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亞文化圈對我國村鎮研究的意義

東亞文化圈對我國村鎮研究的意義

東亞文化圈對我國村鎮研究的意義

——兼「東亞地區小城鎮的經驗研究」開題

東亞文化圈

世界四大文明的劃分是基於語言,語言是記載文明的工具。歐洲的拉丁語—基督教文明,西亞、北非、東非的阿拉伯語—伊斯蘭文明,南亞和東南亞的梵語—印度教、佛教文明,東亞的漢文—儒教、佛家文明,四者幾乎同時形成。緣於歷史條件所限,四大文明的發展在近代以前幾乎是獨立的,互不影響的(或者說是很少影響的)。這其中,東亞文明的特點是中、日、韓、(中國)台、越均使用漢字(除了日本以外,韓國(958年)和越南(1075年)都引進了中國的科舉制度。比如韓國1968年正式取消了漢字的使用;日本也長時間在爭論是否取消漢字;中國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出現了既「反帝反封建」、也反「傳統」的思潮;建國之後的「破四舊」和「文革」等,更是進一步加劇了與傳統的割裂。歷史而言,東亞國家共同的文化根基曾被忽略甚至詆毀。),尤其在中世紀時期,東亞國家使用漢字作為「通用書面語」,因此也稱「漢字文化圈」。18世紀航海技術的大發展將幾大文明逐步鏈接起來,西方的近代文化和技術不斷東來,衝擊著東方的傳統儒家文明。東亞各國普遍開始向西學習,包括中國的洋務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其間的差別在於前者未能體系化和持久化,而後者締造了一個現代日本,但其異化發展曾給東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戰爭災難。

戰後,東亞諸國發展路徑不一,但這些經濟體都有兩個共同特徵,一是資源匱乏,二是共享東亞漢文化遺產。學術界也越來越傾向於用」文化「來解釋這一成功逆襲,認為其成功更主要的是深值於其中的社會過程和文化傳統。而這一文化傳統則來源於儒家價值。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三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和「孝道中庸順從」。11個字規範了社會運行,使得國家能夠張弛有度,迸發出無盡的力量。而其背後的」鄉約「強調個人責任、相互尊敬和鄰里合作。如同釜山大學李仁熙教授所概括的「東亞農村的特點很相近,比如一家幾代人一起生產、生活,村落內部的農民之間進行插秧、收割、建房等勞力交換,以及互相幫助的傳統習俗……」。

然而由於政治演進的差異性和20世紀中國(東亞文化之根)的貧窮落後,東亞各國對東亞文明的認識也出現了裂變。東亞各國開始趨於貶低東亞文明,貶低東亞文化圈的同質性。比如韓國1968年正式取消了漢字的使用;日本也長時間在爭論是否取消漢字;中國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出現了既「反帝反封建」、也反「傳統」的思潮;建國之後的「破四舊」和「文革」等,更是進一步加劇了與傳統的割裂。歷史而言,東亞國家共同的文化根基曾被忽略甚至詆毀。

可喜的是,在全球經濟日益開放的今天,隨著國家的繁榮和強大,東亞諸國對文化的發展愈加重視,對儒家文化的認同也在擴展,以至於東亞學術界提出了「東亞儒家資本主義」的概括。實際上,對於文明而言,近現代文明其實就是全球文明,而傳統文明的根是在鄉村,鄉村承載著地域傳統文明的傳承。從這一點而言,顯然同處一個文明圈或文化圈的東亞,其共性的基礎是在鄉村地區,包括宗族關係、村規民約,以及鄉村建設和管理等。更為重要的是,日本、韓國和台灣都不約而同地在1960-1970年代經歷過經濟的高速增長,並基本同步實現了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三個資源稟賦相似的現代化國家,在農村和農業領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其小農經濟下的精緻農業難以滿足消費時代的穀物需求,糧食高度依賴進口,農村也面臨著凋敝和解體的問題。

客觀上,其發展歷程和經驗為學界提供了難能可貴的研究樣本。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鄉村規劃研究團隊自從2014年起連續多次訪問日本和韓國鄉村,訪談地方政府、民間組織,踏勘鄉村建設,深入農戶家中訪談,聆聽專家授課等,以多種形式深入了解和切身感受東亞國家的鄉村規劃和建設。

東亞小城鎮的經驗研究

中國城鎮化三十多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中國城鎮化也有自身的特色,即小城鎮在城鎮化進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當下,全國各地對小城鎮的發展建設特變關注,特色小鎮建設面臨著一輪大幹快上的局面。然而對於我國小城鎮的研究工作在近十年有所滯後,過多的學術力量聚焦於規劃管理、聚焦於大城市和城市病的研究。少量的國際比較研究也沒有深入展開。因此亟需拓展小城鎮的相關研究,深入審視中國的小城鎮發展和建設,並指導未來的發展方向。

鑒於課題團隊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裡對日韓鄉村的考察及研究積累,本研究繼續以鄰國日韓和中國台灣地區為對象,考察其小城鎮(町、村、面、邑、鎮)的發展機制、政策內涵和經濟手段等,尋找可以為我國小城鎮規劃、建設和發展參考的經驗。

圖:2017年1月20日課題團隊訪問韓國釜山大都市區翰林面事物所(鎮政府)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小城鎮在日韓台區劃體系中的演變、小城鎮在日韓台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日韓台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的組織機制等、日韓台的小城鎮發展趨勢和制約因素等、日韓台的小城鎮規劃管理體系及其差異性和借鑒。

圖:翰林面的街景

本研究擬確定兩條主線如下:

1.歷史經緯。通過對日韓台研究文獻的檢索,和日韓專家舉辦學術研討等方法,從歷史的角度考察日韓台的社會結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進程,小城鎮建設採取的獨特發展模式以及對城市社會結構的影響等。結合日韓台的實地考察,擬訪問至少5個日韓台小城鎮,深入調研日韓台小城鎮發展的歷史進程、實際情況和現實問題。重點關注日韓台政府如何應對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的小城鎮人口流出問題,以及如何促進地方活力。

2.空間形態。通過實地考察日韓台小城鎮的發展現狀,採取與村民、鎮政府對話的方式,從規劃的角度分析和評估日韓台小城鎮的形態及空間特點(傳統形態、新規劃要點、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等,了解他們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規劃布局、文化遺產的保護等方面的策略、資金來源、配套措施等,結合中國小城鎮建設的實踐和歸納。

由於國際研究的不可預知性,以及實際情況的變化,本課題的具體研究內容將依據推進情況進行若干調整。

課題來源: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科研項目

供稿:張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濟規劃TJUPDI 的精彩文章:

TAG:同濟規劃TJUPD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