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濮安國:對紅木傢具「傳統技藝傳承」的認識

濮安國:對紅木傢具「傳統技藝傳承」的認識

濮安國

全聯藝術紅木傢具專業委員會專家顧問

原中國明式傢具研究所所長

蘇州教育學院藝術系教授

今天,人們通常把許多手工技術以及運用這些技術而體現產品文化的能力,稱之謂「技藝」或「傳統技藝」。通過不斷地調查和研究,不難看到,所謂體現產品文化的能力,除了各種特定的操作技術以外,許多表現出來的是一些各不相同的特殊知識門類,或者是一種造物的思想和睿智。單就具體操作技術而言,它可以是先前的那些手工生產;也可以是現代的科技手段,是發展了的新的科學技術。即使如此,它們同樣都包含著一定的知識和思想內容,所以,紅木傢具製作技藝等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技藝,就應從知識層面和思想層面去深入認識,才能獲得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光大。

傳統技藝的知識傳承

今天之所以要把傳統技藝更多的作為知識來思考,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技藝的歷史性

傳統技藝,首先因為它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過程,它反映著特定時期內的一種生產關係和生產水平,在這一過程中往往體現了一種社會的「積澱」。這一過程不僅是只表現在生產始末的一定時量上;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技藝自身的消亡,衰退,或在流傳中不同程度發生的衍變,它們都是時代和歷史發展變革的縮影。

由此,作為某一過程中形成的手工技藝,經過一代代人的生產,不斷實踐、不斷創造、不斷積累才形成了的一種特定的知識,並在歷代發展中不斷「新陳代謝」、「吐故納新」,被人們去認識、接受和傳承下來,且成為一種「傳統」、一份「遺產」。故而,任何一種技藝的產生、形成、交流和發展都具有鮮明的歷史性,同時又構成了人類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技藝實在就是歷史過程中的一份特殊的知識材料。例如,傳統傢具從漆藝時代進入木作時代,細木作工藝的種種造型手段或裝飾手法,代替了漆作技藝的地位,運用的工藝技能也幾乎大相徑庭。在幾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木材的處理、設汁的產品、加工製造的技術,都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徵,傳統的標誌,文化的展現。中國的木作技藝也成為了世界知識寶庫中最珍貴的財富,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造物藝術的新水平。

二是技藝的經驗性

藝人、匠師們手中的技藝往往感性的多、直接的多,常常是他們幾十年親身經歷的實踐收穫和取得的實際能力,有的還是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積累的經驗。毫無疑義,這許許多多經驗,同樣是知識的重要體現和文化遺產。如紅木傢具的「配料」、「出樣板」、「理線」、「攢接」、「裝配」、「揩漆」等等。顯然,凡是經驗就不可避免的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相對於科學的理論來說,有的或許並不完善和合理,但很多的經驗恰恰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知識源流和文化經典,有不少理論也都是經驗的總結。在我國幾千年以來的「非遺文化」中,許多傳統技藝的經驗特獨、具體,更多直接的感性的經驗知識如通過我們的挖掘和總結,將能成為一門獨立的知識門類,這對傳統技藝在新時代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在過去的年代裡,傳統技藝主要依賴著師徒傳承、父子傳承等方式,這是技藝承傳的歷史慣性。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生存環境、生產方式的改變,隨著不斷出現的新材料、新工具、新技術、新設計以及新的需求,傳統技藝必然需要新的知識和新的能力去實現革新和提高。我們今天應該更多地改變傳承的傳統方式方法,採取更多的現代教學形式,把重經驗式的個體傳藝漸漸地轉型為理性化的職業知識傳授,通過職業藝術教學、專科技能培訓等等,使傳統技藝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孕育出新機,產生出新的活力,並最終從實踐經驗的襁褓中產生出科學知識的本質力量。

三是技藝的造物性

技藝是人類在物質生產中獲得的,因此要真正把握技藝的知識屬性,就離不開認識生產的物質和人的生產活動。或者說,技藝是對某些產品加工材料的某種認知和改造,是人類在手工生產時代製造物質產品中獨特的文化。它的特點是作為「非物質文化」的技藝恰恰賴於物質而存在,我們從傳統傢具和許多傳統工藝美術產品上,皆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作為「技藝」,它們更多的是不同的方法和規則,蘊涵著豐富的巧思和異想,凸現在人們面前的只是具體事物的文化形態。

其實,在古人劃分的知識體系中,技藝早已是一門創造性知識。而且把有創造本領的「造物者」尊其為「知者」、「聖人」,是由他們掌握並傳承這類知識和技能。正如先秦古籍《考工記》中所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為陸,作舟以為水,此皆聖人之所作也。」

傳統技藝的思想傳承

我們對傳統技藝要作為一種思想來認識,則因為傳統技藝的傳承,更重要的是思想領域裡的一種沿革與承繼。

人類社會也只有依賴于思想的傳承,才能實現偉大民族精神的真正發揚光大。而傳統技藝恰恰又是人類思想的特殊顯現和實際體現,它往往是同人們的一種造物觀念,一種審美意識,一種藝術精神都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是人類一種價值觀和生命力的重要反映。

