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都秘寶:洛陽博物館

神都秘寶:洛陽博物館

金樓玉闕慵歸去

且插梅花醉洛陽

這座城市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位列中國四大古都,道學發源於此,儒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天下之中,十省通衢」,她見證了草原部落的漢化,還有一代女皇登基。

從仰韶文明,到司馬光寫《資治通鑒》,中華文明薪火相傳。

仰韶文化時期(BC5000~3000)

黃河中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最早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原始社會的繁榮時期,居民愛河谷階地上營建村落,從事農業、家畜飼養,兼採集、狩獵、捕魚,以及手工業活動。尤其是當時的制陶工藝,已經相當成熟,彩陶是當時最有成就的原始藝術。

彩陶罐,仰韶(BC5000~3000)1978年伊川白元遺址出土

夏代(BC2000~BC1600)

中國歷史上有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夏代的疆土就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偃師、登封一代,後人以「華夏」自稱,現在成為了中國的代名詞。

青銅器和玉器在這個時代均有出現,人們有了一定的禮法、祭祀觀念。

白陶爵/灰陶鬶 夏代 東馬溝出土

(爵是酒器的一種,鬶則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常見的一種炊具)

洛陽博物館 第二展廳

西周,從武王滅商到幽王衰敗(BC1064~BC771),經歷11代12王,各個部落不斷融合,華夏族逐步形成禮樂和宗法制度日趨成熟。

為了對抗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華夏世界內部的文化凝聚力逐漸強大。

「召伯虎」銅盨 西周 1993年出土於洛陽

兔紋銅觶 西周 1964年北窯村西周墓出土

齊侯銅盂 春秋 1957年中州大渠出土

春秋,東周的前半段時期。

周平王遷都洛陽,禮樂宗法分崩離析,有權勢的諸侯自立門戶,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60年,出現了春秋五霸。

「吳王夫差」 銅劍

「繁陽之金」 銅劍

(我們可以看到「吳王夫差」劍因為保存比較完好,仍然有銅的金屬光澤)

漢代

漢代墓葬中最明顯的一個風格就是「事死如事生」,人們希望儘可能地將逝者生前的生活環境「複製」到極樂世界中,於是就有很多陶制的動物、家畜,白釉青釉的閣樓、院落作為陪葬的造型,還有極盡華美的燈架。

彩繪陶制百花燈 東漢

彩繪四神紋陶壺 東漢(圖示為青龍、白虎紋)

釉陶薰爐 東漢

薰爐分上下兩層,通高28.2厘米。薰爐下層為浮雕虎形座,虎作回頭咬盤狀。虎背上馱柱盤,盤柱中部浮雕菱形紋樣。

上層為鏤空浮雕執鋮力士、豪豬、鳳、虎、蛇的山巒形爐蓋。其中力士左手按住豪豬的頸部,右手執鋮舉過頭頂。怒目圓瞪,正要砍向豪豬。

這座薰爐為洛陽漢墓中首次發現,十分珍貴。

石辟邪 東漢

西晉

從東吳滅國開始算起,西晉,這個王朝緊急存在了三十七年。

它興盛於司馬炎的統一,卻又毀於五胡亂華、衣冠南渡。這個王朝的文學成就斐然,所謂「洛陽紙貴」,說的就是左思所寫的《三都賦》。

《文心雕龍》評西晉詩:「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陶獸 西晉

北魏,打開了南北朝之北朝。

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又一位跨越民族和文化改革的帝王--孝文帝,從平城(大同)遷都洛陽。

中國北方和少數民族在這場改革中也得到了發展,拜火教、粟特人,宗教和民族的碰撞,讓這個王朝充滿了奇妙。

彩繪男陶俑 北魏(265~317) 偃師北西晉墓出土

立式女陶俑 單刀髻 北魏

泥塑人面像 北魏 偃師龍虎灘村北魏永寧寺塔基出土

洛陽是唐代除了長安,第二繁華和著名的城市。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王灣)

洛陽城裡春光好, 洛陽才子他鄉老。(韋莊)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

這座城市不僅僅是古代帝國的都城,更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高麗、日本的遣唐使前往長安,必經之地就是洛陽。

出土的文物中,有各種胡人陶俑、三彩駱駝、馬,除了體現唐代精妙的手工業水平,還能夠看到昔日文化交流給這座城市帶來的生機、活力。

三彩馬 唐

三彩駱駝

洛陽博物館中,「書畫館」也是常設展館中精品之一,其中有左宗棠、梁啟超、翁同酥等人的真跡,以及近代國畫畫家如齊白石等人的精彩作品。

于右任 書

左宗棠 書

神都洛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而又豐富的文化遺產。這裡,既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封建王朝的華貴都城。昔日萬國來朝,今日福澤萬民。

洛陽博物館也以其分類細緻、藏品精美的特點,吸引著各地的文博愛好者。人性化的展廳排布,潔凈的展櫃,良好的採光和通風設計,都是這座場館的用心之處。

推薦指數:

圖片信息來自:洛陽博物館

參考:百度百科、搜狗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滄州報社 的精彩文章:

TAG:滄州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