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斯大林是怎樣神話列寧的?這種造神行為最後卻給自己留下惡名!

斯大林是怎樣神話列寧的?這種造神行為最後卻給自己留下惡名!

蘇聯的個人崇拜行為開始於斯大林時期,但是老謀深算的斯大林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將自己打造成神的。斯大林的第一步是將列寧塑造為神,而自己則以神的唯一傳人的身份登上神壇。那麼,斯大林為了神話列寧,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圖)列寧與斯大林

斯大林發起的造神運動從列寧還未去世之時便已經開始了。1923年,列寧的病情逐漸惡化,斯大林便開始著手準備列寧的後事,如何為這位領袖操辦後事,成為了那一階段政治局會議的主要議題。在討論的過程中,斯大林表現的無比虔誠而又情感真摯,人們都將斯大林當做了列寧忠實的信徒,斯大林也在這列寧後事的問題上佔據了先機。列寧逝世後,斯大林正式提出了永久保留列寧遺體的問題,托洛茨基雖然嚴厲反對這種宗教式的做法,但是加里寧等人卻支持斯大林。斯大林又利用俄羅斯東正教不火化遺體的習慣,在群眾中製造聲勢,並以給外省人員瞻仰列寧遺體為由,拖延列寧下葬的時間。如此一來二去,列寧遺體便由暫時保存變為長期保存,再到最後變成了永久保存。列寧這位無產階級的神,也便正式有了一尊「神像」。值得一提的是,在蘇聯歷史上,主持前任領導葬禮的人,基本就是默認的繼任者了,而斯大林也可以算作這一習慣的開創者。

(圖)列寧遺體成為造神工具

列寧死後,斯大林與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等人展開了激烈的權力鬥爭。在這一時期,斯大林始終都是緊靠列寧的理論的,他對競爭者的反駁,從來都是以列寧的言論為依據的,這讓斯大林列寧信徒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列寧也逐漸從領袖變成了神明。我們可以看到,赫魯曉夫等一批成長於十月革命之後的領導者,常常以列寧主義的忠實信徒自居,顯然也是受了這一時期的影響。

此後,隨著斯大林進一步站穩了腳跟,便更加嚴格的控制人們的思想,任何異端者都難逃被清洗的宿命。震驚世界的三次莫斯科大審判,實際上就是由於斯大林在蘇共十七大上沒有獲得全票支持而引發的,他需要肅清這些對自己持懷疑態度的人。在這一時期,斯大林還領導蘇聯編寫了一套堪稱人類歷史奇蹟的書籍——《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在這一「歷史巨著」中,將列寧與斯大林塑造成了俄國革命的「兩個中心」、「兩個領袖」。從此,斯大林神話的形象被正式的寫入了歷史教材之中。而他也開始被稱為「天才導師」、「科學的泰斗」、「永不犯錯誤的理論家」。而列寧也在斯大林的包裝之下,成為了無產階級的上帝。

(圖)《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

然而,斯大林怎麼能讓自己永遠只是「兩個領袖」之一呢,他吹捧列寧最終還是為了神化自己。其實,斯大林在主持編寫《簡明教程》之時,便留了一手。在此之前,斯大林曾出版了一部《論列寧主義基礎》的書,在此書中,他用自己的觀點解釋了列寧的思想,而《簡明教程》正是以此書為基礎編寫的。換句話說,《簡明教程》中的列寧思想、馬克思思想,實際上都是由斯大林曲解後的思想,本質上就是斯大林思想。這種偷梁換柱,使斯大林完全統治了蘇聯人的精神世界。此後,隨著蘇聯在二戰中的勝利,斯大林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他的思想也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的代名詞。

(圖)斯大林成為了神

二戰後,斯大林在蘇聯人心中的地位甚至有超越列寧的趨勢,但是畢竟早已被斯大林捧得高高在上的列寧地位極為穩固,因此,想要成為獨尊並不容易。於是,斯大林開始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先進行試探。在與貝利亞、莫洛托夫等人在一起的時候,斯大林常常會向他們講訴自己在革命早期的一些經歷,常常會不經意的提起某個重大事件、或者列寧的某個重大決定,背後是斯大林的功勞。這令斯大林身邊的革命後輩們很不適應,但也有人明白斯大林心中的意思。比如卡岡諾維奇,他就常常會在政治局的會議中表示,斯大林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已經可以取代列寧主義了。這時候,斯大林常常會故作憤怒,嚴厲批評卡岡諾維奇,但是其他人卻沒有迎合的。這讓斯大林明白,想成為獨尊的不易。

(圖)斯大林跌落神壇

斯大林晚年的種種跡象都表明,如果他能再保持三到五年的健康,新一輪的瘋狂清洗必將到來,而伴隨著這種清洗,將列寧趕下神壇,成為唯一的神也並非沒有可能。不過上天沒有給斯大林更多的時間了,而斯大林在私下裡對列寧表現出的越來越多的不敬,卻也讓一些後輩們開始警惕。而也正是這個原因,降低了斯大林在赫魯曉夫等人心中的分量,他們開始懷疑斯大林,最終也將斯大林從列寧墓中挖了出來。可以說,正是斯大林無止境的慾望,讓自己的謊言漏洞百出,也讓自己跌下神壇、身後留下惡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博士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蘇聯解體前的戈爾巴喬夫有多無奈?蘇聯人有了自由卻不再擁護他!
冷戰時期,除了瑞士,竟然還有一國能在美蘇對抗的夾縫中保持中立!

TAG:孫博士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