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好幾天沒有排便,竟然是少吃了它
看著孩子被便秘折磨得脹紅的小臉,
媽媽心裡別提有多難受了,
那麼,孩子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便秘?
吃什麼食物才可以讓孩子正常排便呢?
正確認知:別把攢肚當便秘
有時候,寶寶排便不正常,其實並非便秘,實則攢肚。
兩者間如何區分呢?小康妹兒為大家解釋一下:
攢肚
寶寶2~3天甚至一周不排便,但無痛苦表現,待到排便時,排出的是黃色軟便,無硬塊,這種現象稱為「攢肚兒」,多見於母乳寶寶。
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滿月寶寶消化能力提高,對母乳能充分吸收,腸道產生的食物殘渣較少,不足以刺激直腸形成排便反射。
便秘
便秘不僅大便次數減少(通常每周排便少於3次),更重要的是大便硬結、乾燥、排出困難。有時還會在糞便外粘有血絲或黏液。
大而硬的糞塊還會造成肛裂、肛門疼痛,使寶寶害怕排便,有便意時哭鬧明顯,食慾減退,有的還伴有腹脹、左下腹可觸及糞塊。
所以,寶寶究竟是便秘還是攢肚,家長們可要好好看仔細了!
寶寶便秘,可能是食物里缺了它
確定病情後,查找病因也是極有必要的。
寶寶便秘,有可能是輔食中的「脂肪」沒有吃夠!
許多媽媽們在寶寶發生排便困難時,都會注意讓寶寶多喝水、飲食清淡、多攝入膳食纖維,卻忽略了脂肪。
脂肪攝入不足,也會讓寶寶發生排便困難。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 7~9 月齡的寶寶,如果輔食以穀物、蔬菜、水果等植物類食物為主,需要額外添加 5~10 克的油脂(家裡普通白瓷勺一勺的量約為10g)。
1 歲以內的寶寶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要能量來源,全天脂肪的攝入量應該在 30g 以上。
每天滿足 500ml 以上的奶量後,可從奶中獲得優質脂肪 20g,輔食中需要提供 10g 脂肪。
一個全蛋大約含有脂肪 8.8g,再適當增加些肉類,就基本可以達到全天的脂肪攝入目標了。
而更大些的寶寶,可以在三餐後,適當增加脂肪類食物的配比,如奶製品、肉類、雞蛋等,就可以讓寶寶每天吃到足夠的脂肪,不需要額外添加油脂了。
出現這4種便秘情況,家長應儘快帶娃就診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情況,家長應儘快選擇就醫:
大便乾結引起肛裂,除飲食調整及使用緩瀉劑外,保持肛門清潔即可。但如果大便排解通暢仍有便血,需立即就醫。
患兒反覆便秘,有腹脹及嘔吐,生長發育遲緩需立即就醫。
患兒便秘經過規律排便訓練,飲食結構改變,甚至緩瀉劑的應用後超過2~4周以上無任何改善需就醫。
半歲以內寶寶出現便秘即需就醫。
孩子便秘,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出現便秘,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
飲食調整
家長可以從飲食上進行調整,搭配好肉奶蛋、碳水化合物和蔬菜的比例。
每餐蔬菜應占食物總重量一半以上,芹菜、菠菜、甘藍、空心菜、胡蘿蔔等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是最佳選擇;
水果+酸奶,增加寶寶腸道益生菌,減輕便秘;讓寶寶養成定時喝水的習慣,一兩個小時喝一次,不能等渴了才喝。
2
腹部按摩
腹部按摩能促進孩子的腸蠕動,減少糞便積滯,方法如下:
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用手掌輕輕摩擦嬰兒的腹部,由左向右旋轉按摩10次,休息5分鐘,再按摩10次,反覆進行3回。
讓嬰兒仰卧,抓住其雙腿做屈伸運動,共10次;然後再單腿屈伸10次。
本文編輯:江瑾然 綜合丁香醫生、母嬰日報等
圖片來源:123rf


※寶寶剛出生,應該多和新生兒說些什麼?
※寶媽太無知,竟給6個月寶寶吃這個致其中毒殞命,全家人崩潰欲絕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