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為官之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語句:「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被後世很多儒家學者奉為圭臬。同樣地,漢朝的第一位養豬宰相公孫弘也很欣賞這句話,而且,他還做了進一步的發揮,他將其修改為:「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這讓漢武帝很欣賞。
公孫弘為人的特點是「惟漢武帝馬首是瞻」漢武帝說的話就是金口玉言,即使自己不同意漢武帝的觀點或者做法,公孫弘也不當面反駁;
公孫弘另一個特點是在漢武帝面前一套,其他人面前另一套。比如,幾位大臣在私下裡商議好要怎麼樣,但是到了漢武帝面前,其他人說了之後輪到公孫弘時,如果公孫弘看到漢武帝不高興、不喜歡這個意見,則公孫弘會毫不遲疑地推翻之前大家的商議結果,然後順著武帝的意思去說,這樣每每就可以得到漢武帝的嘉獎和愉悅。
公孫弘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臉皮特別厚。也許跟年齡有關係吧,公孫弘的老臉不怕抹油,臉皮顯得皮糙肉厚。比如漢武帝要築朔方郡,但公孫弘認為不妥而上書反對。漢武帝不開心,就找了幾個儒生如朱買臣等與他進行辯論,公孫弘十個對不上一個。於是公孫弘就厚著老臉對武帝說:「我是山東的粗人見識淺不懂那麼多,那就按您的意思築朔方郡吧。」
公孫弘崇尚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公孫弘的親生母親早亡,他對自己的後母也很孝順,後母死後照樣服喪三年。
公孫弘的諸般努力果然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漢武帝很開心地授予公孫弘宰相職位。但因為之前漢帝國的丞相們都是列侯級別的,而公孫弘只是一般的書生,並沒有侯爵。為此漢武帝特意為文官儒者公孫弘破了例,他封公孫弘為「平津侯」。
在漢初的時候,漢帝國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曾經立下一個祖訓:「非劉不王,非有功不得封侯。」但這個誓言到了他的老婆呂雉那裡就不好使了,呂后為了自己的利益大封呂姓族人,將劉邦的誓言拋之腦後。到了漢武帝時期就更不管用了,漢武帝開了先河,即文官封侯的先例,凡是到了宰相職位的文官即可以封侯,這個特例公孫弘是絕對的榜樣!
公孫弘以自己的善於察言觀色媚侍君王,從而在丞相之位安然無恙地呆到終老,以八十歲高齡善終,這在暴虐無常、霸道蠻橫的漢武帝朝是難得一見的。


※此人科舉不中窮困潦倒,因寫了一副好對聯而受到命運之神垂青
※千里姻緣一線牽:豪爽大方的郭元振一根紅線抱得美人歸
TAG:張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