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藝新春 就是旺
從本周開始
不少人就要踏上返鄉的征程
狗年的到來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時至今日
生肖文化作為流行於民間、口口相傳的民俗文化
似乎已融入了每個人的生活中
新一年生肖的吉祥好物也不再僅是「本命年」的專享
而是成了許多人熱衷的有愛藏品
睜著葉片形狀的大眼睛、頂著一對大耳朵、身上裝飾有寄寓了吉祥祝福的蓮花等圖案的布藝狗,其設計巧思和製作技藝令人不禁聯想到中國民間工藝品布老虎。和布老虎一樣,憨態可掬又鮮艷喜慶的布藝狗不僅是受孩子們歡迎的玩具,也是令大人們愛不釋手的帶有濃濃民間味兒的手工藝品。
縫進布料中的美好祝願
布老虎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玩具。在中國人心裡,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而且還能保護財富。據說,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原,虎便成為了原始狩獵民族的一種代表性的圖騰。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或綉「五毒衣」——五毒圖案圍繞著中心的虎,寓意健康、強壯、勇敢。在春節、元宵節等其他節令,以及新生嬰兒「洗三」(嬰兒落生三天時)、百日、周歲生日、兩歲生日,人們也常常做各種形式的布老虎,傳達驅邪、祛病、祝福的美好寓意。
從地域上看,陝西、四川、兩湖、雲貴、山東等多地都有或多或少與虎崇拜或布老虎相關的民俗,布老虎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子母虎、枕頭虎、套虎等。
製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藝各不相同,較常見的是把棉布、絲綢縫製成形,內部裝填鋸末或谷糠,表面用彩繪、刺繡、剪貼、挖補等手法描繪出虎的五官和花紋。人們用頭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來突出老虎勇猛的神態,虎頭及五官則顯示出天真和稚氣,透露齣兒童一樣可愛的憨態。
是民俗記憶,也是他的記憶
這些可愛的布藝狗的作者是李佩奇老師,一位手藝精湛的布老虎藝人。
對他來說,在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里度過的童年是無比珍貴的回憶。冬日,一孔古舊的窯洞在微弱的油燈下,映襯著靈動、鮮亮的窗花。在暖融融的炕頭上,一方古舊的炕桌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奶奶盤腿而坐,正飛針走線精心綉制著各式老虎。而年少的他在奶奶身邊靜靜地習字讀書,奮筆耕讀。
李佩奇的奶奶是一位平凡的北方農村老人,心靈手巧,性格溫良。生前,她擅於綉制各式布老虎、虎鞋、虎帽,針線細膩,以致每逢鄰家小孩生日、百歲兒,必求奶奶綉些精美物件,特別是各式老虎,為孩子求一份平安、吉祥和好運氣。
如今,奶奶雖已離世,但她的一針一線都飽含著她的親情和關愛,始終陪伴在他的左右。細膩靈動的針線,也演繹著中國女紅文化,那是一種母親的藝術,平凡而懷有深厚的關愛和祝福。
家裡有老虎,平安又幸福;
摸摸虎頭,吃穿不愁;
摸摸虎嘴,驅邪避鬼;
摸摸虎背,榮華富貴;
摸摸虎尾,十全十美;
……
黃河兩岸的歌謠,唱著這門始終不曾消失於民間的手藝,也唱出了他每每回想起過往時,湧上心頭的懷念和悵惘。民間的手藝不應輕易被忘記,正如這些布老虎工藝品身上承載的、不應輕易被忘記的、來自長輩們的濃濃深情。
承載文化的形式不止一種
大學時,李佩奇讀的是醫藥方面的專業,畢業後也在醫藥行業工作了一年。後來,他感覺自己不是很適合這個行業,又嘗試經營餐館,卻遭遇了非典。他也設想過從事其他職業,但總覺得內心缺了塊什麼,直到他踏足一個民俗文化展覽。
色彩斑斕的剪紙、刺繡,靈動鮮活的各式泥塑,好像一位心儀的姑娘,令他產生了一種一見鍾情的感覺。那天,他一直待到展覽館閉館,接下來的幾天也每天都去看展覽、和藝人交流。展覽結束時,他拿出身上僅有的五百元,買了一些剪紙藝人的作品。
民間藝術讓他感到無比地親切和眷戀,他希望把這些了不起的藝術佳作儘可能多地保留下來,並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也許,這就是他最想做的事。後來,他全身心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來,擺攤、趕民俗節、聯絡加工廠、走訪調研,吃過許多苦,也有過值得驕傲的收穫。他感到這樣的人生於他而言是有意義的。
除了把布老虎文化發揚光大,他對民間手工藝品的銷售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帶著泥土氣息的手工藝品,可以用現代藝術的手法進行設計包裝,然後帶入市場。民俗文化的內涵沒有變,但形式上可以帶給現代人更多美的體驗,這對民間手工藝人的生存和民間手工藝品的發展都有好處。
由此,在新春來臨之際,結合了民間布藝和生肖文化的布藝狗應運而生。
同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泥塑狗。其造型和裝飾體現了大人們對可愛的孩子們的喜愛和祝福之情。


※這支舞蹈跳好了成世界冠軍,跳不好誰也不會理他們
※任衛中:「吾土與吾鄉」的家園夢想
TAG:鄉村文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