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1):由正思擇食於所食(1)受用種類過患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1):由正思擇食於所食(1)受用種類過患

於食知量(佛教的飲食觀)(1):

由正思擇食於所食(1)受用種類過患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

於食知量

云何名為於食知量?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上):「第六於食知量中初先廣辨,次明略義,後結廣略。廣中有三,初標列五句,次釋,後結」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於食係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罪觸住故。如人乘車,塗以膏油,不為自高,乃至莊嚴,為載運故。又如塗瘡,不貪其味,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難陀知量而食,乃至無罪觸住,是名難陀知量而食。

怎麼叫做「於食知量」呢?受用飲食應注意的事相。於食知量就是佛教的飲食觀。

謂如有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盪、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乃至廣說。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上):「諸句者。景云:此列五句而釋之,一正思擇食於所食,二不為倡盪,三不為憍逸,四不為飾好,五不為端嚴。今准下釋具有七句,一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盪,三不為憍逸,四不為飾好,五不為端嚴,六為身安住,七為暫支持。以後二句入於乃至廣說故。雖句有七而判為五段,一思擇所食,二不為倡盪,三不為憍逸,飾好端嚴,四為身安住,五為暫支持。」

修行人吃飯的時候,心裏面要有正念觀察思惟的,然後再吃所吃的東西。吃飯的目的不是為了「倡盪」,也不是為了「憍逸」,也不是為了「飾好」,也不是為了「端嚴」,「乃至廣說」,這叫做「於食知量」。

韓清凈《披尋記》:「乃至廣說者:如前已說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即此廣說應知。」

「乃至廣說者:如前已說」,前面文說過。

「然食所食,為身安住」,修行人為什麼要受用飲食?目的為了身體安住。

「為暫支持,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暫時支持生命體;為解除饑渴;為有力氣能夠修離欲的梵行。

「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了斷除舊病,故受;不要因為受用飲食產生新的毛病。

「為當存養、安隱而住」,為了生存、長養生命得到力量,以利修行。

「力樂」也為了安樂,因為身體健康才會安樂,身體好,心情才會愉快,才有堪能修行。

「無罪」所受用的飲食來源要如法。

「安隱而住」,受用飲食使令身心安隱而住。這就是正文上「乃至廣說」所略去的,這裡補上了。

廣辨

一、一、

由正思擇食於所食

云何名為由正思擇食於所食?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上):「釋初正思擇中先明思擇,後明所食。前中有二,一明思擇過患勝利,二應自思惟下明思擇受用之意。前中復二,初明過患後明勝利。初中先開三章,次釋,後結。釋第三追求過患中,初開六句,次釋,後結。」

「云何名為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何謂正念思惟簡擇而正確的受用飲食呢?

一、一、一

思擇

一、一、一、一、

觀諸過患

正思擇者: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

「正思擇者」是什麼意思?「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就是要用微妙的智慧,從佛的法語裡面學習來的智慧,「等隨觀察」,要這樣觀察。觀察「段食的過患」。這個「等隨觀察」怎麼講呢?

韓清凈《披尋記》:「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者:如下說有三種過患:謂受用種類的過患,變異種類的過患,追求種類的過患。觀此一切或觀隨一,是名等隨觀察段食過患。」

「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者:如下說」,下面有說,就是下文。

「有三種過患:謂一、受用種類的過患,二、變異種類的過患,三、追求種類的過患」。

「觀此一切或觀隨一」,這個「等」這個字就是當「一切」講,各式各樣叫做「等等」。

「觀此一切」的過患,「或觀隨一」,「等隨」的「隨」是什麼意思呢?觀察其中那一個叫「隨一」。

「是名等隨觀察段食過患。」用微妙的智慧觀察三種過患,名為等觀,或隨順觀察其中一種過患,稱為等隨觀察段食過患。

見過患已,深生厭惡,然後吞咽。

「見過患已,深生厭惡」,在智慧的觀察下,感覺到段食有這麼多的過患,心裏面「深生厭惡」,深深的有厭噁心,這裡面沒有愛著心了。「然後吞咽」下去,要這樣受用飲食。

云何名為觀見過患?

