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後日本與中國人眼中的天皇,差別有多大?

二戰後日本與中國人眼中的天皇,差別有多大?

二戰後,中國、蘇聯都要求把天皇當做罪犯審判,但日本人並不這樣認為。

天皇把他們的丈夫、父親或者兒子送上非正義的血腥戰場送死,他們如何看待天皇呢?

其實,日本人二戰後對天皇的態度和感情,是個複雜的問題,本身沒有涇渭分明的事件來區分,也沒有準確的數字可以立斷彼此,任何統而概之的說法都是不客觀的。

總的來說,反對的和維護的兩種觀點俱存,在不同時代、不同群體、不同年齡的人中,兩種觀點的呈現迥然不同。

(1945年向皇宮遙拜的日本人)

戰後天皇被麥克阿瑟拉下神壇,成為人間天皇、戰敗天皇,按說,失去了權柄的君主人們可以聲討、問責和撻伐了,但在美國佔領統治日本的7年內,這種現象並不多見。

相反,人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天皇,與他對話,感覺很驚訝。這是日本歷史上沒有的事,天皇能像普通人一樣走到他們身邊,這個穿西裝的小個子男人、聲音尖細,不善言談的人,就是天皇。

(戰後巡幸)

天皇巡幸到身邊,民眾長期以來視之為神的人,雖然把日本帶入戰敗了,但長期的觀念仍左右著普通日本人,見了天皇,他們仍然跪拜、歡呼,對待天皇和戰時沒什麼不同。所變的是民眾敢睜眼看他了。

這是第一種情況。

(戰後裕仁)

第二種情況是美軍撤離日本後的五六十年代。

這一時期世界格局變幻,美蘇爭霸,日本被派上了用場,簽署了日美安保條約,戰犯釋放重登權力舞台,右翼左右政局,戰爭陰影加重,日本民眾出現了反對天皇的浪潮。

典型的是1951年11月,天皇去京都大學訪問時,2000遊行學生與警察衝突,反對日美安保條約,迎接天皇不唱國歌而唱和平之歌,要求天皇退位、參觀原子彈空襲後的畫展等。

(反對安保條約)

民眾本身是反對安保條約、反對戰爭的,但日本右翼讓天皇去安撫平息,不但沒有起到效果,反而連天皇也一起問責了。

此後的天皇就處於尷尬的境地,隨著戰後一代成長起來,他們父輩死於戰場,他們越來越感覺到天皇對戰敗負有責任,1965年5月他到山陰地方旅行時,縣市工作人員混在人群中高呼「萬歲」,但普通市民卻沒有響應。

(戰後裕仁)

1975年9月天皇訪問美國後,日本記者直問「戰爭責任」和原子彈問題,裕仁支支吾吾,回答不上。這說明日本國內對天皇已經由不敢問不敢談轉為平視了。

最後,在1988年日本民眾得知他患癌後,對這個八十多歲的乾癟老頭放下了責難,把他視作日本國體的象徵,排隊為他健康祈禱。

不同時期,不同人,對天皇的感情是不一樣的,有的人一輩子都把天皇視作神明權威,比如有的神風特攻隊隊員,戰後一直認為天皇是無罪的,是不得已的,這完全是軍國主義長期洗腦的結果。

本來嘛,天皇就是個宗教傳說。

(本文史料參考《天皇裕仁傳》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春讀傳 的精彩文章:

毛主席收台灣:可以搞三民主義可以有軍隊,只要蔣介石做到兩點
第一個被槍斃的漢奸,死前說出一樁蔣介石的秘密,被立即槍決

TAG:飛春讀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