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孟子之誤:為什麼是秦國統一了天下?

孟子之誤:為什麼是秦國統一了天下?

其實天下的有識之士,早就看到了統一是大勢所趨。

戰國中期,儒學大師孟子在為魏襄王答疑時,魏襄王問:「天下會統一嗎?」孟子斬釘截鐵地說:「當然會統一。」魏襄王又問:「那麼誰能統一天下?」孟子回答說:「不嗜殺人者。」

孟子的預言說對了一半,天下確實會統一,但統一天下的卻絕不是不嗜殺人者,而是嗜殺如狂的秦。

疑點之一:戰國之初,魏國最強。戰國中期,東方以齊為霸主,西方以秦為強龍,所以秦國一度提出,兩家分別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那麼,為什麼不是魏、齊這樣的國家統一天下呢?

疑點之二:秦擊敗六國,統一天下,難道只是憑藉著一把蠻力?在武力征服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真相?

一、為什麼不是別的國家統一天下呢?

「戰國七雄」之中,韓國土地狹小,難以拓展。燕國地處荒僻,氣候寒冷,與中原交往較少。這兩個國家,都不太可能統一天下。

那麼就讓我們聊聊剩下的五國。

說起來,戰國初期第一強國,非魏國莫屬。魏文侯在位期間,任用李悝為相變法,實行賞罰分明的人才激勵機制,於是國力強盛。魏國曾經奪取秦國的西河地區,秦國無力抵抗,只能忍氣吞聲地接受現實。

魏國的衰敗跡象,出現在魏武侯時期,吳起的出走,正是法治衰退的反映,接著國家因繼承人問題發生內亂,趙、韓乘機討伐魏國,魏國幾乎因此滅亡。

到惠王時期,魏國逐漸恢復實力,在與趙、韓的較量中取得上風。但是天不佑魏,此時東方有齊國崛起,西方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也蠢蠢欲動。

公元前341年,魏國打算吃掉韓國,韓國一面竭盡全力抵抗侵略,一面向國際社會求援。

此時,出兵干涉、抗魏援韓的是魏國的東鄰齊國。齊軍在參謀長孫臏的策划下「圍魏救趙」,突襲魏都大梁,在魏國背後捅了一刀,痛得魏國這個戰國初期第一霸主只好轉過身來,與齊過招。

魏軍大將是孫臏的同學龐涓,也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但壞事就壞在他的自作聰明上,沒事找事他去偷看齊軍的鍋灶,深知龐涓德行的孫臏利用了這一點,故意第一天造了十萬人吃飯的鍋灶,第二天減為五萬人用的鍋灶,第三天則只剩下三萬人用的鍋灶。

龐涓一看,齊軍是潰不成軍,於是狂追猛趕,結果一頭鑽進孫臏布下的埋伏圈。在路邊一棵大樹的樹榦上,龐涓借著火光,看到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當時文字尚未統一,這八字為了讓龐涓看懂,可能是用魏國文字寫的)。

龐涓這才發現中計,急令部隊撤退。但為時已晚,齊軍看見火光,萬弩齊發,伏兵四起。魏軍瞬間崩盤,龐涓羞愧自殺,太子申做了俘虜,更折了十萬精兵。

從此以後,魏國一蹶不振,失去爭霸天下的資格。

魏國吃虧在它的地理位置居天下正中,四面受敵。如果在戰國初期能夠專註一個方向,必有收穫。可惜東征西討,四面樹敵,最後反而喪失了大好良機。等到齊、秦、趙相繼崛起,魏國就只能讓出主角角色,滿足於做一個配角了。

趙國北有匈奴為寇,東有燕國騷擾不止,西有暴秦,南有韓魏,也處於四戰之地。但是趙國運氣不錯,出了個英明領袖武靈王,在位時期推行「胡服騎射」,把趙軍從一支傳統的車步混成軍改組為騎兵和弓弩兵混合的機動化部隊。

