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土木米女環遊記 II

土木米女環遊記 II

「...生根發芽...生根發芽...」

這幾天,有一首隻記得半句歌詞,歌名歌手一概忘記的歌,縈繞在我的耳畔。

何時,又何地,生根發芽?

我驀地覺著,這首歌是一個生命的發問。它不知道自己是誰,從何而來,又有著怎樣的角色。它得去把自己的歌詞找回來。

就像一個人,一張身份證不意味著身份完整。總有一日,人會對身份背後的身份產生興趣,對發生過的家族歷史產生好奇。

水有百轉千回的匯流,人有客來客往的交融。

客家人,正所謂客而為家。歷經五次遷徙,不僅在黃土大地上生根發芽,亦在海外闖出了天地。

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唐末的安史之亂,以及宋朝的靖康之難,都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中原漢人向南遷徙。前三次遷徙的漢人依次去往了湘、閩;粵、閩、贛以及粵南、瓊等地。還有部分漂流下南洋以求謀生。

唯一一次不因戰亂的大規模遷徙發生在明末清初,適逢政府在廣西四川等地招工墾殖,一批客家人便西挺進川,開闢家業。

而第五次遷徙則與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息息相關;除此之外,嶺南地區不同民系間的本客之爭,亦迫使客家人遷回原籍或向更南方四散而居。

圖中所示正是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的三河壩。

它正是由梅江、韓江、汀江相匯而生(即廣東的梅州、潮州以及福建的汀州水系)。

正所謂有陸就有路,有水就有往。這自然也成為客家人幾次自中原、下閩南、入廣府遷徙的路線之一。

有句話講: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句話: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以萬里徒步丈量心中豪邁,以獨特語言維繫氏族感情。客家人的凝聚力、生存能力可見一斑。

至於客家民居為何是圍屋式的,最初是因為抵禦山野寇賊,兼具防水防潮、防震防盜之用;後來,隨著土樓年代久遠,難以修繕,如今更多地作為群居建築而被欣賞、保護起來。

我在想:歷經動蕩的客家人,會否比其他人更加渴望一個安定的住所,才會建造如此龐大、集中又堅固的城堡?如同殉情戀人口中的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有人說:客家人的凝聚力體現在土樓,其實反過來,土樓的存在又無時無刻不加固著客家人比鄰而居、互為倚障的情誼。

此外,既在客鄉客居了那麼久,越是堅固的牆樓與多少年來的漂泊遷徙的對比就越發強烈。這種烙印在靈魂中的群居家族感情,散養慣了的人又從何懂得呢?

你瞧:家譜、族根、甚至家鄉,就在那裡。你又何必費神去尋呢?

納葉/圖文

良心小中醫,扎人也尋路。

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別說我沒提醒你!看到這樣的標題千萬不要點進去
比特幣地址、公鑰、私鑰都是什麼?有什麼用?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