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拋開女性觀,嚴歌苓的寫作技術,真挺牛的。(上)

拋開女性觀,嚴歌苓的寫作技術,真挺牛的。(上)

原標題:拋開女性觀,嚴歌苓的寫作技術,真挺牛的。(上)



昨天文章排版出了點問題,刪了,不好意思哈,各位。


之前聊過嚴歌苓的女性觀(詳見嚴歌苓最大的「不足」,應該是她內心不太看得起女人這個群體吧。)有很多朋友不同意,我再補充幾句。


第一,有人說嚴歌苓筆下的人物是符合當時時代的,這沒錯,但是一個讀者只能在書中看到你能理解的東西,同樣的,一個作者,她能寫的東西是她心裡最認同的東西,否則她寫不好。

換句話說,嚴歌苓挑選的現實題材本身就是她有興趣以及認同的題材。


第二,有人說嚴歌苓的書里也有別的性情的女性。事實上假如我只看過《陸犯焉識》,我絕對不會下這個結論,我的結論是針對她創作的履歷中最出色的作品,橫截面最廣的範圍的總結。上文中我也舉了幾本書的例子,包括《一個女人的史詩》《金陵十三釵》《小姨多鶴》等。


第三,作家的「時代狹隘」其實很正常,連曹雪芹這樣的天才都不例外。十二釵的分類按小姐丫鬟等級排位,就是典型的時代性,當然曹雪芹最牛的地方是他脫離時代的那些認識,比如寶黛知己之愛等。但是曹雪芹這樣的,百年難得一遇,更多的作者,在整個歷史裡,只是量變的一分子而已。


第四,一個作者,儘管有局限,她的技術依然可以是紮實的,比如嚴歌苓,她的技術,我一直是評價很高的。


以《陸犯焉識》來舉例。(我不是專業研究文學的,只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嚴歌苓很會講故事。(想做編劇的人都應該看她的元素調用)


《陸犯焉識》里一塊歐米茄,是馮婉喻當了陸焉識繼母新婚時給的鐲子,悄悄買給陸的,後來被繼母發現,大鬧了一場,不許他們兩口子私下有背著她的情感交流。這裡交代了什麼呢?把陸,繼母,馮婉喻的關係全部交待完了。馮安靜的愛,繼母的扭曲,陸夾在兩個女人中間的「軟」,對馮婉喻又是看不起又是起了惻隱之心,在這條關係線上,這塊表的出現是一個高潮。


其實,接下來這塊表可以不出現了,它的功能性也完成了,相當於這條線已經是個完整的故事。


但是呢?這塊表繼續發揮作用。

陸焉識被當成政治犯,身上就帶著這塊表。


沒多久,這表肯定被搜走了,然後被引入了另一個小故事。


一個死刑小犯人梁葫蘆幫陸焉識偷回了這塊表,陸焉識嚇得要死,梁葫蘆和陸焉識的故事開始了。一老一小,一個大戶人家少爺文化知識分子,一個流氓混混,互相進行情感試探,互相懷疑互相依戀,折射的是時代的荒誕,兩個按照正常社會設置,根本不會發生人生交集的人,竟然同吃同住同處境,可見荒誕性了。


這塊表在這個故事裡,也可以獨立存在,沒有前傳也可以,沒有後續也可以。


一個大戶人家公子哥兒成了政治犯,手上有塊歐米茄,太正常了。


一個小混混,本質上還是個小孩子,兩年後死刑了,什麼都破罐子破摔,骨子裡散發著邪惡與破壞,盜竊管理員的東西,還給陸焉識,第一,跟陸示好,第二,我就要死了,就是要搞破壞,第三,嚇陸,那塊歐米茄一旦被發現回到了陸口袋裡,陸完了。


接著呢,到了第三個故事,陸焉識跟一個管犯人的幹部的鄧指間的故事開始了。


陸焉識聽說場部禮堂在放宣傳片,裡面有他的小女兒,陸焉識想知道他的女兒長大後長怎樣了,於是想去場部禮堂,他有什麼辦法呢?


用那塊表賄賂鄧幹事。


各位,看這個情節設置,真是繡花,一筆筆的,作者的設置到了那種,人物走到了這一步,不這樣做,根本沒法走下去的地步。

陸焉識手頭還有點洋氣的什麼別在領帶還是袖子上的飾品,他怎麼不拿那個去賄賂呢?陸焉識後來逃出農場,在外面城裡沒錢用了,拿著這些飾品去換錢,人家還不給他換,不常見也不懂分辨真假。


知識分子到農場做事,被大老粗的搞革命的人指揮,當鋪里都不要的東西,陸送給鄧幹事?這種東西對他有啥用處?跟張飛談《西廂記》?當然,還是手錶稀罕實在。


也就是說,這塊表非得再次出場不可,你不出場都不行了。


這塊表再次閃耀登場了,而且戲份精彩。


鄧幹事特別愛老婆,轉手把表給老婆了。


愛老婆的鄧幹事,開始跟陸焉識談他的老婆,結果發現,原來這勞改犯也有女人要死要活的愛啊,不可思議。


接著呢,陸焉識一次次提心弔膽的被叫到鄧幹事家裡給修表,這狗日的歐米茄走著走著他媽的就不走了。陸嚇得要死,連連表示,我送來的時候真是好的,難不成這表只跟舊主人?不服老大粗管?


結果呢,陸焉識發現了個秘密,這表一到海撥高,氣溫低的地方就不走了,鄧幹事的老婆外頭有野男人,咦,管理幹事的老婆,高一等的人,成分這麼好的人也通姦?


通過這塊表,陸焉識跟鄧幹事,竟然一定程度上達成了某種奇異的諒解。


時代再怎麼變,有些東西是永遠不會變的。

幾年後鄧幹事肝癌,把那塊表還給了陸焉識,接著呢,陸焉識坐了20年牢,被放了,他帶著這塊表回到了馮婉喻的身邊,原璧歸趙。


各位,有沒有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地方?


嚴歌苓的作品每一幕都獨立成一個故事,非常完整,有自己的起承轉合,但是當這些組合在一起,也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只有這個大完整才把所有的側面都概括進去。


從大結構上來說,馮婉喻送表是故事的「開始」,那時候陸焉識不愛她,對她不耐煩,等到故事結束,陸焉識帶著表回來了,這時候陸對她的感情經過了20年的沉澱,已經對她情感非常深刻了。


所以呢,這就是為什麼導演們愛拍嚴歌苓,但是往往跟原作一對比,讀者又會不滿意的緣故。


因為限於篇幅,導演們往往只能摘選幾幕,也可以獨立成文,比如《芳華》馮小剛只選前面的,《歸來》張藝謀只選後面的,假如不看原著,故事也存在情節邏輯,但是一旦看了原著,就覺得不行了。


為什麼呢?


就是嚴歌苓自己說的,我的東西看起來場景很好拍,其實真操作起來很難。


因為嚴歌苓的小結構故事,最終都要一氣呵成,回歸大結構的,只有在這個大結構里,人性和時代所有的橫切面才能展示出來,只選一幕,就會內容單薄,比如《芳華》(詳見電影《芳華》,我能說馮小剛依然搞砸了嗎?)或者人物單調,比如《歸來》。


先聊到這兒,下篇接著聊。

(麻煩....)


《神秘巨星》,「情懷」這樣賣就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日君的狂想曲mp 的精彩文章:

TAG:何日君的狂想曲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