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移居火星,馬斯克準備了火箭,醫學還要準備什麼?來自NASA的雙胞胎研究

移居火星,馬斯克準備了火箭,醫學還要準備什麼?來自NASA的雙胞胎研究

SpaceX首次成功發射重型獵鷹火箭,並把馬斯克的紅色跑車和一個假人送上太空漂泊之旅。眾多航天科幻迷雀躍不已,人類距離移居火星的夢想似乎不遠了

GIF

然而,奔赴火星不只需要強大的火箭。長期的太空飛行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這在許多曾進入太空的宇航員身體上都有所體現。如果將特斯拉里的宇航員換成真人,飛到火星需要大半年到一年之久,即使順利到達火星,宇航員的身體又會發生如何改變?

美國宇航局(NASA)在人類太空研究計劃(HRP)中做過詳細調查。而2017年的「雙胞胎研究」更是造就了完美的對照模型。阿凡達里的故事情節,在現實中出現。

Scott和Mark是一對同卵雙胞胎兄弟。在研究中,宇航員Scott飛往空間站,留下兄弟Mark在地球照常生活。一年後,Scott由天空返回地面,來自全美的10支科學家團隊一擁而上,對雙胞胎的健康情況,尤其是基因組學上的變化進行檢查。這是人類首次利用基因組學來評估太空環境對人體的潛在風險。

太空航行1年的Scott

圖左為留在地球作對照的Mark

來自NASA、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斯坦福大學、賓州大學、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等全美國10個研究團隊的科學家在HRP年會上分享雙胞胎研究的結果

2018年2月初,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份初步調查報告,其更進一步的研究結果將在2018年晚些時候公布。他們的初步發現包括:

炎症、代謝相關基因表達變化

太空飛行造成Scott體內許多基因的表達發生變化,顯著影響了他的5種代謝通路,包括:缺氧;線粒體應激;端粒長度變化及DNA損傷和修復;膠原、凝血與骨骼形成變化;免疫過度激活和炎症。而在地面上的馬克體內則沒有觀察到這些變化。

返回地面後,Scott93%的基因逐漸恢復正常,但仍有7%的基因(被稱「宇宙基因」,是幾百個與免疫系統、DNA修復、骨形成、缺氧相關的基因)在半年後仍未回復。

預示壽命的端粒變長

一個驚人的發現是,Scott的端粒在太空里明顯延長(端粒與壽命有關,是一種隨年齡增長而縮短的染色體末端保護套結構),但在他返回地球2天後,大部分端粒又迅速縮短了,並穩定在出發之前的水平。

端粒為什麼在太空里會延長?我們還沒有答案。初步猜測是,這位宇航員在太空可沒少鍛煉身體,並且嚴格按太空食譜控制飲食,低卡路里且非常健康。難道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造就更長的端粒?亦或應驗了中國的古話: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天上的人壽命相對會更長?

認知和免疫

Scott離開地球一年,他的認知表現與孿生兄弟 Mark 相比沒有顯著下降,不過,他的反應速度和準確性似乎有較為明顯降低,可能是太久沒接觸地球引力後,他還沒有充分適應地球生活。

為了研究太空中人體免疫能力變化,研究者在 Scott 起飛前一年、太空飛行中以及落地後,分別給雙胞胎各注射了一次流感疫苗,結果無論在太空還是在地面上,這對兄弟的免疫應答水平都很一致,均獲得預期中的反應。

太空旅行可能生哪些病?

宇航員 Scott 僅僅是去了趟空間站,而沒有真的飛往火星。目前看來,他的健康狀況尚可,但這不代表所有人都能有如此好的運氣。

此前,NASA就列舉了100種太空旅行時人體可能發生的健康異常,大到胰腺炎、腰椎骨折,小到宇航服設計不合理導致指甲斷裂。有23種是人類飛往火星必須克服的,其中又有9種被NASA標紅,表示有很高的發生幾率以及很高的致殘率或健康損害性:宇宙輻射、視覺損傷、大腦認知和心理損傷、藥品長期保存問題、飲食營養問題、團隊合作問題、航行途中骨折等

SpaceX送上太空的特斯拉跑車和假人

不過宇宙航行中真的出現健康問題

絕不是Dont panic(不要驚慌)能解決的

宇宙輻射是最嚴重的問題,可直接殺傷人體細胞,導致白內障、各種潛在疾病發病或加重以及誘發癌症。而短期內,輻射就能傷害腦細胞,造成認知和記憶力損傷,而這對需要完成複雜太空旅行操作的宇航員來說,就有可能造成他們犯致命錯誤。

抵擋宇宙射線絕非易事。NASA正在研發各種防護材料,以及抗輻射、增強免疫的藥品、食品,但真正出成果還要假以時日。

科幻電影中,宇航員通過超長睡眠度過漫長的宇宙航行

另一個風險是在太空待6個月以上,宇航員會發生永久性視力損傷,並且原因不明,可能是微重力狀態下血流緩慢導致,也可能與腦脊液流動異常、二氧化碳增加有關。

在太空中要實施醫療護理也極為困難,即使是一個簡單的血液測試(確定感染是病毒還是細菌),目前也無法在零重力下完成。NASA已經嘗試把手持式超聲波儀器帶上太空(不僅可做檢查,也可超聲碎石),以及嘗試在太空使用納米孔測序儀進行基因測序。

此外,由微重力引起的肌肉萎縮也非常普遍,但可以通過運動鍛煉得到有效緩解。

人類星際航行的夢想一定會實現。而醫學要為人類太空之旅保駕護航,還要掌握大量的未知,克服大量的挑戰……

近期閱讀

資料來源:NASA

編譯:L10

校審:郭穎

審核:老愚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ED24 的精彩文章:

TAG:MED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