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甲狀腺癌,您過度治療了嗎?

對甲狀腺癌,您過度治療了嗎?

從病理學角度來講,癌症是上皮起源的惡性腫瘤。癌症雖然都是惡性腫瘤,但是生物學特性千差萬別,既有很快能致命的高度惡性腫瘤,也有具有極低風險的惰性病變。後一組病變也被稱為上皮起源的惰性病變,包括部分甲狀腺癌、前列腺癌、肺腺癌等。

近年來,甲狀腺癌發病率快速增長。據統計,1975~2009年,美國甲狀腺癌發病率增長3倍,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也有大幅增長,但死亡率均未增加。甲狀腺癌尤其是乳頭狀癌預後良好,10年存活率達到90%以上。

人們普遍認為,影像學技術的進步及廣泛應用,以及公眾防癌意識的提高等,導致近年來甲狀腺癌確診病例增多。芬蘭的一項研究對無甲狀腺疾病史的成年人進行穿刺活檢,結果有36%的參與者被檢測出甲狀腺乳頭狀癌。來自美國的研究表明,儘管只有4%~7%的美國成年人具有明顯的甲狀腺結節,但約有50%的人可通過超聲檢測出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癌病理類型包括乳頭狀癌、濾泡狀癌、未分化癌和髓樣癌4類。其中,甲狀腺乳頭狀癌為主要類型,預後最好,約佔甲狀腺癌的90%。以前,甲狀腺腫瘤只有良性和惡性之分。

為了減少甲狀腺病變的過度治療,國際權威學術組織重新將甲狀腺腫瘤進行了分類,將相當一部分預後良好、過去認為是甲狀腺癌的病變定義為良惡性交界的病變,如非浸潤性伴有乳頭狀癌核特徵的甲狀腺濾泡性腫瘤(NIFTP),成年人的孤立性的微小乳頭狀癌等。

國內外專家普遍相信,甲狀腺交界性腫瘤概念的提出,既完善了甲狀腺腫瘤譜系,又避免了一些惰性腫瘤的過度診療,對於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並且能夠節約醫療資源。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是甲狀腺癌發病率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鑒於成年人的孤立性的微小乳頭狀癌多數預後良好,國際上推薦對於無臨床癥狀、無高危因素的病例可隨訪觀察,即使腫瘤增長後再手術也不影響預後;多數直徑≤1厘米的甲狀腺結節無須細針穿刺活檢病理診斷。

為了明確甲狀腺結節的性質,除了採用多普勒超聲檢查,甲狀腺細針穿刺細胞學活檢是公認的術前評估良惡性靈敏度和特異度最高的方法,但仍有10%~40%的甲狀腺結節通過穿刺活檢不能確定性質。因此,從基因分子水平尋找高相關性的腫瘤標誌物變得尤為重要。40%~70%的甲狀腺乳頭狀癌都伴有BRAF(一種癌基因)基因突變。0

最新發布的美國甲狀腺協會指南已將甲狀腺癌診斷方法由單純使用超聲發展為「影像定位-細胞病理-分子靶標」多層次早期診斷體系,並提出聯合檢測基因突變和重組,可進一步提高診斷靈敏度。分子診斷不僅僅為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診斷不明確的甲狀腺結節術前進一步評估惡性風險提供了可能,目前還有不少研究提示,BRAF基因突變不僅是甲狀腺癌診斷的標誌物,並且與甲狀腺癌複發密切相關,伴有BRAF基因突變患者術後的複發風險較高。因此,有選擇地進行基因分型診斷,對於精準判斷甲狀腺病變的生物學行為、確定臨床處理方式有很大幫助。

專家名片

周曉軍河南省腫瘤醫院病理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曾在英國、美國留學,先後擔任全軍臨床病理中心主任,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病理醫師分會常務委員,中國電鏡學會生物醫學電子顯微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曾被評為全國首屆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先後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200餘篇,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論文30餘篇;擅長腫瘤病理診斷、以及疑難病例的病理診斷等。

孫淼淼博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河南省腫瘤醫院病理科副主任;主要從事分子病理檢測方面的臨床工作及惡性腫瘤基因治療方面的研究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甲狀腺 的精彩文章:

常見且多發的甲狀腺結節應注意
甲狀腺有病會怎樣?

TAG:甲狀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