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Elon Musk的傳奇成長史,怎樣的經歷讓他如今無所不能?

Elon Musk的傳奇成長史,怎樣的經歷讓他如今無所不能?

【經濟邏輯】:解讀當前經濟現象,剖析背後經濟本源,尋找宏觀與微觀的必然邏輯,只做大宗商品衍生品領域內的深度閱讀,為用戶提供最有價值的宏觀研究,產業鏈調研,產業鏈基本面深度研投,致力於大宗商品衍生品領域內最具價值研投平台。

創造未來的神一樣的男人

Elon Musk,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X的創辦者,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的合夥運營者,計劃在未來15年到20年,以50萬美元一張票的價格,將8萬名地球人送往火星的男人,今年才45歲,巨蟹男。

在他生日之際,美國舊金山一位自媒體人、創業研究者、信息設計者Anna Vital 為他製作了一張可視化圖片,全面解析了他牛逼開掛的人生,並對我等凡人可以學習的部分畫了重點。以下為文章編譯:

Elon Musk

1971年出生於南美,9歲父母離婚,跟父親

16歲學編程,賣遊戲賺第一桶金,開始思考宇宙

17歲,獨自移居加拿大,在鍋爐房鏟垃圾

24歲,靠2.8萬美金開始創業,不斷倒騰

33歲,遇到合伙人,運營特斯拉電動汽車公司

35歲,發射第一支火箭,失敗

37歲,離婚,第三次火箭發射失敗,Space X(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和特斯拉麵臨破產。

37歲之後,他的人生出現轉機:火箭發射成功,Space X與NASA(美國宇航局)簽訂了16億美元合同,此後成功發射了19次火箭。2012年5月,用自製的「獵鷹9號」火箭向國際空間站發射了一艘「龍號」飛船,開啟了太空探索商業化和私人訂製的時代。

這意味著,一百年後,當閱讀這張圖和寫這篇文章的人都已離去,Musk研發的電動汽車仍將在地球上跑動,火箭仍將在太空里穿梭。請準備好一種膜拜的姿勢,下面這些都是從這個神一樣的男人那裡取到的真經。

Musk是一個異類,即使是從億萬富翁這個角度來看,他也是。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他值得被研究——因為研究再多普通人也不會有偉大的發現。

一開始他是靠借貸起家的。儘管我們不能沿著他的路走一遍,但是我們可以儘可能像他一樣學習控制自己的心態。他對待不確定事物的態度,他閱讀的書,他履行承諾、彌補錯誤的方式,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借用」的。


媒體經常寫,Musk是一個天才,沒錯,他的確是,但是類似的標籤使他的成就聽起來像預料之中的事,很顯然事實並不是這樣。舉例說,他至今仍需要應對那些「仇恨」特斯拉汽車的大型石油公司。我們也許會想,Musk知道怎樣解決這些事,因為他是一個天才。但是,「天才」並不是一種策略。他的成功充滿了很大的不確定性,他到底是怎樣的心態?

Musk可能是第一個提醒我們得像科研人員一樣,從基本原理出發去思考每件事物,而不是依靠類推生存的人。但是,基於生命的有限性來說,推理的方法也是有意義的。比如說,為了使我們的錯誤最小化,我們不必借用Musk的每一個具體決定,而是學習他的思考方法,運用到我們認為對的事情上。


生活由決策(你所做的事)、環境(別人對你做的事,包括你遇到的人)以及結果(決策與環境的產物)三部分組成。從Musk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他做了非常多的決定,對他來說,他更是決定的產物,而非環境。另外,在做決定的時候,Musk常常顯得很果斷,但在開始前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我們常常抱怨所處的環境,而不去思考自己的決定。的確,「環境」在我們做決定前就存在,甚至在我們出生前就存在。但是「決定」更加有意思,因為「決定」可以讓「環境」變得無關緊要,甚至改變「環境」。

Musk出生在南美,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我認為都有。但有趣的是,當他還是小孩時,他就決定要移民到美國。為什麼選擇美國?他是如何做決定使得這成為事實的?這些都是有趣的點。

你可以做個測試——把你生命所有重要事件放到一條從出生到現在的時間線里來看,給每件事劃分屬性,看它們是屬於「決策」、「環境」還是「結果」。

從中你是否看出了什麼套路?「決策」和「環境」頻率相等嗎?是「環境」不斷累積,形成「決策」?還是「決策」的數量多於「環境」?


