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比人長壽」應該成為編輯的終身追求——論編輯在打造精品力作中的主體地位

「書比人長壽」應該成為編輯的終身追求——論編輯在打造精品力作中的主體地位

本文刊載於《科技與出版》2017年第10期

如果您喜歡,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訂購我刊,郵發代號:82-65

摘 要

打造精品力作,「打鐵先要榔頭硬」,作為處於主體地位的編輯,在今天這樣物慾橫流、拜金主義盛行的時代,更需要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堅守自己的職業理想,確立先進的出版理念,夯實自己過硬的基本功。

關鍵詞

精品力作;職業理想;出版理念;素質與基本功

我們每一個出版人,應該強化自己的責任感、使命感,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企業,也為我們自己,努力多出一些文化精品,留下一些能夠讓人回味的出版物,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出一些「比人長壽的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精品力作」。「打鐵先要榔頭硬」,作為處於打造精品力作過程中主體地位的編輯,在今天這樣物慾橫流、拜金主義盛行的時代,更需要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堅守自己的職業理想。

一、職業目標與職業追求——理想

有職業追求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職業理想、奮鬥目標,我也是。在當中學老師的時候,我希望能成為一個受學生、家長歡迎的名師;在當大學老師的時候,我理想成為一個在教學、科研有所建樹的教授;在當了出版人之後,我追求編輯出版一些能為社會、讀者稱道的出版物。因此,在我每次以編輯出版研究生導師身份給學生上第一次專業課的時候,在我每次以總編輯身份與剛入職的新編輯談話的時候,我總會與他們談職業理想,談實現職業理想的三重境界,那就是你是把出版視為「飯碗」,只是用來作為維生的手段,還是把出版看成為只是一種「工作」,當作一種職業,每天認認真真去完成即可?我特彆強調的是你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出版人,那就要去追求第三重境界,也是一個真正的出版人的境界,就是要具備出版理想,要把出版作為自己的事業,作為自己終生的追求。因為,只有當你有了終身追求的理想後,你才會熱愛你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而只有你熱愛上了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你才會盡心儘力、想方設法去做好你的工作。出版人尤其如此,一個不愛書的編輯,一個對編輯工作沒有激情的出版人,是無法打造出精品力作的。

有了出版理想,想做一個好編輯就必須強調責任感、使命感。儘管今天的社會浮躁、拜金主義盛行,出版行業也同樣如此,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好編輯,成為一個有理想追求的出版人,也就必須要去考慮如何盡自己的能力去編好書、出好書。我做過編輯、當過總編,我策划過許多選題,擔任責任編輯的圖書也不少,應該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出版過不少獲得較好社會反響和獲得過國家各種獎項的作品,儘管由於種種原因,在我的出版人生涯中也確實出過一些平庸的作品,也策划過一些並不成功的選題,但是在主觀上我一直在努力,也從未動搖過我的出版理想,希望儘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堅持,為社會、為今天的時代出版更多的精品,希望能讓好書去引導人們的閱讀,因為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消費更需要引導。只有我們出版人確立了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才可能一直為之去努力,而且是終生為之努力。儘管也許由於主觀能力和客觀條件不一,目標實現的程度上會有所不同,但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為了我們的出版理想堅持去努力踐行。

努力踐行自己的出版理想,就得學習、研究、探索。作為文化產業的出版,它既有著作為人們精神食糧的文化屬性,又有著屬於市場產品的商業屬性,這就對出版人、對編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須堅持學習,不斷創新,尤其對於一個出版企業的掌舵者、決策者那更是如此。我曾經在15年前就說過:「出版社(大學出版社)作為學校的一個特殊單位,社長總編如果不是本行業出身的,筆者以為,沒有三年全身心的投入是沒有發言權的。」我的切身體會,得到了出版界一批老前輩的充分肯定,也為出版實踐所證實了的。

編輯出版是內容產業,強調創新。出版的改革,日新月異,進入互聯網時代,更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改革轉型,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今天出版的主題詞,這就得學習,不斷學習,從我們的知識、理念、思維方式一直到操作的手段,都得緊跟形勢的發展而更新、改變。可以這樣說,新人入行必須要相當長時間的全身心投入學習研究,而熟手一旦脫離出版第一線的崗位,就將會很快失去說話的資格,我想這應該是符合出版發展規律的。

因此,我在多個場合說過,人是要活到老、學到老,我給自己還加了一句:到退休才知道自己還沒有學好。為此,我一直在努力學習,積極接受出版的新事物,從博客到微博,從微信到「+互聯網」,從POD按需印製到CTP印刷,從AR到VR,從新的理念、新的媒介到新的技術,只有學習了、接受了而且掌握了,你才能跟上發展的潮流。問道出版,因此也就成了我職業生涯的常態。

