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破壞慈禧六十大壽,管不了日本只能管李鴻章使其兩面受氣

甲午戰爭破壞慈禧六十大壽,管不了日本只能管李鴻章使其兩面受氣

甲午年,大清國要搞慈禧太后六十萬壽的慶賀大典。清、日戰爭偏發生 在這一年,慈禧太后老大的不情願,日本不歸她管,她也只能空咽唾沫干瞪 眼。李鴻章歸她管,才要極力避戰。大東溝海戰後,慈禧太后直接走到前台, 過問起俄國調停的事情。

9月27日,她召重臣議事。翁同穌知道慈禧太后要謀和局,而他是清流 領袖,生怕接令箭埋汰自己,辱沒抗日的聲名。跪在軍機墊兒上,他一個勁兒 地給慈禧太后磕頭以求免行,說拉攏俄國來干涉,萬一事後索償無厭,事情就 難以了局,因此須當謹慎。

慈禧太后不答應,說她的意思非為議和,是緩兵之計。你要不肯傳話,就 代我去天津責問李鴻章,何以貽誤至此?淮軍節節敗退,李鴻章能置之不問 嗎?朝廷不治其罪,怎麼收場?這樣,翁同龢就不好推脫了。慈禧太后得寸 進尺強人所難,還是要他代為傳話,讓李鴻章堅持聯俄。翁同龢只得表示,作 為天子近臣,他若言和,後世都得罵他,所以他只傳話不表態,以免為人誤解。 慈禧太后答應了。

30日,翁同龢來到天津,面見李鴻章,還沒說幾句慰勉的話呢,便開始 「嚴責之」,斥淮軍之敗。他口含天憲,奉旨罵人,罵得李鴻章唯唯諾諾,做低 聲下氣狀,誠惶誠恐地說:「緩不濟急,寡不敵眾,此八字無可辭。」沒頭沒腦 的八個字,既不是檢討也不是報告,頗有自我辯解的味道。

翁同龢代慈禧責問過後,二人便談起東北的抗日形勢。翁同龢說陪都重 地,有大清國的祖陵,千萬不能給驚了。李鴻章不敢表決心說誓死桿衛,反說 沒把握。這是他的可愛之處,實事求是!鬼子來了活人都得死,真要把死人 刨出來銼骨揚灰,哪還有活人去阻止?

翁、李二人正說話呢,當差的送進一封紫禁城的廷寄,上面說李鴻章若與 俄使喀西尼見了面,把會談的情況告訴翁同龢,以便他回京復奏。深宮裡的 慈禧太后怕翁同龢不實打實地傳議和的話,以小手段逼他下水,特意發來廷 寄。

翁同龢放下半截話談議和,傳達出京前所奉的懿旨。李鴻章回復了一車 的話,核心意思是俄國肯為中國講話,但中、日開戰,俄國中立,以為不能適用 巨文島事件時的中、俄默契,要待恢復當初那種太平景象方可適用。慈禧太 後巴望著喀西尼積極,李鴻章先泄氣,告訴翁同龢,喀西尼無權,與上司立場 不能協調。

看李鴻章愁眉苦臉的樣子,俄國是指望不上了。這對翁同龢而言未嘗不 是好事,名節保全了。否則,後人誤認他是個和李鴻章一樣的主和派,那跳進 黃河也洗不清了!

按照親李鴻章一派人士的說法,翁、李這次會見,還起了一點小衝突,源 於翁同龢向李鴻章詢問北洋軍艦。李鴻章大概是百味咸集吧,半晌無語後, 居然怒目加額——正是在北洋海軍最要持續發展的時期,翁同龢請停兩年外 購軍費,打了北洋海軍的七寸,坑了李鴻章,他豈能無怨!翁同龢開脫說:「掌 管度支,以撙節為盡職。停購軍火,不過二年之議。況自限滿,迄今一年,北 洋未復請,想必是船械足用,無待外求。倘若北洋事急,何不復請?」李鴻章聽 了這話更是來氣,他說:「政府疑我跋扈,台諫參我貪婪,我再嘵嘵不已,今日 尚有李鴻章乎? 」堵得翁同龢語塞。

翁同龢出京後,朝廷里發生了重大的人事變動:恭親王奕沂出山!慈禧 太后命他管理總理衙門和海軍衙門事務,會同辦理軍務。慈禧太后從幕後走 到前台,派翁同龢出京,令恭親王出山,這算是她應對時局的兩步棋。恭親王 不尚空談講實際,那就更想謀和局;這或許就是慈禧太后讓他出山的原因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濛歷史堂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到底是曹雪芹一個人寫的,還是高鶚續寫的紅樓夢呢?
短短的南齊只有23年歷史,但是這個女人卻讓這個王朝充滿傳奇

TAG:迷濛歷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