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些梁思成考察過的古建築都已消失

這些梁思成考察過的古建築都已消失

來源|休休文庫(ID:xiuxiuwenku )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

這些梁思成考察過的古建築都已消失

信息來源 / 曬寶會

圖文整理 / 休休堂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築教育、城市規劃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不朽貢獻之外,最為突出的是古建築文物的保護與調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國營造學社的十多年間,以他身體和學術的最強壯年代,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運用近代科學技術對我國眾多價值的古建築進行了勘察、測繪、製圖並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和對老匠師們的採訪,寫出了《清式營造則例》、《中國建築史》、《中國雕塑史》等專著和《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及山門考》、《正定古建築調查報告》、《記五台山佛光寺建築》等眾多的調查報告與學術論文,為我國建築的研究與保護這門學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梁思成對古建築的保護維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抗日戰爭以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中以及新中國成立之後,都是竭盡全力,多方設法保護,立下了不朽的功績。在抗戰時期為保護敵站區古建築文物、在解放戰爭中為保護待解放地區古建築文物領導編寫《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在作戰地圖上標示出在戰爭中避免炮擊,轟炸的建築文物的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為保護北京的城牆、牌樓、北海團城等等竭盡了全力。他還多次為文化部舉辦的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古建築工作人員培訓班講課,培訓專業人才。

梁思成在二站期間,任站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時,於1944年為國民政府及盟軍(美軍)編製敵戰區需要保護的文物建築名單並將其表明位置的同時,還建議盟軍在戰爭中保護日本歷史文化名稱京都、奈良。把那裡的珍貴文物古建築當作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來看待。此事受到國際上普遍的稱讚,日本報刊一再把梁思成稱為「日本古都的恩人」和「日本文化的恩人」。

1931年到1937年六年間,以梁思成為首的學社成員足跡遍布河北、山西、陝西等地,測繪整理200多組分布於各地的建築群,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