當傳記記者採訪Musk有關於他和父親一起的生活時,他沒有多說,只說那是一個「不幸」,在那裡他遭受了情感上的折磨。傳記里還記載,他決定永不讓自己的孩子見他的父親。

諷刺的是,Musk在父母離婚時有權力選擇離開父親,但他沒有這麼做。絕大多數9歲的小孩,不會選擇雙親中嚴厲的那一位。直到後來,Musk常常引用他艱難的童年生活來解釋為什麼他能度過那麼多工作壓力爆表的時刻。所以我認為,為什麼他會選擇父親,這一點值得深思。

「永不止息的恐怖」,這是Musk形容那一段遭受情感折磨和學校霸凌的經歷時用到的詞。Musk相信逆境使他更強大。但是到今天他成了5個孩子的父親,他又很矛盾,究竟製造逆境是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個策略?

逆境會一直使人更強嗎?還是會毀了一個人?很簡單,你可以在腦子裡想像一個圖表,填入那些艱難的時刻以及之後的結果,看看是否有相應的聯繫。

如果你的「逆境」欄不夠填,沒關係,你可以輕易地去製造一些。只要移民到新的國家,開始創業,許下能力範圍外的承諾,你就能擁有足夠多的壓力,體驗專屬於你的「永不止息的恐怖」。


得到電腦和一本基礎編程語言工作書,堪稱Musk人生的里程碑事件,這本書本應花6個月看完,他不眠不休花3天啃完了它。3天後,Musk成了一個從1984年的標準來看基本上合格的程序員。他的新技能給他帶來了第一份成功,他寫了一個叫「Blastar」的視頻遊戲,賺到了500美元。

學東西比別人快,這常常會引發我們內心情感上的不適。直到今天,在絕大多數國家的大學,都不鼓勵你提早畢業。比如說,學律師和醫生相關專業的學生,不管學習效率如何,都必須在學校待足固定的時間。在法律院系,大多數學生在第一年就學了80%的東西,然而他們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加速度過之後的兩年。當然這些制度並不會影響自學的人。例如Musk就充分利用了自學。

現在有一些已經證實的方法能助你快速學習某項技能,我學現實主義繪畫就是一個例子。我曾經覺得畫畫需要天賦,而現在我認為天賦一個代號,代指那些我們不理解的技能。


你需要搬到足夠遠的地方去尋找最有利於你發展的事物嗎?當Musk初次接觸到有關於美國的信息時,他就策划了「逃離南美」的行動。雖然他關於美國的想法比較老派,但他沒有多想。他對批判移民制度不感興趣,他只是搬到那裡,搬到矽谷。

你有沒有試過,跑到一個滿是自命不凡的人的地方,而你也恰巧是這類人,這是種什麼樣的感覺?


當Musk 17歲獨自移居加拿大時,他找到一份穿著有害物質製成的工裝,在鍋爐房裡鏟垃圾的工作。Musk似乎從沒想過他會做體力工作,但他悅納了勞動。

直到今天,Musk身著名牌服裝檢閱他的火箭工廠時,還會參與生產活動,做一些體力勞動,他的衣服還是不免被環氧樹脂(一種有機化合物)給毀壞。

這也許是所有你能學的中最容易的了——幹活,弄髒你的手,看這樣是否能幫助你邁出行動的第一步。


和其他人或公司相比,Musk有著不尋常的未來主義的遠見。他聲稱要在有生之年幫助一百萬人以每張50萬美元的價格買票坐他的火箭移居火星,在這之後,他將計劃在火星上離世。當然,人們很容易將這樣的言行歸為一種宣傳手段,不理會這樣的計劃,人們也的確忽視了年輕時的Musk。但是,直到現在很明確的是,Musk是依靠他的野心活著。

廣而告之你的計劃,給自己製造壓力,然後好好感受這種感覺。當然了,有的人喜歡走相反的套路,比如Jeff Bezos(亞馬遜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和Steve Jobs(蘋果公司前任CEO)。話說回來,對於你來說,還是公布你的計劃比較有意義,因為Bezos和 Jobs他們是如此的遙遠且不可複製。


Musk不是因為對事物或人的執著而出名,而是因為他一直向前看。事實上,他應該有許多東西供他回頭看,讓他感到遺憾。他的第一個孩子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死了,他與第一任妻子離了婚,前三次火箭發射試驗均以火箭爆炸失敗告終,其中一次試驗還摧毀了美國宇航局一件昂貴的衛星設備。

這時他擁有的僅僅是兌現不了的承諾,錯過了的截止期限,錯誤判斷的成本以及給客戶的巨額額外賠償。這些都足夠讓他回頭看,讓他認為他應該收斂自己的野心,或是立即去修復家庭關係等。

