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大人物小人物
看過不少講溥儀的藝術作品。小時候看電視劇《非常公民》,裡面黃子華演的溥儀給了我這個末代皇帝的初印象:懦弱,絕望,陰暗。後來看了馮遠征的話劇《公民》,溥儀片面化的印象有了不少轉變,他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個體,一生中坎坷不斷,精神和思想也同樣經受著衝擊,蛻變的過程。不過這個話劇看完會造成一些不適,裡面的一些情節讓人不太舒服,比如舞台上婉容的低俗讓人覺得好像山村野人,還有建國後回到中國的溥儀讓家人給他下跪感覺也不太現實。
最經典的是電影《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這幾天我終於把這個近三個小時的電影看完了,場景服裝道具都很寫實,對於光與影的運用達到了極高境界。電影採用蒙太奇的敘事手法把溥儀的一生展現了出來。
還有不少書中多多少少提到了溥儀的事情,比如溥儀成為日本的傀儡,做了偽滿洲國的皇帝,建國後任過中學教師,貌似還在故宮裡做過研究人員,文革的時候受到周恩來的保護使得其幸免於難。還有很多溥儀和她的妃子們的傳說故事,哦,還有溥傑和他日本妻子的愛情故事。
這個中國的最後一任皇帝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留給我們豐富的故事,帶給我們無盡的悵然。從他身上能夠看到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能夠看到坎坷人生的跌宕起伏,甚至通過他的故事能夠感受到矛盾、糾結、痛苦、釋然等各種各樣的情感。他雖然出身皇家,接受高等的教育,可是他也有無知懦弱的地方,他雖然是個戰犯,可是卻有良知,有承擔責任的勇氣。他雖然是一個大人物,可也是一個在歷史大潮中十分渺小的小人物。他是歷史書上的紙片人,是封建皇權終結的符號,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最近看了《讀庫1606》【我真的是廣告hiahiahia】中陳淑賢翻譯的俄國人佩爾米亞科夫的《與溥儀皇帝在一起的五年》。當時沒事幹,隨手翻到了這篇,覺得會很有意思,就當閑書看著。當看到1945年8月19日的那一段歷史,溥儀走出人群說:「我是愛新覺羅·溥儀。」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應該寫點什麼。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監視溥儀的三個日本人帶著他和他的隨從們準備逃亡日本。這時候溥儀還是非常害怕共產主義的蘇聯,一方面因為他是封建時代的皇帝,他覺得新興的紅色政權都是反皇帝的(因為沙皇就是被槍殺的),見到皇帝都是要殺死的,一方面,日本人不斷給他灌輸去日本是最安全的,如果落入蘇聯人手中必死無疑的觀點。可是那時候蘇聯紅軍已經佔領了東三省,一行人被逮個正著。先是日本人上去和走來的蘇聯將官普里圖拉說話,然後文章中這樣寫的:
溥儀偷偷摸著手槍,但是溥傑按住了他的手。「一切都會很好。」他悄悄地說,「看樣子,俄國人很友善。」
「你們之中真的有一位皇帝嗎?」普里圖拉通過翻譯問,逐一看著每個中國人。
「我是愛新覺羅·溥儀。」溥儀走出人群。
看完這一段,我吁了口氣,覺得他還是有擔當的。畢竟是皇帝,再貪生怕死,再屈身辱志,他依然有很多人沒有的品質。
《末代皇帝》中,溥儀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的時候看到日本人在偽滿洲作惡的視頻時,茫然地站了起來。他知道日本人做了很多壞事,卻大概是想不到日本人做得這麼喪心病狂:日本對東北進行了大肆的侵犯和奴役,日本人在東北用活人進行細菌戰的實驗,同時滿洲國成了生產鴉片和資助侵略戰爭的後方,造成幾百萬人吸毒成癮。
之後溥儀更加沉默了,只努力接受改造。英若誠扮演的所長要求溥儀如實交代自己做過的罪行而不是承擔一切罪行——他不可能知道日本人在東北進行細菌實驗可是卻承認這些罪行。溥儀說:「我要對一切負責。」讓我們看到了溥儀的自責,內疚。
他是作為一個皇上培養的,雖然不一定是胸懷天下,但是一定有很強的責任心。
溥儀做了很多很多錯事、蠢事——拋棄了中國人自己的民族和信仰而去祭拜日本的神道教,妄圖恢復帝制恢復愛新覺羅家族的地位……
與我們一樣,會糊塗,會犯錯。
《與溥儀皇帝在一起的五年》前面還有講到:「皇帝必須活到老學到老」——這是中國宮廷的規矩。溥儀從五歲開始學習,並已養成習慣,因此他每天都準時收聽「美國之音」廣播。(是溥傑教他如何避開日本人的耳目收聽國際電台的。)溥儀的外國老師叫庄士頓。這位外國老師經常給溥儀介紹西方的作品,比如莎士比亞的關於國王的故事。這些溥儀都很感興趣,因為他想做一個開明的君主。溥儀會滿語,英語,後來還學習了俄語。
他在不斷成長,像我們一樣。
但是,在歷史的大潮中,在那個人命比螻蟻還賤的時代,很多時候一切都是迫不得已。他控訴戰犯或許並不是為了所謂的正義,他接受新中國的改造或許並不是出於真心,他隨日本人去東北或許並不是被逼迫的,但是他做了。投機也好,良心發現也好,卻都是為了活命——或許他知道,只有活著才有希望。
溥儀只是歷史大潮中一個無能為力的人。他也有讀牛津大學的理想,卻在現實的炮火下碎得連渣都不剩,這樣看來,溥儀真是渺小得不能再渺小,可是卻不得不承認,能在那樣的炮火中生存下來實在是很666。
可見世界上根本沒有小人物大人物,所謂的大人物可能因為他恰好被推到了歷史的浪頭上。這樣看來,周星馳電影對小人物的展現真是具有大智慧的。
《與溥儀皇帝在一起的五年》的作者八九歲的時候與逃難到天津的溥儀有過一面之緣,二十年後在俄國重逢,不得不說緣分實在是奇妙。
另外《末代皇帝》的配樂超級棒。這裡放一個每當親人離開溥儀就會響起的音樂:
《Where Is Armo》
END


TAG:玄怪雜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