謂即於此所食段食,或觀受用種類過患,或觀變異種類過患,或觀追求種類過患。

什麼稱為觀見過患?

「謂即於此所食」的「段食」時,「或觀」,應當觀察「受用種類的過患,或觀察變異種類的過患,或觀察追求種類的過患」,這就叫做「觀見過患」,觀察其中的一種或全部。這是列出來。

一、一、一、一、

受用種類過患

云何受用種類過患?

這「受用種類過患」怎麼講呢?

韓清凈《披尋記》:「云何受用種類過患者:吞咽段物是名受用。於爾所時有其非一可惡穢相,是名受用種種過患。」

「云何受用種類過患者」:「吞咽段物」,就是吞食物的時候一段一段吞下去,「是名」叫做「受用」。「於爾所時有其非一可惡的穢相」,吞咽食物時,又經過多少的時間,有那麼多的可惡、可厭惡的、污穢的相貌,吃的過程就有很多的過失災患,「是名受用種種」的「過患」。

這是先簡單的解釋,下面正文正式解釋了。

謂如有一將欲食時,所受段食色香味觸皆悉圓滿甚為精妙,從此無間進至口中,牙齒咀嚼津唾浸爛,涎液纏裹轉入咽喉。爾時此食先曾所有悅意妙相一切皆舍,次後轉成可惡穢相,當轉異時狀如變吐。

「謂如有一」,如有一位修行人,「將欲食時」將要受用飲食時,「所受」的這個「段食」,段食尚未吃時,有「色」、眼可以看,有「香味」、有鼻所聞香、舌所嘗味,「觸」、身識所感覺到的。「皆悉圓滿」,這些色香味觸都是很圓滿的。「甚為精妙」,做非常的精巧奧妙、特別好。

「從此無間進至口中」,然後把它放進在嘴裡後。「牙齒咀嚼」,經牙齒咀嚼,嚼的時候有「津唾」,津液就出來了。「浸爛」就是和這個飲食放在一起就浸爛。「涎液纏裹」,「涎液」,也就是「津唾」和所食的東西混合在一起了,叫做「纏裹」,「轉入」到「咽喉」。

「爾時此食先曾所有悅意妙相」,這時以前所有讓心感到很喜悅、種種微妙的相貌,「一切皆舍」,一切都完全捨棄,一入到咽喉以後,這些妙相都不見了。「次後轉成可惡的穢相」了,所有的食物入口後,就變化了,本來好看的色香味觸,全都變成可厭穢相,就不是那麼美了。「當轉異」的時候「狀如變吐」,「變吐」就是「排泄」的意思,轉化時,狀如變化的吐出之物,轉化吸收養分之後,所剩無用的殘渣。

能食士夫補特伽羅,若正思念此位穢相,於余未變一切精妙所受飲食,初尚不能住食欣樂,況於此位。由如是等非一相貌,漸次受用增上力故,令其飲食凈妙相沒,過患相生,不凈所攝。

觀察段食的過患。

「能食」,能吃斷食的這個人,這個人是誰?就是「補特伽羅」,就是無量劫來老是流轉生死這個人。「若正思念此位穢相」,若是注意的思維食物「穢相」,就是咽下去以後污穢的相貌的時候。「於余未變一切精妙所受飲食」,對於其他的還沒有「變」化,還沒有放在口裡面的時候,那些「精妙」所受的「飲食」,「初尚不能住食欣樂」,一開始連歡喜吃的心情都沒有了。「況於此位」,何況從喉嚨咽下去的時候還會生歡喜心嗎?

「由如是等非一相貌,漸次受用增上力故」,由於這樣的觀察各式各樣的相貌,漸次的受用的增上力,在這受用的力量。「令其飲食凈妙相沒」,使令所飲食的凈妙相消失了,過患相就現前了。「過患相」就是「不凈所攝」。

是名於食受用種類所有過患。

以上名為於食受用種類所有過患。食物外相,不論好不好看,吃到嘴裡後,最後全部都消化轉成可惡穢相,就不會對食物起貪心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萌萌噠佛教漫畫20抄經篇
勸導與順服:真偽報恩經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