以中國古老的琢玉技藝為例,它完全可以用來代表我們民族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文明。人類的造物活動,五光十色,上萬年以前我們的先民幾乎是在學會製造石器的同時,就開始懂得了製作最原始的玉器。早在史前時期,在精湛的雕琢工藝上,「陰線刻、陽線刻、淺浮雕、鏤雕、半圓雕、圓雕、片雕等技法已臻成熟,錐鑽、管鑽技術已經齊備。」更令人震撼的是,中華民族遠古的先輩們從一開始就以思想的絕對高度來審視「玉」的物性和人性,神聖般地在器物中注入了人的意志、信仰、法度,「從考發掘出土的史前玉器(包括工具類在內)來看……呈現出一種神秘、神聖和威嚴,傳達了古人對天、地、人的思索,可以看出玉器上表達了一種思想,表露了神靈、宗教的崇敬,表達了一種文化。遠古人類的思維、思想、情感很獨特,於是玉器就成了他們思想情感的最好、最神聖的寄託物。」遠古時代的玉器,就這樣成了一種「神器」,玉器的至美,玉器的靈性和玉器的高潔,成了中華民族文化至上。那時,人類還僅僅生活在「日出而起,日沒而歸」的野蠻時期,卻天生地追求著一種無限的思想願望,指揮人的雙手創造出了讓今人也頂禮膜拜的「藝術」,直至在以後的數千年里,這些手工技藝竟一直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誌和無法改變的文化基因。或許,這裡就有著一切傳統技藝承傳的真蒂,只由讓我們以精神的倡導和思想的孕育才能真正地從中去掌握民族技藝的優秀文化傳統。

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造物的」,這美是思想的真理,是民眾的行為規範,是一切事物的自身尺度。不難理解,人的思想賦予手工和技術的指令,才創造了無盡的文化寶庫。

思想是「技藝」內在的心力

至明清時期,中華民族細木作技藝創造的明式傢具,是先進思想和物質文明的高度結晶,成為了世界傢具史上無與倫比的藝術和審美的高屋建領。從原始時代一直到現代文明,技藝的傳承從來沒有停止過,只有賴於幾千年來人類的造物活動,才不斷地造就了無數的技藝高峰。故而,傳統技藝中蘊藏的造物觀念,起著能動作用的是精神的感召和思想的火花,是情感和生命的真正價值。

在傳統技藝發展的歷史長河裡,人們自始至終的通過對事物規律性的探索,才不斷地使人類的人格在造物活動中逐漸完善起來,人們的理念由此得到升華。只有在這種意識的驅動下,運用「技藝」展示時代的思想本質、造物者的才智慧眼和真知灼見,才能在造物活動中樹立起一座又一座文明的旅程碑。在我國古代,金、木、水、火、土相融相生的物質世界裡,在造物的各行各業,出現各類不同的神思和巧秘,是技術的也是思想的,是手藝也是心智,但最終,都是遵循著真善美的規律,進入各種文化的機體之中,創造了古代玉器、絲綢、瓷器、漆器、傢具的璀璨和輝煌。技藝的創造使人們的生活獲得了「美器」、「美服」、「美飾」,並不斷地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升華。在這裡,思想成了「技藝」內在的心力,技藝即是思想表達的外在途徑。這是人類生存方式和生命價值的反映,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全部意義。其實這種造物的思想要義和主體精神,才無疑是人類科學發展的潛源和動力。如果今天從傳統的意義上去認識,那末,「爆竹」的發明,在時人的眼裡完全是神聖的;而「祝報平安」的寓意,竟成了現實意義上的思想泛觴。

三十五年前,我曾發表過《傳統技藝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兼談傳統技藝和技術美學》一文,文章的笫三部分引了這樣一則故事:在我國古代的《隋書》上,曾有關於陶瓷藝人何稠「博覽古圖、多識舊物,時中國久絕琉璃之作,匠人無敢措意,稠以泉瓷為主,與真無異」的記載,故事說的是民間陶瓷藝人藉助泉瓷的製造工藝,使我國古代的琉璃生產又得到了繼承和發展。這一記述雖非屬實,但說明晶瑩琉璃的製造離不開某種特定的科學思維、方法和技術條件、創造。但今天我們又看到的是何氏首先通過「博覽古圖,多識舊物」,比別人掌握了更多的知識,肯動腦筋,有創新精神,才取得了成功的條件。總而言之,在傳統技藝的傳承中,歷史也已清楚地告訴我們,知識的傳承,思想的傳承才是傳統技藝的精神光芒和彩霞。是知識的經典和思想的閃爍,造就了我們民族自己的光輝歷史和燦爛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地推動著時代文明的巨輪向前發展。

長按識別

了解更多

紅木行業

新資訊→

撰文∕濮安國

微信編輯∕劉桂林

責任編輯∕陶秋芳

文章來源∕第二期《中國藝術紅木》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牌紅木 的精彩文章:

TAG:品牌紅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