二、文化品位與兩個效益——理念

編輯作為打造精品力作的主體,樹立了職業的理想與追求還不夠,還必須確立正確的出版理念,對於精品力作的衡量標準、價值取嚮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何為精品力作?其衡量標準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我們精品工程建設中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問題。出版業既然已經完成了轉企改制,那麼,作為一個企業,就必須談效益,作為一個文化企業,就不僅僅是談經濟效益,還必須講社會效益,這也是文化產業與一般國民經濟產業的一個根本區別。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就成了出版業最高準則。那麼,正確理解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內涵和外延就是一個嚴肅的課題,也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認識常常會出現偏差。

什麼是社會效益?我以為,它一般應該包含三個層面的意義:一是弘揚社會主旋律的,二是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三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由此也可知,社會效益不僅僅指的是政治範疇,即便是主題出版也不僅僅是指政治範疇弘揚主旋律的內容。什麼是經濟效益?我以為同樣也包括三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有利於經濟建設發展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準的,二是有廣大讀者受眾的,三是能給出版企業帶來經濟利潤的。由此可知,經濟效益也不僅僅指的是出版社的產品利潤。顯而易見,社會效益與政治效益,經濟效益與經濟利潤是不可畫等號的。真正一部好的作品,它在兩個效益的各個層面一定是會有交集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由以前的兩個效益相結合的提法改變為兩個效益相統一。有了這樣的價值判斷,我們就可以發現,好作品,它在兩個效益的問題上一定是統一的,只是在各自的層面上有所側重,有所交叉。

然而,作為文化產品,卻有著一個相對比較恆定的評判標準,那就是品位,出版物的文化品位。出版的歷史實踐告訴我們,兩個效益真正統一的出版物一定是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出版物,文化品位的高低正是出版物核心價值的集中體現。我們常說,人要做一個有品位的人,那就是指要成為一個有修養、有素質的人,出版物作為文化產品,所以文化品位的高低就應該成為我們對出版物優劣評判的標準。這應該成為我們的出版理念。

在出版實踐的過程中,作為文化傳承的使者對於文化品位的追求恰恰被我們忽視了。審視年出版四五十萬種出版物的中國圖書市場,我們不難發現,展示出的出版物中,大量的圖書正是缺失了作為文化產品靈魂的文化品位,而正是對文化品位的忽視直接導致了我們今天出版物整體質量的下滑。我們不得不承認,出版界之所以今天精品匱乏,只有高原沒有高峰現象的存在,其原因與我們出版人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缺失了文化人的追求、丟失了文化人的本性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

那麼,何為文化品位?我曾經這樣說過,「文化品位」包含了三個方面,那就是內容的創新性、價值的積極性、形式的健康性。評價某個出版物文化品位的高低,其實質必然離不開這三個方面程度的高低。創新,是出版物的靈魂,原創是出版物文化品位衡量標準的重要內涵;社會價值積極與否,則是文化品位評判標準的基礎條件,那種惡俗、庸俗、低俗、粗俗的文化垃圾,顯然是沒有文化品位的;形式上的健康,則是一個出版物是否具有文化品位的外在標誌,我們的出版物應該是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精神食糧,給人以積極向上、弘揚正氣的正能量,給人以美感,給人以美的享受。有了「文化品位」這樣的結合點,筆者相信,兩個效益就一定能達到真正的統一。出版實踐告訴我們,一本好書,一本符合人們生活、生產、工作、精神需求的圖書,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具有文化品位。文化品位是出版物和出版業效益核心價值的體現,這應該是一個公允的評判標準。今天,圖書出版業非常崇尚「吸引眼球」,這本身也沒有錯,作品應該要有「養眼」的功能,但是,僅僅「養眼」是不夠的,我們提倡的應該是通過「養眼」而能「養心」,這樣的作品才是我們應該去努力追求的!

我們的出版社,不管如何轉制改企,我們的出版人,不管面對怎樣的環境,努力出一些「比人長壽的書」應該成為我們的追求,出版社應該走以書名社的道路。近代以來出版的實踐告訴我們,一部出版史,就是由許多出版社出版好書的歷史。我們每個出版人應該為之作出努力。我們在強調出版物效益的同時,應該首先在觀察其文化外表的同時,看看它有沒有「文化品位」的內核!

三、工匠精神與基本技能——素質

我曾經說過,一個出版社,在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制定之後,人就是決定的因素。一個企業,在發展方向確定之後,就必須要有實現規劃和戰略發展的人才,就必須要有一支能戰善戰的隊伍。尤其是出版這樣的以內容為產品最大特色的企業,人才隊伍就顯得更加重要。我進入清華大學出版社最初兩個月的調研內容之一,就是對出版社的人力資源也就是出版社的隊伍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思考,在全社編輯大會上我的第一次講話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編輯的培養和隊伍的建設。對於新編輯的招聘我提出了9個字,那就是對於人才我們必須要做到「招得進,留得住,帶得出」,而且在經營班子會議上我明確提出了應該增大人力資源成本的投入,惟有如此,才能穩定隊伍,留住人才,建設好隊伍。

