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上一篇多次提到漢印的「太醫丞印」,原因是這一方印給人帶來的章法上的啟示,陳巨來在他的《安持人物瑣憶》中《趙叔孺先生生軼事》一節中寫道趙叔孺先生曾教授他:「刻印章法第一,要篆得好,刀法在其次也,漢印中有『太醫丞印』一方,『太』、『醫』兩字筆畫懸殊,一少一多,要排列得適當,看上去要勻稱順眼,多者不覺其多,少者不覺其少,此即所謂章法也。」陳巨來先生稱自己「余聞之後,得此啟發,竅門乃得進了。」可見此印趙叔孺大師是多麼重視,而對陳巨來先生這一方印雙是多麼重要。因此,這一方印,實在是值得靜下心來,細細玩味的。我們再來回看一下這方印: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太醫丞印」)

上一節我們說過它的疏密有致,匠心獨運:1、「太」字極疏,「醫」字極密,匠人把「太」字加重,「醫」字筆畫減輕;2、對「太」字左右兩筆做了縮短的處理,使「太」字更疏。但本文又提到這一方印,重點並不在此,而在我們今天要說的漢印中的另一個經典章法原則重點:

對角呼應

「太醫丞印」中的「太」和「印」兩字較簡單,匠人們處得時把它們處理的筆畫粗細程度一致,既是呼應,又達到了印面的高度平衡,這使印面看上去不那反呆板,使平靜的印面由此獲得了一定的動態因素,打破了人們釋讀順序欣賞印章的習慣。從原來平正的左右對稱變稱了斜角對稱,於是有了別樣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斜解呼應有多經典,谷松章先生的《篆刻章法百講》中,提到斜角呼應時稱斜角呼應的「呼應因素基本涵蓋了字法與章法的各種因素,如字形、結構、縱橫、方圓、攲正、輕重、疏密、排疊、留空、朱白、殘損、邊欄界格……每一種因素產生的斜角呼應,作品效果都有其獨特之處……」。斜角呼應章法大量存在於漢印之中,這很重要,這也是漢印看上去普普通通,像平常人,而每一方印如果深入去研究,又都豐富多彩,像有故事的人。

舉例子更說明問題: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玉印:「皇后之璽」)

皇后之璽,是天然的文字斜角呼應,「皇」與「璽」兩字繁密,「之」與「後」兩字簡疏,天然形成對角呼應。這樣的印例在漢印里極多,放幾方: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騎千人印」)

很顯然,千人二字明顯簡單,大家任疏任密,並沒因為字形簡單就減小佔地面積,同時也形成對角呼應。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趙太子丞」)

太子二字簡單,依然是不做任何改變,堅持的仍然是任疏任密,對角呼應。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郎中戶將」)

原理同上,一目了然。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呂章信印「)

不同的對角呼應形式,因為字形的天然原因,由左上角與右下角的呼應換成了右上角與左下角的呼應,總之是斜角呼應,章法處理上是相同的。

有朋友說了,這並沒有啥可供借鑒的啊,先別急,往後看,看完了再說。

說到這裡需要插兩句閑話,咋天有朋友留言給我說,疏密主要取決於天然字形,如果筆畫複雜的字,怎麼也沒辦法疏,筆畫簡單的字,怎麼也沒辦法密,其實,還有很多方法,比如昨天提到過的改變篆法,同一個字,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篆法,一簡一繁,選擇適合的篆法入印就能改變疏密;再比如,可以改變朱白等等,寫好一個印稿的確不易,但不精心寫印稿,哪裡談得上創作呢?

漢印里還有一些對角呼應的方法,顯然就對我們的章法處理有借鑒意義了,如: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宜土祭尊」)

宜、祭、尊三字與土字的章法設計上如果從天然字形上說,適合昨天講的三密一疏章法,但漢人選擇了拉長宜、尊、壓扁土、祭,構成了斜角呼應章法。視覺效果在三密一疏之外又加了對角呼應,更加耐看。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撫戎司馬」)

看似三疏一密的原始字形,漢人把馬字加粗,使馬字看上去並不疏,與之呼應的撫字又變細,同時又有意的將戎、司兩字的空地留紅故意放大加強,使三疏一密的原始字形轉成了對角呼應的章法,相校右上角撫字保持原重的三疏一密,更穩定一些。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許恭私印」)

這方印四個字基本沒有疏密關係,於是做了滿白處理,但為了使呆板的滿白更富有生氣,於是漢人將恭字和私字故意拉長,而許字和印字略略縮小,章法上的特徵變成了有動態的對角呼應,印面活潑多了。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郭德之印」)