他的野外考察實際上是在與時間賽跑,除了自然和人類的損傷,戰亂逼近,古建一旦被毀即是永恆。

考察是從1930年營造學社建立開始的,它以中國建築的研究與保護為目的。

因為沒有中國建築史上重要建築物的名錄,每一次考察旅行前他們都要在圖書館進行前期研究,根據史書、地方志和佛教典籍等選列地點目錄。

目錄上的每一件建築物都必須找到、驗明,而如果它仍然存在,就加以丈量和拍照。

考察時所用的儀器除了測繪和攝影的工具外,最常見的裝備都靠他們自己設計改裝。

廣濟寺三大士殿,位於河北寶坻縣,建於遼太平五年(1025年),外觀非常嚴謹,內部卻異常優雅。

在殿內抬頭看上面的梁架,就像看一張X光照片,內部骨幹,一目了然,這是三大士殿最善最美處。

可惜這座少見的表現中國古代建築結構的傑作,卻在建國初期被視為無用的破廟被拆除了。梁思成曾經極力阻止,但是無果。

1932年的一日,早晨7點,東四牌樓長途汽車站,在兩千多隻豬的慘嚎聲中,梁思成與林徽因一行人上了汽車出朝陽門往寶坻去。

初見三大寺殿時它是騎馬團的馬料場,塵土飛揚中他們曾經失望,直到發現這殿用的是「徹上露明造」做法,又得一個古老的遼建使他們興奮不已。

後來一個個古建被拆,總引起梁思成感嘆:「我也是遼代的木頭」。

正定縣陽和樓,位於河北省正定縣城中心至南城門的中段,建於金末或元初,它全部的結構就像一座縮小的天安門。

陽和樓的斗拱,雖不如隆興寺的宏大,卻比明清式樣雄壯得多,這件木構是宋式與明清間緊要的過渡作品,在20世紀60年代,陽和樓被拆除。

1933年4月,局勢暫穩,榆關變後還不見有什麼動靜,灤東形勢還不算緊張,梁思成遂決定帶著繪圖生莫宗江和一個僕人前往正定考察。

途中火車上買票的只有他們,其餘的皆是武裝人員。

考察中他們無意間看見縣裡的陽和樓,梁思成寫道「在大街上橫跨著攔住去路,莊嚴尤過於羅馬君士坦丁的凱旋門。」

華嚴寺海會殿,山西省大同市內,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前。

按遼代習俗,面向東方,規模不大,為懸山頂。

斗拱簡單。值得注意的是,在櫨斗中用了一根替木,作為華栱下面的一個附加的半栱。這種特別的作法只見於極少數遼代建築,以後即不再見。

海會殿毀於解放前。

1933年,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莫宗江一行四人及一位僕人前往山西考察。

他們早已聽說華嚴寺是自遼金以來的號為巨剎,僅見過一張大雄寶殿的照片,當真的來到華嚴寺的大雄寶殿前的時候,大家一起同聲驚訝,嘆為巨構。

依斗拱觀之,大殿保存金源舊貌。在華嚴寺下寺,他們見到了猶存唐風的薄伽教藏殿,殿內的「天宮樓閣」為海內孤品,海會殿也正是華嚴寺中的一殿。

永壽寺雨華宮,位於山西榆次縣,建於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這座小殿既不宏偉,又已破敗,因而乍看起來並不引人,但它那種令人愉悅的美卻逃不過內行的眼睛。

雨華宮的結構,最成功的的一點是省略掉不必要的構材,沒有加任何的裝飾,表現出純結構的美,它是唐宋木構過渡形式的重要實例。

20世紀50年代,雨華宮因為修建鐵路而被拆除。

1937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開始他們第三次的山西考察。

此行是以五台山佛光寺為目標,他們希望能找到一座唐代木建以駁斥唐代木建只能在日本找到的言論。

雨華宮本不在計劃,是林徽因在去太原的火車上偶然發現了鐵路邊的雨花宮。

他們在太原等待辦理旅行手續期間決定做一次勘查,並在次日返回榆次雨花宮,留下了珍貴資料。

這一次考察期間「七七事變」發生,他們返京帶著一家踏上逃亡之路。

由北平到雲南,一路戰亂,林徽因肺炎複發,梁思成背痛又起,艱苦難言。

在昆明安頓以後,營造學社成員陸續到達,他們又開始了在西南的古建考察,而這一次成為他們最後一次的旅行考察。

此後,昆明成為戰爭前線,他們搬到更為偏僻的龍頭村再次避難,前路未知。

1939年,梁思成在四川雅安高頤闕。

在那個慌亂的時代,他們的幾乎走遍了所有鐵路能到地方,在鐵路到不了的地方,坐汽車、騾車甚至徒步,執著地找到了每一個目的地,到了以後在那些積滿灰塵甚至住滿蝙蝠的梁間上下測量。

梁思成的腿與脊椎都有車禍留下的殘疾,襯衫里常常穿著一個用以支撐的鐵架,但這些並沒有成為阻止他考察的理由。

忘卻他與林徽因的風月佳話,忘卻那個給他帶來更多浮名的《梁陳方案》,回歸最初,他是一名學者,畢生致力於研究與保護古建築。

除了這長達十年的意義巨大的考察,他寫下了《中國建築史》,主持建立了清華建築系,敲定了如白紙般的中國建築研究體系。

曾經,梁思成說他因為喜歡美術才選擇了建築系,最後創作出的這些嚴謹精細的測繪圖,不知道有沒有在建築中完成他的美術夢,但一定為我們留下巨大的財富。

2014年,梁思成遺孀林洙重新整理他的文稿、手繪圖等,出版新書《梁》,更為立體地呈現這位先生。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

梁思成的父親梁啟超,是清末改革家,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國,所以梁思成出生於日本東京。

1912年,辛亥革命後,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在北京崇德國小及匯文中學(1912-1914)就學。

1915年,入北平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高等科。

1924年,和林徽音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肄業)。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

之後赴歐洲參觀古建築,8月18日回國後,在瀋陽東北大學任教,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築學系。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梁啟超評價李鴻章:位居諸葛亮之下,郭子儀之上
肯亞:動物的天堂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