為了自己的職業追求、職業理想,在將近耳順之年,我隻身「北漂」,跨出了我職業生涯重要的一步。應該說,在出版人的職業生涯中,我已經獲得過許多獎勵,出版界的獎項也拿了不少,那麼花甲之年來到北京,我還在追求什麼呢?如果就我個人的出版理想來講,當然是希望在我的任上能出版更多的好書。但是我到清華社出任總編輯,我更希望在這個國內一流的出版社,能建設好一支出版隊伍。我記得十分清楚,清華控股集團的領導最初與我面談的時候,這也是希望我出任總編輯需要重點關注的一項工作。所以,來北京以後,我尤其重視隊伍建設,重視重點板塊的編輯引進。我認為企業要可持續發展,人才隊伍建設不可忽視,再優秀再有能力的出版人遲早都要退出舞台的,社長、老總也總是要退出歷史舞台的,能留下的只有精品、隊伍和出版精神。這就是我的職業追求、職業理想,也是我進入出版領域幾十年來一直孜孜以求的。

編輯出版是一種技術、一種技能、一種技藝,技術、技能、技藝是需要人去掌握的,因此,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熟練規範的基本技能構成了我們編輯出版人的基本素質。精品工程的打造,精品力作的面世,是需要我們出版人在長期的積累、精心的製作、精雕細刻的打磨中產生的。所以,提高編輯的素質,提倡工匠精神,強化編輯基本功,提升編輯基本技能就成了今天我們打造精品工程的關鍵。在今天互聯網時代,在融合發展的時代潮流面前,我們要打造精品工程,提高出版物的質量,就必須抓編輯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能的訓練。

編輯的責任意識其實質就是思想上的基本功。因此,我們抓隊伍建設,抓隊伍的基本功建設,首先就是要強化編輯的責任意識。作為一個編輯,尤其是策劃編輯,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兩個效益的關係,力求兩個效益的統一,抵制惟利是圖、片面追求轟動效應與經濟效益的思想和行為,為提升中國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凈化中國的圖書市場貢獻自己的力量。承前所述,編輯工作是一項道德感極其強烈的工作,所以我們要自覺持守出版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以職業道德準則來要求和約束自己,勤於探索創新,為多策劃好的選題,多出精品而努力。編輯個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責任感將在圖書出版的過程中得以體現,尤其是體現在選題的策划上,從政治導向、思想傾向、價值觀的層面去衡量選題的價值,傳遞正能量、傳承優秀文化、傳播科學知識。這也應該成為我們編輯出版人的基本功。

要提高編輯的基本素質、夯實編輯的基本功,職業教育、繼續培訓是必要的。編輯出版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的行業,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到頭來才知道自己沒學好的行業。尤其是在新技術時代,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在做好內容提供商角色的基礎上,利用新技術、新媒體,擴大我們傳統出版的領域,拓寬我們的視野,傳統出版才可能煥發出新的生機。應該說,共生雙贏才是我們目前對於互聯網、數字出版的正確態度。這就需要我們去學習,去掌握新的技術,在這個問題上,年輕的編輯需要熟悉、需要學習,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編輯同樣需要學習,去研究新技術,研究新問題。出版機構的領導必須注意要創造條件培訓現有人才,對企業現有的員工不僅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長處,把他們放到最能發揮自身才能的崗位上去,而且要注重對他們的再培訓,通過繼續學習培訓,讓他們儘快適應新的崗位和新形勢發展的需要,這是一個極其經濟的人才培養的途徑。所以培訓教育應該納入我們的隊伍建設的規劃中去。

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除了體現在對語言文字、出版規範熟練正確掌握的基本功上外,我們每個編輯還應該強調和重視專業知識範疇的基本功。儘管我們的編輯是分別隸屬於某個領域的碩士博士,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以後,我們還是不能忽視自己本專業的基本功,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了解自己本專業的最新進展,最新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對於一個編輯來說,只有在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去做自己所熟悉的東西,才有可能做出高質量的產品,才有可能做出精品、形成特色,這其實就是一個專業化的問題,也就是專業的基本功問題。可以預見,在新媒體時代,編輯的專業化問題將被再次提到我們的議事日程上來。

作為精品力作,出版界普遍共識是內容精到、編校精細、裝幀精美、印刷精良、作者功力精深、讀者定位精確的圖書,既富有時代精神,又具有文化積累價值和積極的社會效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達到高度統一的出版物。而精品力作,將成為一個出版社的名片,而一個名社正是由精品力作與名編輯一起構成的。不管是出版集團還是單體出版社,如果沒有了名品和名編輯,你的經濟效益再好,利潤再高,也不可能為歷史所記載。就我對出版的理解,我始終認為,出版的歷史必定是由名書、名編輯、名社寫就的。時代需要精品,精品需要好編輯,「書比人長壽」應該成為每一個具有出版理想的出版人的終身追求。

|作者單位

吳培華

清華大學出版社,100084,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壽 的精彩文章:

冬天扦插長壽花,千萬別碰到土,一根枝條開滿屋,比牡丹都好看
輕撫自家狗頭,養狗竟是一劑長壽葯……

TAG:長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