如果把這一方印僅看作三密一疏的印例來理解,就忽略了更重要的章法上的變化,德字的簡化暫且不說,只說印字與郭字的呼應,印字為了呼應,改成了摹印篆的寫法,印字的下邊明顯多出了最下面的垂腳,選擇這個垂腳可以有效的拉長印字的字形,這正與故意往下擠,甚至擠與德字領地的郭字構成對角呼應,板正之外,另生奇趣。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韓多酒印」)

跟前面的例子一樣,多字和酒字被壓扁,韓字與印字被放大拉長,甚至印字又額外進行了加粗處理,使對角呼應更為明顯,滿白效果也更突出。

如果你認為就是擴大對角兩字,縮小對角兩字這麼簡單,那就太小看漢代工匠們的審美眼光了。我們看: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李市之印」)

這方印的對角呼應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漢人將對角的市和之刻成了朱文,而對角的李和印刻成了白文,這當然是保持天然字形之外的章法選擇,對我們也是有借鑒意義的。再比如: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馮未央印「)

乍看之下,覺得與上印沒有多大區別,實際遠沒哪么簡單,漢人依託這四個字的字形,改變了一般的印面文字排序,而代之以迴文字序,這樣一改,不但左上角與右下角的兩個字改成朱文互相呼應,而且右上角的馮與左下角的央字排疊的豎線也有了良好的呼應,印面充滿生機,活潑生動又精緻典雅。

太多了,這樣的例子,翻一本漢印印譜,能找出來很多……厲害的漢人甚至還將對角呼應的章法應用到兩字印中,最老套的印例是那方著名的漢玉印魏霸: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玉印:「魏霸」)

兩個字都被分成上下兩部分,視覺上有四個字的感覺,但又不生迷亂,魏字的上部與霸字的下部,魏字的下部與霸字的上部構成的正是對角呼應,極盡妙趣。當然,兩字印的印例也不是僅有一例,這說明漢匠人是有意為之,而不是無心插柳。再看: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韓眾」)

眾字下部的垂腳好長,如果僅此一處,這方印就難看了,而聰明的漢人,將韓字的上部豎畫也進行了故意的拉長,對角呼應由此生成,平衡感強了,印面安穩了。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漢印:「武將」)

這方印的處理方法對角呼應同樣明顯,武字的下部與將字的頭部,故意形成的豎線呼應絕不是原始這些字的篆法特徵,而是匠人經過思考之後進行的藝術處理。

後世的名家們呢,他們對對解呼應的章法原理有沒有繼承和學習呢?且看: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丁敬:「白雲峰主」)

白與主簡單,雲與峰複雜,對角呼應看似天然,但並不是這樣,丁大師將白和主壓扁了,縮小了,雲和峰拉長了,遠不是典型漢印的均分印面,章法特徵就是對角呼應。丁大師採用這種章法的印章絕不止這一方,再看: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丁敬「嶺上白雲」)

不用解說,典型的對角呼應啊。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鄧石如:「靈石山長」)

徽宗鄧石如也有這種章法印作,看似天然生成,實際苦心經營。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鄧石如:「一日之跡」)

當然,對角呼應絕不止限於疏密、大小、粗細、還有方圓,鄧石如這方一日之跡中日與這兩字的圓筆呼應使印面均衡安定,並不因為突然而來的圓形而打破安定感,試想,如果之字的左右兩筆不做圓弧處理,那印面章法將多麼危險啊。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趙之謙「趙之謙印」)

章法名作,怎麼能少得了天才印人趙之謙,看他的兩方名章,朱文這一方,採用了迴文字序,趙字與謙字複雜,之字與印字簡單 ,這當然是趙大師為什麼採取這種字序的原因所在。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趙之謙:「趙之謙印」)

同樣的迴文印序,當然也是為了滿足對角呼應,之字與印字的留紅與形成的呼應,使之方印顯得章法特徵格外明顯,這雖不是拍賣達到500多萬的主要原因,但足見趙大師的藝術水準與匠心。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吳昌碩:「十九字齋」)

吳昌碩大師的作品十九字齋,昨天提過,主要講三疏一密,今天再說這方印的對角呼應,這種呼應存在於方與圓的對角呼應,十、齋兩字多用直筆、斜筆突顯其方,九、字兩字則不幾乎不見直、斜,全以曲筆突顯其圓,一印之中,方圓並濟,又對角呼應,實在是章法上的精品。

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黃牧甫:「百折不回」)

黃牧甫的「百折不回」,其實也是對角呼應,百與回的正方形,折與不的圓筆,方對角呼應,圓也對角呼應……

看,是不是,幾乎所有的名家都拿來應用,好東西當然大家都會用,今天先說這些,回頭再聊,再強調一遍:漢印是個寶,學好不得了!

(【老李刻堂】之259,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篆刻學習打基礎:篆刻史的秦和西漢都可以記點啥
篆刻學習,我天天臨摹漢印具體都要得到點啥?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