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南方最大的人口集散地,原來是這麼多廣東人的精神故鄉

中國南方最大的人口集散地,原來是這麼多廣東人的精神故鄉

韶關是很多廣東人的精神家鄉。從北方來到南方的中原人,在韶關中轉,最後在廣東各地開枝散葉,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廣東文化。這個小小的關城,也因此逐漸成為了眾多廣東人的家族發源地。即使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種家族的羈絆已經很微弱,但韶關仍然活在人們的心裡。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425-粵北移民的家

作者:虯髯史者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中國南方的廣東一直是一個特立獨行的省份。正是因為它長期遠離政治重心,這裡人們的生活在北方人眼裡總是充滿了神秘色彩。全國範圍內關於廣東的各種各樣傳聞不絕於耳,一個廣東人經常會被問及「你們是不是什麼都吃」、「廣東是不是遍地土豪」、「廣東是不是都說粵語」等等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

有傳言說只有這個不能吃

前兩個問題只要稍微動腦就知道不成立,但第三個問題確實需要澄清:廣東省只有粵語的說法純屬傳聞。廣東千年多元化與包容心態的歷史,讓這裡的語言文化早就不止於粵語一者。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廣東省為什麼會有多年的多元文化相互並存傳統?

孤鴻海上來

池潢不敢顧

若是追根溯源地看廣東的文化融合,人們能看到兩條路:一條是海路,一條是陸路。

在海上,從南北朝開始的笈多王朝商人,到世居千年的穆斯林商賈,再到十三行以及「巧克力城」傳聞(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多),海上絲綢之路帶給廣東一千多年的巨大財富,惠及粵人至今。這些海外貿易帶來的人口流動增加了文化多元性,自不待多言。

有客商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陸路就是梅關古道。從兩晉動亂開始,大批居住在北方的居民,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紛紛舉家南渡。有些人為了避禍,不走官道,而是冒著山區的險惡環境開闢出一條古道。

沿著這條古道來到嶺南避難的世家大戶在南嶺南麓形成一些集聚區,成為了粵地漢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後來的唐代名相張九齡——也就是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那位,便是遷徙此地的張氏後人。這家張氏在西晉朝內父子為官,曾是一等一的北方大族。

翻山越嶺來廣東

在那個年代真是不容易

(可橫屏觀看)

在此前,這個地區被稱之為曲江縣、始興郡。直到公元589年,這個地區才正式確立沿用1354年(589—1943)的州名——韶州。不過由於很多人從北部各省遷居廣東必經韶州,這裡扮演著南下關口的角色,因此「韶關」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被人們所提及。

通向廣東的兩條陸上通道

江西老表紛紛南下

由於一直以來都是以「關口」的形式接納各地移民,所以韶州除了有名的大族張氏家族與侯氏家族,沒有一個家族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千年本地人」。

「彭城劉氏」是南方劉氏家族最普遍的堂號

代指自己祖先是劉邦...

比如作者所屬的翁源彭城堂劉氏,據載就是在明清之際才由北方流落到福建,再由福建遷居廣東的。這也是古代史上後期很多南下家族的行走路線。

作者所在家族能夠明確記載的是

祖先在明末清初從北方南下避難

經漳州西入廣東

不僅漢人大戶南下粵地,明清兩朝還有一些穆斯林以商人與駐兵的形式南下遷居廣東,與本土的「蕃客」後裔住在廣州光塔街、濠畔街等地。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專家科大衛曾表示,由於這些穆斯林商人活躍了地方經濟,吸引了不少廣東本土「富裕之家移居於此」。這些穆斯林商人南下的時候,也會在韶州駐留,只是韶州的商業不夠活躍,沒能留住這些富商。

韶關一角

雲雨俱行罷

江天已洞開

相比起靠商業生活的穆斯林與南番順商人,絕大多數南下移民還是秉承「重農抑商」的傳統,到了韶州就開墾農田。所以在明清兩朝,韶州出現了一大批宗族聚居地。然而這其中既有舊宗族也有新宗族,聯合或是衝突的抉擇無可避免。

在山嶽重重的粵北地區

韶關是很不錯的聚居之地

從明朝末年開始,到抗日戰爭之前,在以韶州為核心的粵北山區,宗族械鬥層出不窮。有些時候甚至出現大族僱傭土匪燒殺搶掠與自己不和的宗族。到了清朝中期,地方政府實在是受不了這些宗族的衝突,因此默許宗族自己內部形成協調機制,以祠堂為載體協商解決方案。

韶關珠璣古巷

不過宗族械鬥並不能完全代言整個韶州的情況,在韶州的城區,不少讀書人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讓家族「光宗耀祖」,積極投身於科舉。在廣東省的科舉考試史里,南海、順德與韶州成為了三個重要的科舉重鎮。長期綿延的文風使得韶州成為整個廣東最重視教育的區域,時至今日韶關也是廣東省教育氛圍最好的區域之一。

