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給此城起名,孫權說太難聽了,後來一個皇帝又改了回去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途中經過楚國昔日置的金陵邑。金陵邑是昔日楚威王擊敗越國,迫使這個南方強國退守會稽,楚國在昔日被越國吞併的吳國舊地設置了江東郡,其中就有一個地方叫金陵邑,位於濱江臨淮之要地石頭山。
據一些史書記載,秦始皇到此之後,有會望氣的術士就對他說金陵有王氣,可能會威脅大秦江山,「五百年後,金陵有都邑之氣。」所以,始皇帝「掘斷連岡,改名秣陵」。於是乎,金陵就變成了秣陵。
秦始皇
其實,秦始皇改金陵為秣陵未必就是貶義,秦國祖先就是養馬的,「秦」這個字本身就是「禾」的意思。日本學者高田中周《古籀篇》中說:「以禾名為古訓是。秦為禾名,必當在秦主立國之前,此非為國名而作造之字可識矣。」
不過,不管怎樣,金陵成了秣陵,這個名字確實不太好聽,「秣」是喂馬的意思嘛!秦朝和兩漢王朝一直叫秣陵,也沒有人覺得有何不妥。直到東漢末年,有關金陵王氣的說法開始盛行,其實這個背後很有可能是江東孫氏集團製造出來的政治神話,就是孫堅、孫策和孫權父子三人。
江東孫氏的統治中心一開始是吳,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偏南方的。建安元年(196年),孫策領會稽太守時,孫權隨兄在吳讀書。建安三年(198年)孫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周瑜覺得跟著袁術沒前途,於是去投奔老同學孫策。
孫策
孫策得知後,「親自迎瑜」,並「授建威中郎將」。孫策「起事江東,權常隨從」,此時孫權才15歲。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於是乎,弟弟孫權接班。曹操開始還想趁機南下,但被人勸住,「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
孫權在吳八年期間,「承父兄余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孫策、孫權在吳總共有十三四年,雖然已吞併六郡,威震江東,但吳的位置太偏南,距江岸較遠,離長江中游更遠,不利於實現進伐劉表,據有長江,以圖天下的戰略目標。
孫權
為了實現進一步的稱霸目標,孫氏集團必須北上,而且吳地周邊沒有什麼大港口,這也不利於水軍發展。所以,赤壁之戰後,孫權就把大本營從吳地遷到了京口(今鎮江)。京口這個地名還是孫權給的,《元和郡縣誌·江南道·潤州》上記載:「潤州『本春秋吳之朱方邑,始皇改為丹徒。漢初為荊國,劉賈所封。後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孫權自吳理丹徒,號曰『京城』,今城是也。」
京口位置雖然不錯,但還不是孫權的終極都城。京口相對來說,還是太偏下游,而且靠近當時長江人海的喇叭口,風浪太大,不便航行和停泊船隻。後來,孫權接受了張紘的建議,於建安十六年(211年)將將軍府從京口移至秣陵,第二年又在秣陵築石頭城,「作濡須塢」,並「改秣陵為建業。從金陵到秣陵,再到建業,這就是南京早期的城市史的演變。
三國鼎立地圖
孫權後來還曾經考慮過建都武昌,不過這個武昌不是今天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而是鄂州市。孫權和劉備翻臉,殺了關羽之後,奪回荊州。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是年十一月,孫權接受曹丕給的吳王封號,就以鄂城為王都,改名為武昌,有「以武而昌」之意。
後來劉備死後,孫劉兩家關係緩和。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在武昌南郊稱帝,六月,與蜀漢訂立盟約,九月,即將都城遷回建業,留太子孫登「掌武昌事」,以全力對付曹魏。孫權於是就開始了建業首都的營建,其中孫吳皇宮太初宮極為華麗,西晉左思寫過一篇《吳都賦》對之進行詠嘆。
南京孫權墓
為擴大建業與各地的聯繫,加強對各地的統治,孫權曾組織大批勞工開鑿與其他城市的水運通道。赤烏三年(公元240年)孫權「遣左台侍御史郗儉鑿運瀆」,使建業城西南水道通秦淮河,北抵倉城。次年鑿青溪和潮溝,泄玄武湖水,南接秦淮河,西通運瀆,北達長江。
赤烏八年(245年)鑿破崗瀆,「引破崗讀由方山埭接於秦淮,以避大江之險。又自秦淮而東,北達於苑倉」。自此建業水道經句容、雲陽直通吳、會地區。
秦淮河是南京重要水道
秣陵成為建業,又成為孫吳帝國的首都,這是南京城市史上的大發展時期。西晉這個歷史上得國最不正的王朝,在南下滅吳之後,又將建業改為秣陵,這是要矮化建業的王者地位。
太康三年(282年),西晉朝廷又將秣陵北部分離出來,改名為建鄴。晉愍帝名字叫司馬鄴,所以他登基之後,又把建鄴改名為建康。


※晉武帝司馬炎明知兒子是傻子,為何又要他接班,其中原因外人難懂
※清朝道光年間,一陝西知縣拿羅盤勘察地形,竟發現八百年前一古城
TAG:朱言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