但是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有了這些失敗,才足以成為「偉大」。他選擇糾正產品的錯誤,在44歲的時候,他得到了比曾失去的更多的東西,更多發射成功的火箭、更多的電動汽車、甚至更多的孩子。

你該這樣想:如果你相信前方還有更多機會,那麼現在為失去機會感到悲傷毫無意義。這裡的關鍵在於,你所相信的要是可能發生的。我們必須假設,上帝給我們打開的窗還沒有關閉。

所以回看過去並感到遺憾,這樣有沒有意義?有。但是,只有當你可以找到決定性的證據,證明在你這個年紀你完不成你想要做的事情時,回望和後悔才有意義。


相比於Musk正在做的電動汽車、火箭和太陽能板,他的第一份工作簡單得可笑。他的第一份事業是在宿舍銷售電腦配件以及在大學經營一個非法酒吧。如果早在大學時期,他就有機會看到一條直通電動汽車產業的路時,他會立刻走過去嗎?

我認為他不會。看起來,他走的是一條循序漸進接近目標的路,一開始他並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完成。

如果你想要開始你的事業,可以從任意一個地方開始。從長遠來看,從哪裡開始的對你一生影響不大。


在開始時,Musk和他的哥哥Kimbal有一筆來自父親的2.8萬美元的款項,再加上來自朋友的6千美元,總共是3.4萬美元,在今天因為通貨膨脹,算起來是5.3萬美元,在當時已經足夠在Palo Alto(舊金山附近城市)建一個辦公室。之後Musk和他的兄弟就睡在辦公室創業,洗澡就跑到基督教青年去蹭,吃飯問題則用快餐解決。

如果沒有啟動資金,Musk很可能就不得不去咖啡廳工作。但也不能說如果沒有當初的5.3萬美元,他的一生就會停滯不前。這筆錢到底對開始創業有沒有起到作用?只能說要根據你對錢的最低需求來看了。


當Musk決定為宇宙空間做點事情的時,他清醒地意識到,他的錢並不足以開一家火箭公司,甚至給自己買間房也不夠。

富人們曾經做過相關的事情,他們投資宇宙空間項目,然後眼睜睜看著項目失敗,而Musk不是這樣。2001年,Musk公司的一位宇宙工程師Jim Cantrell說Musk在當時簡直是「求知若渴」,他請教了身邊可以問的每一個人。甚至在首次與Jim 共事時,就借走了他所有關於火箭推動的大學筆記。

知識是免費的,而且不重,易隨身攜帶。書在圖書館也是免費的,永遠不要低估你能從書里直接學到的東西。


從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特斯拉來看,Musk有一個套路:宣告瘋狂的野心、數次推遲面世的時間、揭開產品一角、承諾儘早推出產品、推遲面世時間、最終推出超越所有人期待的產品。

在產品設計上我學到了在以下三點中你至少要做到兩點:驚艷、快和便宜。Musk堅定地追求了「便宜」,例如電動汽車Model 3款只需2.5萬美金,但產品更新遠沒有到達「快」的標準,例如Model X款直到3年後才面世。

不要對自己太狠,要做值得做的事情。人們往往能在一個周末攻破一個技術模型,但是要花大量的時間使它完美。

你可以通過股市來看特斯拉的故事。當特斯拉沒有展示盈利數據到時候,股價平平,人們不為Musk的樂觀主義買單。然而當2013年4月Musk第一次公布利潤時,股價飛漲。

特斯拉的股價走勢(截止至2016年2月)


直到成功發射火箭,他嘗試了4次,這個數字跟他的競爭對手比起來算是低的。這裡有個關鍵點在於,Musk只有發射4次的錢,如果第四次沒有成功,那就不會成功了。

很難形容這對Musk來說是一種幸運。而你可能會更幸運或沒那麼幸運,你彌補錯失幸運的方式就是儘可能地多試。

現在,你可以對比一下成功發射和失敗的次數,以及隨著信心的增長不斷增大的火箭體型,你會發現初始時期的三次失敗只是一點瑕疵。

spaceX公司的火箭發射記錄圖

「如果失敗我就切腹自殺」Musk向一個投資者解釋他為什麼應該拿到投資的時候說。這也是他談判時常談的主題。他有可能會推遲兌現承諾,可能會落得太愛出風頭多名聲,可能被踢出一手創辦的公司,但是,他沒有讓事情走向失敗。