可惜武靈王在內政上改革較少,更在繼承人問題上鑄下大錯,直接導致了一代英主餓死沙丘的慘劇。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趙武靈王的第一任王后,為他生下了長子趙章。按照嫡長制,趙章成為趙武靈王的合法繼承人。但是問題在於,王后早死,武靈王又娶了年輕貌美的吳娃。吳娃給趙武靈王生下少子趙何。

紅顏總是薄命。吳娃不久患病去世,在臨終之前請求武靈王立趙何為太子。對於美人最後的願望,趙武靈王只能答應。

趙武靈王如約廢掉了公子章,立趙何為太子。並且不久正式把王位讓給趙何,自己做起了太上皇,正式的稱號叫做「主父」。

廢長立幼的事,在這禮樂崩壞的亂世,大家見多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在於趙武靈王是個重感情的英雄。某日上朝的時候,他看見大兒子公子章孤苦伶仃地站在臣子的隊列里,向他的弟弟趙何低頭,趙武靈王不覺想起了公子章他媽、他的結髮妻子。往日恩愛頓時重現腦海,令趙武靈王對自己的大兒子公子章感到無限愧疚。

於是到了趙惠文王(趙何)四年(前295),趙武靈王提出一個分治計劃,打算把代地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自居一國為王。這就惹出亂子來了,一方面,公子章那邊蠢蠢欲動;另一方面,趙何也感覺到了主父情感天平的傾斜,君臣商量的結果,由大臣肥義出面,代表趙惠文王否決了趙武靈王的分治計劃。

這就點燃了公子章胸中的熊熊怒火,整個趙國都讓給了你這個弟弟,現在老爸要給我一塊荒僻的領地,你還攔著不給!也罷,你不仁來我不義,他乾脆殺了肥義,與趙惠文王正式翻臉。

一場兄弟爭鬥之後,哥哥公子章戰敗,逃到主父的宮殿尋求庇護。主父心一軟,收留了公子章。他的想法,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或許可以保留公子章一條性命。

但出乎主父意料,大臣們毫不客氣地衝進宮來,在主父面前殺了公子章。主父老淚縱橫,但是事情並未就此結束。大臣們打開宮門,將宮人們悉數驅逐出去,卻不許主父離開,意思很明白,這是要他「自生自滅」。

內宮存糧不多,「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齮而食之,三月余而餓死沙丘宮」。爵齮,就是初生的麻雀。一代英雄,居然落得如此下場,令人嘆息。

餓死武靈王據說是大臣的主意。但趙惠文王,也就是武靈王的小兒子何,有沒有謀殺親父的嫌疑呢?

史書為他辯解,說「是時王少,成、兌專政,畏誅,故圍主父」。年齡的確是一個理由,但在漫長的三個多月,一百多天的日子裡,對老爹的生死不聞不問,他的態度,顯而易見。所以趙惠文王對老父武靈王的死,絕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趙國的圖強而言,武靈王的死絕對是一個嚴重的打擊,趙國的霸業,就此雨打風吹去。武靈王的後繼者們,只能吃吃老本,依靠武靈王留下的那一支勇猛的騎兵,勉強得以自保而已,至於天下之志,更是無從說起了。

至此,有實力問鼎天下的,只有秦、齊、楚三家而已。

楚在前文已經說過不少了,再說一點:除了政治上的腐敗不振之外,楚國還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式國家。

由於土地廣袤,從首都郢都到吳越江淮,路途遙遠,所以無論是軍隊的動員,還是配合作戰,都很遲緩。

地方部族對中央也往往若即若離。再加上南方氣候炎熱,原始森林密布,以當時的科技,還很難做到深入開發。

那麼,齊國呢?齊國其實是當時很有希望的一個國家,擁有豐富的海鹽和漁業資源,發達的海外貿易,財政收入為七雄之首。人口密集,單是首都臨淄,就有人口七萬戶。

齊國人民恐怕也是七雄中最富裕安樂的,用蘇秦的話說,是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塗,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古人心中的小康社會,不過如此吧!