韶關不關注對外貿易和地理位置也有很大的關係。可儘管韶關地區不靠海,江河與陸路交通卻非常發達。在近現代湖南、江西與廣東加強交流的歷史背景下,大批「江湖老表」從清朝中後期開始陸陸續續落戶韶州。他們帶來了採茶戲,並且發展出採茶戲的一個主要分支——粵北採茶戲。

粵北採茶戲

當然,辣味菜也是另外一個新成果。地處粵北的韶州冬天溫度遠低於廣東其他地方,使得韶州人對吃辣這方面整體遠比其他地方廣東人接受度更高。

南雄鵝王來一道(⊙v⊙)

(據說作者很拿手這道菜)

相應的,江河帶來了另外一批居民——疍家人。

清朝末年關口經濟的發展讓不少疍家漁民從珠江流域乘船北上。他們打魚撈蝦、提供船運服務,在當地增加了食品供給和交通供給,是重要的新生力量。有人曾經評價道:「他們因為活躍於韶州的城區(雖然不上岸),所以被認為是『老韶州』的一部分。」

疍家人的船隻

不過疍家人也因為部分人利用水上「難以施行官方之法」而從事一些與正統觀念不合的行業,遭受很大的輿論攻擊。這種情況是全廣東的疍家人所共享的,香港的疍家女孩甚至被攻訐為「鹹水妹」。

到了民國時期,來自江西、湖南的移民依然絡繹不絕。這個時候有不少南海-順德一帶的商人想要避戰禍,卻又沒有成本南下香港,只能北上居住在韶州的城區,在湞江邊建立了一排排騎樓。這裡由此成為江邊商業活動最活躍的區域。

舊日的騎樓

兩側都是騎樓

他們的到來很大程度上也帶動韶州城區在方言上的變化。由於南方來的富商和客家人的經濟狀況和受教育狀況較高,他們使用的粵語和客家話開始成為城區的最核心的用語。

忽在兼金訊

長懷伐木詩

抗日戰爭時期廣東戰場非常血腥。本土宗族、東江縱隊與國軍部隊,昔日互相仇恨的對手為了抗擊共同的敵人齊心協力,付出極大的犧牲。但是大批死於戰場的宗族鄉民,連帶著他們的族譜、地契一起淹沒在戰火之中,能夠找到的原始資料,實在是少之又少。故此相關研究總是難以有進展。

在血腥的歲月里,老百姓只能時時盯著城樓。只要象徵敵襲的「雞籠」(寶光球)一掛,大伙兒就匆匆忙忙踏過浮橋躲進大山,躲避日軍日復一日的空襲。韶州的關帝樓更是因為日軍的轟炸,大批市民死於非命。

這種慘烈的戰爭情況下,昔日被視為「摸魚摸蝦」的西河區域,才慢慢的有了第一批居民。也是在這一時期,韶州開始更名,是為韶關(1943年)。

1949以後,由於韶關豐富的資源以及「臨時省府」留下的工業基礎,以韶關為核心,包括現在的清遠與河源,組成了「粵北專區」,吸引了大批外省移民。這一批移民不再局限於江西、湖南,而是來自全國各地。在「南下建設」的口號中,人們爭著前往韶關,形成第一批「南下幹部」。

改革開放以後,韶關依然是一個經濟非常堅實的城市。大批打工者從周邊地區遷來打工。不僅僅是傳統的「江湖老表」打工仔,連帶著還有廣東省的第三一個重要的方言區,潮汕的移民。

粵北真是各種方言的混雜地帶

改革開放初期,很多潮汕地區的打工者帶著妻子兒女到韶關搭建棚屋,冒著「趕走鬼」的風險在大街小巷做買賣,改善生活條件。顯然,一開始這些在語言和文化習慣上都和本地人不同的移民遭到了懷疑和白眼,但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在這40年里成功在韶關站穩了腳跟。

武江與湞江在韶關匯流

由於上游工業分布的不同

兩河顯出不同的顏色

潮汕移民,靠著自己,從被本地人看不起的「攬佬」做到了受人尊敬的實業家。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又給韶關這座已經融合了原住民、早期移民、江湖老表、珠江口移民、客家人和外藩來客的城市增加了新的色彩。

這時候的韶關,才真正成就了自己的包容特色,在粵北靜靜容納著四方來客。

到今天,韶關雖然不似廣州深圳這樣各族群和諧相處的大熔爐,但也是一個「本地人不佔絕對優勢」的城市。由於持續的人口流動歷史,使得韶關人一直保持著積極積極的流動和向上的動力。

當然,1990年至今韶關的經濟還是相對廣深等地顯得低迷,但良好的教育底子,加之對廣東包容文化的繼承,韶關還是充滿著希望。

將這座城市視作廣東千年移民歷史的縮影,就能有力地反駁外界對廣東人排外的指控。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美國和俄羅斯在中東交戰的新戰場居然在這座小城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