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格王朝特產新解 沒了它,所有的菜都要黯然失色幾分!

古格王朝特產新解 沒了它,所有的菜都要黯然失色幾分!

古格王朝特產新解欄目前言:

大家好,這裡是古格王朝周三固定欄目——古格王朝特產新解

每周三我們會科普中國各省特產背後不得不說的故事

助力於你我優雅談吃喝文化,願大家做個有知識的美食小當家~

郫縣豆瓣,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舊稱郫縣)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是川味美食界中的老佛爺,有著「川菜之魂」的美稱。在選材與工藝上的獨樹一幟,造就了它與眾不同的滋味。香味醇厚卻未加一點香料,色澤油潤卻未加任何油脂;全靠精細的加工技術和原料的優良而達到色、香、味俱佳的標準,具有辣味重、鮮紅油潤、辣椒塊大、回味香甜的特點,其製作技藝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郫縣豆瓣的品質特色與郫都區的環境、氣候、土壤、水質、人文等因素密切相關。位於川西平原腹心地帶的郫都區,介於東經103°42"~104°2",北緯30°43"~30°52"之間,轄區面積437.5平方千米,區內屬都江堰上游灌溉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利資源豐富,亞熱帶的濕潤氣候,這些獨特的地理環境為生產出郫縣豆瓣提供了優越的天然條件。

郫縣豆瓣通過長期翻、曬、露等傳統工藝天然精釀發酵而成,具有瓣子酥脆化渣,醬脂香濃郁、紅褐油潤有光澤、辣而不燥、黏稠適度、回味醇厚悠長的特點,是川味食譜中不可缺少的調味佳品。

相傳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一位名為「陳逸仙」的福建汀州府孝感鄉翠享村人遷入郫縣;在此地繁衍子孫,人稱「陳家笆子門」。1688年(清康熙年間),陳氏族人無意之中用晒乾後的胡豆拌入辣椒和少量食鹽,用來調味佐餐;不料竟香甜可口,讓人食慾大增,這便是郫縣豆瓣的雛形。

19世紀中期(清咸豐年間),陳氏後人陳守信,號益謙(又號心謙),發現鹽漬辣椒易出水,不宜保存,於是在祖輩的基礎上,潛心數年研製。先以豌豆加入鹽漬辣椒吸水,效果不佳;再換胡豆瓣,依然不佳;又借鑒豆腐乳發酵之法,加入灰面、豆瓣一起發酵。得味鮮辣無比,郫縣豆瓣就此誕生。

陳守信遂開宗立戶,取號首「益」字,其年正值咸豐年,取 「豐」為時記,又取天、地、人之「和」,因而定名為「益豐和」號醬園。陳守信和他的「益豐和」號醬園也被人奉為「郫縣豆瓣」正宗鼻祖。此後其後人紮根郫縣城南外,經長久傳承,日益改良,郫縣豆瓣聲名遠播。

郫縣豆瓣的規模化生產,當起於公元1803年(清嘉慶八年),陳益兼的後裔陳逸仙在郫縣開設「順天號醬園」,開始大批研製、生產和銷售「辣子豆瓣」。公元1853年(清咸豐三年),陳氏後人陳守信又在郫縣創立「益豐和醬園」,後來併入「順天號醬園」,使產品更加精良,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這時,陳守信開始嘗試使用胡豆和麵粉混合發酵,並與鹽漬辣椒混合的生產技藝,生產出了正宗的郫縣豆瓣。

郫縣豆瓣生產工藝的成熟期,則是在咸豐三年至20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彭縣人弓靖明來到郫縣開設「元豐源醬園」,從而打破了「益豐和」獨家經營郫縣豆瓣的局面,由於出現了有力的競爭對手,兩家醬園在郫縣豆瓣的生產中絞盡腦汁,尋求技術創新和配料搭配,使郫縣豆瓣的生產技藝和口感日臻完美。民國二十年,陳守信次子陳正齊之長子陳文揆,又在郫縣開設「紹豐和醬園」,使郫縣一地形成豆瓣生產三足鼎立的局面,為豆瓣生產技藝的進一步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世紀10-40年代的民國時期,「元豐源」和「益豐和」兩家醬園各自擁有曬場近10畝、缸25000口、工匠近40人、年產豆瓣40萬斤左右,規模已十分壯觀。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川菜的迅猛發展,餐飲行業和平常人家對郫縣豆瓣的需求日益擴大,這就促使郫縣豆瓣生產廠家不得不採取工業化生產,以提高郫縣豆瓣的產量。但是傳統工藝所生產的郫縣豆瓣依然具有優勢,那就是色澤紅潤、味辣香醇、瓣子酥脆、粘稠絨實,口感更勝一籌。

郫縣豆瓣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蜀中百姓和所有喜歡川菜的人結下了不解之緣。郫縣豆瓣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和辣椒鹼,長期食用可增進食慾,促進人體血液循環,並且起到驅濕卻寒的作用。

另一方面,郫縣豆瓣除了影響到本土的餐飲習慣和飲食文化,也對全國其他一些菜系發揮了一定作用。郫縣豆瓣的外銷始於民國初年,從水路和陸路出川的郫縣豆瓣可以東經成渝而入湘、鄂,南轉宜賓而行銷雲、貴,西由雅安而遠銷康藏,北經廣元而至陝、甘。如今,更是不遠萬里跨越重洋遠銷至國外。

郫縣豆瓣歷經數百年的磨礪,形成了極為成熟的製作工藝;作為一種技藝和文化,郫縣豆瓣已深深地融入四川人的血液和川菜的魂魄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格王朝品牌 的精彩文章:

TAG:古格王朝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