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白龍馬和孫悟空,卻早在唐僧之前就去過印度求取了真經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使得唐僧取經的故事廣為人知,玄奘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佛教高僧,其實早在唐僧取經之前已經有人做過同樣的事情,而且經歷永遠比他更坎坷。
佛教自東漢初年傳入中國,至魏晉時期得到空前的發展。最初多是印度、中亞的佛教徒來中國傳經,往往在傳達轉譯的過程中,因為篇章不全或者編譯者水平的高低,使得很多經文都失去了本意,所以魏晉時期有很多佛教高僧西行求法,求取真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數法顯。
法顯,出家前姓龔,平陽人(現山西臨汾西南)。三歲出家,十八歲正式受戒,東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近六十歲的法顯從長安出發,開始了其取經的漫漫長路,同行的還有慧景、慧應、慧嵬等人。他們沿著西漢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一路向西。
西出玉門關之後,來到黃沙蔽日、四顧茫茫一望無際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眾人懷著堅定信念,靠著太陽定方向,沿著路邊的枯骨的信念終於穿過了沙漠。一群西行的僧人在懸崖峭壁上攀行,備嘗辛苦,翻過海拔七千米的蔥嶺。之後在今阿富汗喀布爾城東南的小雪山上遇突來的寒流,一行人被凍死大半。倖存者掩埋好屍體後繼續西行,又經過了三十多個國家終於在公元405年到達了印度。
法顯在印度尋訪了諸多佛寺,隨後在留學三年,期間學習梵文,抄寫佛經。離開印度又在恆河口的多摩離帝國(今印度加爾各答西南)待了兩年,繼續抄寫經文,之後又在獅子過(今斯里蘭卡)待了兩年。
這幾年裡同行隊伍只剩下法顯一人,公元411年,法顯在獅子國回國,返程的道路同樣充滿艱辛。船行到印度洋,船破漏水,眾人都把行李拋入海中,法顯憑藉對佛的信念保住了珍貴的經文。破船在海上漂泊九十餘日到達印尼。停留五個多月後,法顯搭乘商船回國,商船又漂泊了二十餘日,船上彈盡糧絕,眾人將矛頭指向法顯,認為是他給船帶來了霉運,幸運的是其中有位信佛的商人,法顯才得以保命。
最終法顯在今青島嶗山登陸。回國後法顯將這段經歷寫成書。《法顯傳》記錄了包括中亞、印度、東南亞等廣大地區的地理、人文社會諸多發麵,為現代研究五世紀初亞洲歷史作出巨大的貢獻。可以說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法顯,他的名字應該被後人紀念。


TAG:史是歷史的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