齊國不但經濟發達,文化事業也很繁榮。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

稷下學宮存在的一百五十年間,學派雲集、平等共存,百家爭鳴、學術自由,求實務治、經世致用,孕育或發揚了儒、道、法、名、陰陽、兵、雜等各家學說,使齊國成為天下學術文化的中心,與大致同時代的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在雅典創建的阿卡德米學園相比亦毫不遜色。

尤其當魏惠王土財主似的現寶時,齊威王卻把人才比喻為稀世珍寶,可見齊國對人才的重視,更令人感嘆欷獻,嚮往不已。

齊國的強盛,始於齊威王時代,終於齊湣王。在齊湣王執政的數十年內,齊國急劇敗落,最終退出強國行列。劇變發生在齊湣王三十六年,當時齊稱東帝,秦稱西帝。頭腦尚且清醒的齊湣王在蘇代的勸說下,認識到太張狂會四面樹敵,自己摘掉了帝號。

但是接下來發生了兩件事,迅速膨脹了齊湣王的野心,把他推向了妄自尊大、自取滅亡的不歸之路。

第一件事是破燕。當時的燕王叫姬噲,自幼飽讀聖賢書,結果就中了聖賢書的毒,有些食古不化。說是要仿效堯、舜禪位讓賢。讓給誰呢?姬噲看中了自己的相國子之。他不但把王號讓給子之,還把中高級官員的官印都收起來交給子之,用來證明他的「禪讓」是「真讓」。

這下燕國可就亂了套,太子和子之在國都大戰,內戰打了幾個月,死了好幾萬人。這時,儒家的二聖人孟軻給齊王出了個渾水摸魚的主意。

齊軍打著「維持和平、主持正義」的旗號,趁亂進兵,一鼓作氣打進了燕都。苦於內戰不休的燕國人看見齊軍,來了個「不抵抗」,打開城門,請他們進來。

不過偷桃容易守桃難,燕國人漸漸發現齊湣王的意思不是救燕,而是想將燕國佔為己有。愛國的燕國人行動起來,又趕跑了齊軍,光復了祖國。

第二件事是滅宋。宋這個國家,自從講仁義的宋襄公死了以後,一直在大國夾縫中艱難地求生存,從不主動惹是生非。

誰承想末了出了一個宋君偃,不甘做個受氣包,也動了「變法自強」的念頭,折騰一陣之後,居然被他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得勝之後的宋君偃更加不得了,他用韋囊盛血,懸掛起來用箭射,說是要「射天」!

宋四面的強國齊、魏、楚,都被偃得罪光了。諸侯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做「桀宋」。於是齊湣王與魏、楚聯合起來,瓜分了宋國。

齊湣王破燕滅宋之後,自信心極度膨脹,《史記》說:「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齊湣王的妄自尊大終於招致了嚴重的後果。

到他在位的第四十個年頭,在軍事奇才樂毅的策划下,在秦國面前始終團結不起來的諸侯們,卻在公元前284年對齊國聯手一擊,燕、秦、韓、趙、魏五國聯軍攻入齊國,連下七十餘城。

避難莒城的齊湣王又被楚將所殺,當此之時,齊國幾乎是要亡國了。幸虧老田家還有個田單,以即墨為根據地,延續齊國的國運。後來田單巧施反間計,使燕國逼走了樂毅,田單以火牛計大破燕軍,光復祖國。

但是齊國雖然得以光復,但經過這次打擊,元氣大傷。此後半個世紀的齊國躲避在五國背後,再也沒有什麼可以誇耀的作為。

二、外交戰:另一場戰爭

正所謂此消彼長,東方四大強國魏、趙、楚、齊的相互消耗導致了它們的先後衰落,而它們的內耗衰敗,正好給了偏居於西方角落裡的秦人以絕佳的發展機會。

秦得以一統天下,至少得益於三大優勢:以地利而言,秦國佔據了關中這一中原的制高點,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而天府之國的蜀地,更是秦的糧倉。愚蠢的韓國人,又派遣鄭國為秦修建了鄭國渠。秦真是不想強大都不行啊!

