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神不缺「鈣」,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大財富

精神不缺「鈣」,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大財富

□ 堯石

為人父母,都想把孩子培養成身心健康、自食其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中華傳統文化強調通過自我約束,內化為道德修養,外化為禮教人倫,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培養,達到雖然「從心所欲」卻「不逾矩」的境界。致力於國學教育的如平老師曾總結出要想培養心智健全的孩子,需要做好止、定、強、福四個方面,筆者深以為是。

止:即不該做的事不能做。比如:不能觸碰電插頭、捅煤氣灶;不能隨地吐痰、不能隨便跟外人要東西、不能騙人、不能說謊話;不破壞公共財產、不做違法亂紀的事等等,從生活常識到道德規範,再到法律法規,這個「止」告誡我們不能逾越的界限。看似簡單的一個「止」字,完全做到卻並不容易。有些孩子就是因為父母沒有從小灌輸給他們「止」的概念,以及如何能「止」,才導致孩子目中無法、眼中無情,釀成了人生悲劇。

定: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鎮靜而專註地把事情做好。一個人的幸福感往往取決於獲得感,而獲得的程度又取決於一個人的認真、專註和淡定。焦慮、浮躁、幸福感指數不高成了當下人的一個通病,究其原因就是目標不明確,心沉不下來。

強:是一種態度和方法。人從呱呱墜地,便開始了與自然、與自身的鬥爭,孩子會在實踐中調整自己、豐富自己。但一些父母認為孩子是弱者,處處呵護他們,比如,孩子被桌子碰了一下,父母也要去拍打一下桌子,說是教訓桌子,而不是讓孩子自己總結經驗;有的孩子在學校打了同學,父母跑到學校跟老師講理,說因為同學都孤立自己的孩子,認為都是別人的問題,不會反省自己。這種護犢子式的愛護,使得孩子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缺乏對事件發生後的正常反應。凡此種種,非但不是愛孩子,反而是誤導了孩子。

福:就是幸福、福德。家庭是培植品德、福德的地方,現在很多父母都搞錯了,以為一味地在知識上下功夫、肯投資,就能把孩子培養好,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品德培養。

74歲高齡的山東師範大學王萬森教授的「一封感人的檢討書」在網上流傳,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長者的風範。王教授由於看錯了課表耽誤了上課,「曠課」後,他非常難過,一度落淚,王教授說:「底線很重要,作為老師責任感就是底線。」他特地寫了檢查在班上念給學生聽,自言曠課事件使他「羞愧難當,無可彌補」,這件事在山東師範大學同學中引起不小反響,很多年輕人在王教授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和學問,更重要的是人文修養。不飾功、不諉過,這位長者所具有的態度與修養,正是家長和孩子們的榜樣。

「富而無驕,莫若富而好禮。」金錢上的富有永遠彌補不了精神上的貧窮,物質上的富足不能與精神的高貴等同。精神上健康、不缺「鈣」,才是安身立命之根本,才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大財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婦女報 的精彩文章:

「概念店」攪動服裝新消費
兒科全員上崗應對流感

TAG:中國婦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