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疆域版圖,各版本相差巨大,到底孰是孰非

明朝的疆域版圖,各版本相差巨大,到底孰是孰非

文|遠在小河對岸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而關於明朝的疆域,各版本的疆域圖相差巨大。有的版本的大明疆域圖,幅員遼闊,遠邁漢唐。而有的版本的大明疆域圖,則疆域較為蹙小,僅約相當於我國現今疆域的一半。那麼,為何各版本的大明疆域圖,卻相差如此之大呢?

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計算方式。上面的大明疆域圖,囊括了大明的羈縻地區。而下面的大明疆域圖,則僅為大明的實控區域,也即所謂的「兩京十三省」。其中,兩京為京師(北直隸)與南京(南直隸),十三省(正式稱謂為布政使司)為:山東(遼東都司,在行政上隸屬於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

那麼,此兩種不同的計算方式,到底孰是孰非呢?其實,「疆域」一詞是近代才有的概念,是自西方而傳入的。我國古時候只有「天下」的觀念,而並無疆域的認識。《詩經·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觀念,是以自身為中心點,認為整個天下都屬於自己,而以距離之遠近為親疏原則,依次分為「甸服」、「侯服」、「賓服」、「要服」、「荒服」,此即為「五服」。據《荀子·正論篇》曰:封內甸服,封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

在此觀念之下,雙方是不存在平等關係的,這也是我國歷史上自居「天朝上國」的理論依據。而西方的疆域觀念,是建立在一種較為平等的認識上,彼此界限很明確。故而,有些西方學者認為長城乃是我國歷史上的北部邊界,是比較荒謬的。

長城只是我國歷史上修建的一道軍事防禦工事,其性質並不等同於現今「國與國」之間的界碑。比如,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修築長城。不但毗鄰游牧民族的秦、趙、燕修築長城,就連齊、楚等遠離游牧民族的諸侯國也修築長城。而長城絕不是修築在國境線上,以作彼此之界用的,而只能是依地勢修築以便於防禦。所以,不能是秦朝也好,還是明朝也好,修築長城的位置也都差不多。

那明朝的疆域到底有大呢?據《明史·地理志》記載:自黃帝畫野置監,唐、虞分州建牧,沿及三代,下逮宋、元,廢興因革,前史備矣。明太祖奮起淮右,首定金陵,西克湖、湘,東兼吳、會,然後遣將北伐,並山東,收河南,進取幽、燕,分軍四齣,芟除秦、晉,訖於嶺表。最後削平巴、蜀,收復滇南。禹跡所奄,盡入版圖。近古以來,所未有也。

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即便是極盡抹黑明朝的滿清官方,也不得不承認明朝之疆域乃是「近古以來,所未有也」。而歷朝歷代,對少數民族為主的羈縻地區,都是實施不同的統治政策。漢唐設都護府、明設都司(遼東都司,漢人為主,行政上隸屬山東,不屬此類)、滿清設將軍駐地。

而我們是農耕民族,在歷史上對不適宜的農耕區並無太多的興緻,也欠缺對那些地區的開發條件。故而,一旦出現了維護成本過高的情況,也就放棄了。如唐朝的疆域雖在唐高宗時期達到了極盛,但這一極盛的疆域卻只維持了四年。如果都按直接統治的區域計算的話,那麼,明朝的疆域也是遠邁漢唐。

滿清時期,漢人為主的「關內十八省」+遼寧,為歷史上的漢人居住範圍,而這疆域與我們通常看到的秦朝疆域圖基本差不多。但廣大的江南地區,是伴隨著「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宋室南渡」等三次中原大亂,才得以逐步開發。故而,秦朝對遼闊的江南之地,其統治力是微乎其微的,最多能算增加了幾個居民點。而從實際統治疆域來說,隨著對莽荒之地開發程度的越來越高,各大一統王朝的疆域是越來越大的。

明朝時期,平定雲南,並對西南之地大規模實施「改土歸流」政策,使得朝廷對西南的統治才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而其實,脫離任何一個朝代對邊疆開發的貢獻,而談幅員遼闊是毫無意義的。

參考史籍:《明史》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史右理 的精彩文章:

蜀吴瓜分魏国的计划,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
項羽不肯過江東,並非無顏乃是無力回天

TAG:左史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