除非你放棄,要不然你永遠不會失敗。想想你為什麼要放棄?找到讓你放棄的理由,解決事情後修正這些理由。

這世界上,有人能發射火箭移民火星,有人卻覺得無力改變現實困境,從這篇文章中也許你能得到一點啟發,邁出你的第一步。

Elon Musk 成長曆程

首先,Elon Musk 全家都很猛。他的外祖父和母親做過很多讓人難以做到的事情,也特別富有冒險精神,所以這使得 Elon Musk 在童年就受到各種熏陶。

1971年,Elon Musk 出生在南非;父母都是白人,母親是加拿大國籍,從小受到典型的西方教育,並不是像大家想的「出生在非洲」。

1981年,他接觸到計算機(10歲):Commodore VIC-20,開始自學編程。12歲的時候,自己做的遊戲 Blastar 被一個雜誌社以 500刀 購買。

1989年,Elon 移居加拿大,在 Queen"s Universityin Kingston, Ontario攻讀本科學位。

1992年,轉學到美國的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enn) ,中文名叫 賓夕法尼亞大學;此學校在美國東岸的 Philly 市(費城),與 Brown布朗, Columbia哥倫比亞, Cornell康奈爾, Dartmouth達特茅斯, Harvard哈佛, Princeton普林斯頓, Yale 耶魯並稱 Ivy League(常春藤「萌」校)。美國大學裡的學院都有一個具體的名字(基本上是以捐錢最多的人命名),比如 CMU 的商學院叫 Tepper business school,MIT 的商學院叫 Sloan 斯隆商學院,而 賓大 的商學院叫 Wharton,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沃頓商學院。

1995年,Elon拿到 物理學 和 經濟學 的本科雙學位,並來到 Stanford 攻讀應用物理的 PhD 博士。但是僅僅過了兩天,他便著迷於矽谷的互聯網和創業文化,於是申請退學正式工作和創業。

1995年,Elon Musk 想去當時最牛逼的互聯網公司 Netscape(有 Marc Andreeseen 創立)求職,但是悲劇了。於是和自己的兄弟 Kimbal 創立了 Zip2。Zip2做的東西比較像大眾點評。

1999年,Zip2被 Compaq 康柏 以 三億美元 收購,Elon 個人入賬 2000萬刀。Elon 接著殺入在線支付領域,創立公司http://X.com。後來發現另外一家公司和他們的業務非常類似,嘗試合併。這家公司叫 Confinity,由 Peter Thiel 和 Max Levchin 創立。注意:這裡的 Peter Theil 就是大名鼎鼎的 《Zero to One》 的作者。合併後公司取名 Paypal,同時 Paypal Mafia 牛人幫開始初具雛形。Elon Musk 是 Paypal 最大股東兼CEO。但是牛人和牛人們的合作很多時候是不順利的,2000年底,在Elon外出休假度蜜月之時,「反動派」們在公司內推選 Peter Thiel 當CEO,替換掉了Elon。Elon 很反感他們的做法,但是選擇以大局為主,選擇慢慢淡出公司的管理事物。

2002年,Ebay以15億刀收購了Paypal,Elon依然是Paypal最大股東,選擇套現捲款 1.8億美元(稅後)走人。此時Elon年僅31歲,絕對是早年成名30一朵花高帥富。他開始瘋狂鑽研火箭技術,因為從小他就著迷外太空探索,現在是一個絕好的timing來真正開始這一切了。

2002年下半年,Elon物色到很不錯的火箭專家;他們自身也厭倦於NASA這種政府機構的緩慢節奏和官僚制度,一拍即合一同出來創業:SpaceX誕生。 SpaceX先是著眼於廉價的火箭發射技術,讓發射火箭也可回收重複使用。最終目標是殖民火星(牛逼!現實版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2004年,Space X正在技術攻堅之時,Elon個人投資開辦 Tesla,做電動汽車。Elon不理會什麼叫「創業者要專註」,也用實際行動反駁了這一點。Elon堅信電動汽車是汽車業的未來,而自己是這個格局轉變的推進人。Tesla的策略分為三步走:

a)超高性能酷炫但是受眾小的電動跑車 Tesla Roadster

b)高性能的中等汽車 Tesla Model S 和 SUV Model X

c)大眾化的經濟型電動汽車 Tesla Model 3

2006年,他的親戚創立 SolarCity,用太陽能來解決美國普通家庭的能源問題。Musk給了兄弟的公司最初的投資,成為SolarCity最大的股東。

2008年,SpaceX終於造出火箭,試射了三次,可惜在到達軌道前皆爆炸。相當於放了三枚高級衝天炮+二踢腳!SpaceX的資金只夠支持最後試射兩次。同期的 Tesla 也是一坨屎,Roadster遲遲沒有發布,一些blogger戲稱Tesle將是2007科技公司中的最大失敗。同年, Elon 八年的婚姻宣布失敗。2008年對於Elon Musk是最為黑暗的一年,同期經濟危機席捲整個美國。Elon Musk 稱其在最為痛苦的時刻,「睡著覺也在哭」:因為醒來的時候,發現整個枕頭是濕的。這裡借用他在 Ask me anything 里的一句話:「if you"re going through the hell, keep going.」(來自丘吉爾)

2008年下半年,一切開始好轉。SpaceX的第四次發射成功,火箭完美地把東西送入軌道。NASA說:「Fuck it,let"s give this guy a try!」,遂與 SpaceX 簽訂了12億美元的合同。之後 SpaceX 的20餘次發射皆成功(除了今年上個月的發射爆炸),且具備能力將飛行器發布到指定軌道並在使用完後將其返回。SpaceX 成為繼 美俄中 之後的第四個可以發射和回收航天飛行器的組織。稍微不同的地方是,前面三者是國家,而 SpaceX 只是個公司。由此可見,Elon Musk 帥到掉渣,SpaceX 帥可敵國。

2012年:Tesla Model S 取得了最大成功,Tesla的股票飆升。同期,SolarCity上市,市值一度成為 60億 美元的公司。

2015年3月:Hyperloop 開始測試軌道。一個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開始成為現實;而政府一直討論的 「舊金山-洛杉磯」高鐵,在爭論了10年後不了了之。

2015年7月,Tesla宣布開發一款新的Roadster;Tesla Model X的發布也臨近。SolarCity發布新產品 PowerWall。Elon Musk 的身價升至129億美元。

接下來是我更加關心的問題,為什麼 Elon Musk 這麼猛? 他如何跨學科學習的?他的思維模式是怎樣的?

1. 他極度勤奮且酷愛學習

在看他的自傳里,很多時候描述就是:他每天都在思考和閱讀,經常幾個小時就可以讀完一本書,然後挑裡面的關鍵內容再花一天時間精讀;

2. 他創業的方向一直是他從小熱愛的東西

這很重要但是容易被大家忽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做感興趣的事情才是可以堅持一生的事情。不管是火箭,外太空旅行還是可再生能源,這些都是 Elon Musk 在孩提時期就很著迷的事情,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它們對整個人類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可能我們沒有這麼好的機遇或者本錢去做改變人類命運的事情,但是我們應該學會去追求自己兒時一直喜歡的興趣,並想方設法將興趣和自己的工作相結合,亦或是出來做自己喜歡的創業項目。

3. 他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

在TED的採訪中,他坦言自己最贊同的思維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的詳細解釋和如何運用我會在另外的問題專門回答。簡單說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就是從事物最基本的公理為出發點來進行推導的思維方式。其對立的方法是 Analogy(類推法),簡單說來就是別人或者其他事物如何如何,所以我也要如何如何。

舉例說明:「現在我有1萬刀的現金想投資股票,我應該買什麼股票?」

Analogy :「別人家之前買了這幾支股票,賺了不少,或者我旁邊有個股票大神也買了這幾個股票,賺了,所以我也準備買這幾個股票。」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首先去弄明白股票的原理,看清股票漲跌的本質,然後分析公司的背後價值,接著根據自己的需求,看自己是想長久投價值,然後在A股市場利用趨勢撈一波。當然也有可能,在分析過程中發現股票市場的風險大小超過了自己的承受範圍,從而放棄投資股票。轉而殺入債市或者定期投資等。」

從上面可以看出幾點: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對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要求很高,同時分析問題的過程冗長;類推法則很方便,直接O(1)出解,只是並不知其所以然,並且缺乏對本質問題的理解。這兩種思維模式的選取是一個辯證的問題:在大部分的問題上可以採用 Analogy,節約時間。但是對於重要的可能決定自己命運軌跡的問題,則採用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比如創業 方向?模式?,長期投資等)

迎投資總監,宏觀研究員,大宗商品各產業鏈研究員入群(匯聚全國3000名公募,私募基金經理,3000名產業鏈高級研究員,1000名宏觀研究員,債券研究員,10000名大宗商品現貨商)

長按以下二維碼添加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邏輯 的精彩文章:

TAG:經濟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