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那時候

人們都用青銅器

青銅器上是書法

甚至連兵器上都是書法

那雋秀的文字彷彿在向你訴說著它的故事

......

吳王夫差劍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吳王夫差劍,春秋時期兵器。1976年河南省輝縣出土。通長53.8cm,格寬5.5cm。台北古越閣藏,此劍劍鍔鋒利,劍身滿飾花紋,劍譚飾嵌綠松石獸面紋。劍身近格處鐫「攻痦王夫差 自乍其元用」八字,為吳王夫差用劍。

攻吳王夫差鑒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攻吳王夫差鑒,為夫差所鑄器。腹內銘文三行十三字。於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在山西州蒙王村出土。春秋時期的書法出現了因地域而風格各異的現象,東南方各國的銅器銘文都有美化的趨向,或作鳥蟲書,或作蝌蚪書等。而《攻吳王夫差鏗》谷作瘦長體。字形、筆劃不加修飾。文字顯得質樸規整,線條均勻,起止尖鋒。字距、行距較大,布局疏朗。已具後來小篆的雛形。

春秋《越王勾踐劍銘》 鳥蟲篆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銘文:越王鳩潛(勾踐),自乍(作)用劍。

越王勾踐劍銘銘文,此風格與當代之美術字相近,而與書法精神相悖,某種藝術,其對於細部的裝飾誇大到了繁瑣、成為一種負擔的時候,就意味這一路風格的窮途末路不遠了。楷書之盛,在唐,楷書之衰,亦在唐,斯所謂盛極而衰也,何以衰,過度的裝飾化傾向使然。

春秋 欒書缶銘文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欒書缶銘文拓片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欒書缶反相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欒書缶實物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欒書缶,是欒書祭祀祖先時盛酒的用器,高48.8厘米、口徑16.5厘米。器身及蓋各有四環紐,紐作斜角雲紋。自頸、肩及於上腹有錯金銘文五行四十字,蓋內鑄銘兩行十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為欒書子孫祭祀祖先而作,但多年來習稱欒書缶。

春秋 宋公欒戈銘

(全長22.3厘米)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春秋時期兵器,全長22.3厘米,一九三六年安徽省壽縣出土。此戈有銘文,為錯金鳥篆體。

魚鼎匕 拓片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銘文「曰:之司?匕,述(墜)王魚鼎。曰:欽哉,出遊水蟲,下民無智(知),參蚩(尤)命,帛(薄)命入羹,忽入忽出,毋處其所。」

傳二十年代山西渾源出土,曾為一代名家羅振玉收藏。匕前端圓,柄首殘斷。通體有錯金銘文,正反兩面共殘存三十六字。

匕為小器,有較長銘文者實為珍貴。此匕字體接近山西侯馬所出盟書。此式匕在山西原平塔崗梁等地屢有出土,也可證系晉人之物。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青銅器上的書法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高清逐字放大!(五代)楊凝式《韭花帖》(二)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