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統文化課‖第六講:聽老子講道理

傳統文化課‖第六講:聽老子講道理

莊子講故事,老子講道理。

知道了莊子,不能不了解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不可說,不可說,不說就對,一說就錯。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和莊子是一組經典CP,經常放在一起並稱老莊,都是道家創始人。他們對後世影響極大,甚至無意中創立了一個宗教——道教。他們還被尊為仙人,老子是太上老君,莊子是南華真人。

這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見。

因為不管耶穌還是穆罕默德,都是歷盡千辛萬苦傳道才慢慢讓自己的宗教為大眾接受,而他們都不是神,上帝才是神,羅馬帝國還因為爭論耶穌是人還是神形成了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派系之爭。

老莊不僅很酷的留下經典,一不小心還成了神,留給後世一片膜拜。

老莊口才都很好,雖然風格不同,但是一聊天就能成為時代流行語。

有人問:為什麼我們要了解老莊?

有了老莊,我們講道理時才會說「唇亡齒寒」、「螳臂當車」,我們批評人時才會說「朝三暮四」、「旁門左道」,我們誇別人時才會用「沉魚落雁」、「肌膚勝雪」,發雞湯文時候才會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等等。

簡單說,他們倆隨便蹦個詞,都能讓我們回味半天。

不過老子和莊子其實有很大不同。

如果說莊子是鄰家大哥,老子就是帶頭大哥。鄰家大哥雖然也很酷,但是總體還是可感可知的,而且怕你聽不懂,還免費贈送了很多故事。帶頭大哥則不然,不講故事,只講道理。能少說絕不廢話,五千字就把天地人間的大道理講完了。

比如說,有人給你讀古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老子必然認為太啰嗦,「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這就挺好。甚至倆字兒:「酒?村。」不是更好嘛。

不管是嚴肅的歷史書《史記》,還是同時代人筆記《莊子》,都記載儒家代表孔子曾經找老子討教,法家代表韓非子還專門寫文章研究老子。

這就是江湖地位。

那老子到底是什麼人呢?

不好說。

老子的身世很難搞清楚,甚至他的名字我們都不確定,有人說叫李耳,有人說是李聃,有人又說根本不是這些人,因為孔丘叫孔子,莊周叫莊子,墨翟叫墨子,如果姓李,為什麼不叫李子?

當然,我們斷然不敢叫他小李子。

老子一生經歷了什麼,我們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有一天他騎著大青牛出函谷關,守關的人特別崇拜老子,說你總得留點什麼再出關,老子就留下了五千字,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道德經》。

之後他就杳無音訊,書上說「莫知其所終」。

這麼看,老子很酷,酷的讓人不理解。

鏡頭裡,老子騎頭牛,戴個小墨鏡,不緊不慢,不疾不徐,氣定神閑向我們走來,到了跟前,你正欲開口問話,他突然扔過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瞬間你很困惑。

接著,他又很酷地從身邊過去,身形越來越模糊,你正欲呼喊,渺渺之中又飄來一句「名可名,非常名」。

你思忖半晌,抬頭遠眺,發現他已經消失了。

這就是酷,就這麼酷,酷到沒朋友。

那老子究竟講了什麼道理呢?

內容太龐雜,簡單說,就是三句話:看世界、講政治、談人生。

先說看世界。

老子眼中的世界是客觀的,唯物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是什麼,古代祭祀時候用草扎編成的小狗,祭祀中當寶貝一樣看待,用完就當垃圾丟掉。大體意思是這世界自己玩,跟你人類沒多大關係,不是說你天天燒香念咒老天就保佑你,老天也沒有儒家講的什麼「仁愛」之心,它把萬物都當成草編的狗,哪還有心情罩著你?用完就扔了。(《道德經》第五章)

所以老子算是個物理學家,在他眼中,蘋果掉到頭上,不是上天對自己的懲罰,而是自然規律;老子眼中,恐龍的滅絕也是自然規律,他完全可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恐龍」;老子眼中,天地也和萬物一樣,有生有滅,全是套路。那這種遵循規律的天地萬物,從哪裡來呢?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在討論宇宙起源。他認為宇宙最初只是一個「無」,也就是沒有質量沒有大小的極點,有一天突然爆炸,就形成了不斷膨脹的宇宙……

當然,這是開玩笑。老子肯定沒有提出「大爆炸理論」,他眼中的世界本源無形無象,這種終極產生了「有」,這個東西在他哲學裡叫「道」。而這個道,講不出、道不明,只是我們總要有個名字才能討論它,所以硬說它叫道。

你叫或不叫,道都在那裡,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再說講政治。

老子講政治有句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

烹小鮮就是炒菜,首先要五味調和,不能一味的放鹽或者加糖,這就是「平衡」的能力;其次炒菜有先後順序,不是一股腦倒進鍋里,那是亂燉,辦事情也如此,要一件一件來,不能著急;最後,對於小魚小蝦之類的鮮味,應尊重食物烹煮的規律,翻面即可,拿鏟子亂炒,肯定就炒爛了,治理國家也應該遵循事物規律,不要胡亂插手不懂的事務,自然就能垂拱治天下,也就是無為而治了。

