教學樓。


據族人介紹,尚志街在西邊的原爽爽麵店的陟廬,也是何公祠,現在拆剩半間。

呼籲「尚書坊」複名


「文革」開始「破四舊」,就全面更改會城路名。「尚書坊」被視為頭號封建產物,取近音改名為「尚志街」。「四人幫」垮台後,會城鎮府同意全面恢復舊街巷名稱,只有極個別例外,「尚書坊」就是未被恢復之一。



▲1933年景堂圖書館後樓照片,可見尚書坊石山塘局部


鑒於「尚書坊」地名有四百年時間,與新會歷史、名人、望族有關,在新會乃至江門五邑都很突出。保護好地名,就是守衛了歷史文化。目前,廣東省地名部門在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之後,提出保護「地名歷史文化遺產」,並以江門市為試點。個人認為,「尚書坊」應屬寶貴的地名文化遺產,需珍惜保護和開發利用,而不該被淘汰,呼籲地名部門將尚志街恢復回「尚書坊」,順應時代發展需要,以得民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會旅遊 的精彩文章:

TAG:新會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