西北也有游牧民族威脅秦的後方,但是秦運氣很好,這些游牧人的發展恰好比秦慢半拍。秦國的宣太后給義渠王寫情書,約他到甘泉宮長期居住。

義渠王欣然赴約,從此與宣太后同居三十多年,生有二子。因此義渠王完全喪失了對秦國的警惕,結果為宣太后所殺,接著秦國發兵攻打義渠,將義渠國土完全吞併。

以人和而言,秦國的人才大部分都不是本地土產,而是外籍人士。比較著名的有商鞅(衛)、張儀(魏)、孟嘗君(齊)、魏冉(楚)、范雎(魏)、李斯(楚),以及想為秦服務卻不得的韓非(韓),除了秦的死敵趙國和實在無人才的燕國,秦國幾乎將天下人才一網打盡。

廣納人才的結果,是秦在國策特別是內政外交上的幾乎完美成功。

秦的外交攻勢,分以下幾個階段:第一個時代是商鞅執政時期,當時秦國處於改革成長期,所以集中力量削弱當時最強且國土與秦接壤的魏國,與其他各國則保持友好關係。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親自帶兵,討伐魏國,奪取河西土地,魏國東遷大梁,從此一蹶不振。

第二個時代是張儀一魏冉執政時期,當時秦國已經如猛虎下山,吞噬六國,所以蘇秦鼓吹六國合縱,制約秦國。因此此時秦國的對策是以連橫對抗合縱,一方面利用楚懷王的愚昧拆散齊楚聯盟,削弱楚國。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攻下楚國的郢都,從此楚國不成國。另一方面利用齊湣王的狂躁,聯合燕、韓、趙、魏,削弱齊國,結果齊國大敗,幾乎亡國。楚、齊兩個帶頭大哥被擊破,六國反秦聯盟便成了一面破盾,再也不能抵抗秦的攻擊。

第三個時代是范雎執政時期。針對齊、楚破落,近鄰趙國卻還有一定抵抗能力的戰略形勢,秦國實施遠交近攻政策,重點打擊趙國,奪取韓、趙、魏、楚與秦接壤的土地,撈取實惠。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著名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四十餘萬,從此趙國也不能自保。

最後一個時代是呂不韋一嬴政時代。這個時候,六國都已經如同樹枝上熟透的果實,沉甸甸的像要落下來,只等著秦國去摘取了。秦國採取先三晉,後楚、燕,最後解決齊國的大戰略,對六國各個擊破。不過二十年,便完成了統一大業。

以軍事技術而言,秦軍的軍事體制和軍器科技,都優於六國。

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出土文物看,秦軍使用了青銅劍、戈、戟、殳、弩機、箭鏃等大量青銅兵器。由於戰國晚期鐵制兵器尚未為列國所廣泛使用,而秦國的兵器工匠卻解決了高錫青銅兵刃劈砍易折斷的問題,大大提高了銅兵器的柔韌性,將青銅古兵器的冶煉鑄造技術推向了最輝煌的巔峰。

而軍功爵制度,更有效地將秦國變成一個大兵營,將秦軍變成了殺人機器。結果,和孟子的預測恰恰相反,正是嗜殺如狂的秦統一了天下。

秦國統一天下,和齊國統一天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每個勝利者都樂於把自己在原有土地上的成功經驗推廣到新征服的土地去。如果是齊國,重商主義和多元文化或許將成為國策。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事實是秦國成為了天下的主人,那麼,商鞅的嚴刑峻法和韓非的尊君思想就註定要成為新帝國的主導思想。問題是行得通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雅思聽 的精彩文章:

漢文帝這一家子
如果把中國統一看作一塊餅

TAG:靜雅思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