仔細想想,歷史上短命的王朝如秦朝、隋朝,其實都是有重大創新的朝代。比如秦朝的郡縣制,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再比如隋朝則留下了科舉制和文官設計,還有震古爍今的偉大工程大運河,但是翻炒過猛,自己也就堅持了兩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倒是讓漢朝和唐朝享受了創新成果。

當然,老子談的是理想狀態「小國寡民」的政治,沒有大的疆土之爭,沒有長途跋涉之苦,沒有民族的衝突,沒有文明的重建,他們「雞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

然而,在現實中,無為而治並不容易。

漢朝初年實行放養型治理,人民休養生息確實有起色,可是放養時間久了,也產生了「七國之亂」;西晉希望利用皇家親戚的力量平衡士族的勢力,沒想到「按倒葫蘆浮起瓢」,親戚那邊又不平衡了,爆發了「八王之亂」;宋朝覺得文官集團運轉有序,當皇帝就應該寫寫詩練練字,後來宋徽宗被蠻夷擄走,終生沒能「常回家看看」;明朝就更兒戲,為了平衡宮內宮外,宰相都不設,宮內太監設計和宮外文官制度一一對應,幾個皇帝放手得很瀟洒,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天啟皇帝在位幾年全在忙自己的木工活,有明一代也根本算不上成功。

老子的理論高屋建瓴,落地還需實踐檢驗。

老子也會談人生,偶爾也發雞湯文。

老子提倡以柔克剛。據說孔子曾經去向老子請教,老子還是那副能不說就不說的面孔,張嘴讓孔子看看舌頭和牙齒,舌頭完好無損而牙齒基本都壞掉了。不用多說,道理很明顯,硬碰硬只能是兩敗俱傷。生活中打架、怒懟、惡語相向,雙方都是灰頭土臉,歷史中的戰爭只能是「傷敵一千,自傷八百」,不管最後誰勝利都損失慘重。如果換作老子,根本不跟你打架,不跟你鬥狠,靜靜地快樂地活著,活到上百歲,直接把對手熬死,然後張嘴一笑露出牙齒和舌頭,擺一個勝利的手勢。(《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老子有秘訣。

老子的朋友圈裡曾經發布過一篇原創作品,題目叫《你不可不知道的處事三法寶(深度好文)》,文章里赫然寫著:「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慈就如水一樣,能包容而表現出柔善,卻最是勇敢。比如母愛,潤物細無聲,臨行密密縫。楚漢爭霸時候王陵起兵幫助劉邦,項羽就劫持他母親做人質,結果王陵母親伏劍身亡,這就是母親,不僅捻針縫衣,也敢引頸就義。

儉就是節制,含義豐富,不僅僅是節儉,還意味著生活中克制慾望,行事時留有分寸。比如清朝宰相張英聽說家裡人在跟鄰居爭宅基地,回信說「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了把宅基讓了三尺,鄰居看到對方這種忍讓,也讓出來三尺,中間成了著名的小巷子,就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

不為天下先,就是不求出風頭,不爭強好勝,能夠安心處於低處,就像大海在最低處才能匯聚百川,自古豪傑也是如此。如同朱元璋所堅信的「廣積糧,緩稱王」,少在人前顯擺裝老大,時候不到,裝了沒用,時候到了,全世界都願意成為你的風口。大家看《雍正王朝》、看《琅琊榜》,都是最低調的皇子奪嫡成功,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這就是老子和莊子的區別,莊子的逍遙是真逍遙,以無為求無為;老子的無為是假無為,以無為求有為。

不信?你看老子明明白白說著:夫唯不爭,故天下莫之能爭。

不爭是姿態和手段,目標是莫之能爭,問天下誰與爭鋒?

喜歡老莊,其實是喜歡放下的智慧。

比如用手去抓沙子,越是用力,手裡剩下的就越少;比如用手擊打水面,越是用力,你的手就越容易受傷。

退一步海闊天空,人生的美好有時候靠的就是做減法。有容乃大,無欲則剛。榮華富貴看淡了,功名利祿放下了,生命自然輕鬆了。莊子講「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別說功名榮譽,連自己都要忘掉。

但是,想放下沒有那麼容易,能放下的前提是已經拿了起來。就比如當年備戰高考的時候,針對社會上呼籲的「跳出題海」,我們的班主任非常不滿,表示「你們一群從來沒有跳進過題海的人有什麼條件跳出題海」?我們當時無言以對,覺得說的好有道理。

所以老莊智慧是一種境界,一種格局,需要基礎和門檻,需要體驗和歷練。

我們聊老莊,只是說說皮毛。畢竟,「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好的音樂聲音無法表達,那好的思想用文字也很難窮盡美好。

作為凡人,要想靠近他們,還是應該多讀書。如果只是簡單入門,可以讀讀南懷瑾談老莊的相關書籍,想更深入了解,錢鍾書《管錐編》里講老子很精彩,而劉文典講莊子更是當仁不讓,《莊子補正》值得翻一翻。如果你想一邊練書法,一邊學道理,還可以買一本趙孟頫的小楷《道德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航徐川 的精彩文章:

TAG:南航徐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