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讀朱梅墓——英雄光環下的落寞

解讀朱梅墓——英雄光環下的落寞

□ 王懷平朱梅墓園坐落於綏中縣李家堡鄉石牌坊村,其墓園南北長350米,東西寬110米,佔地38500平方米。墓園由南向北,從平地逐漸延伸向海拔20—50米高的漫崗向陽坡,其間有望柱、石獅、石坊、石門、石虎、石羊、石馬、石人、石碑及墓冢等依次排列。墓園規模大,規格高,是省內唯一一處保存完好的明代將軍墓。墓園歷史文化信息豐富,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朱梅,明末著名邊將,籍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前所(駐地即今綏中縣前所城)。其早年投身行伍。從萬曆末年到崇禎初年,歷任備御、參將、副將、總兵官及都督。在抗清戰場上曾五次掛印率部出征,戰功卓著,威鎮薊遼。墓園具有如此大規模高規格,是與朱梅的品格與功績相稱的,也是與特殊的歷史背景相關的。明崇禎年間,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疊。西北有農民起義,勢如野火燎原;東北有滿族割據一方,不斷侵擾進逼。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也是一個呼喚赤子忠臣的年代。所以朱梅於崇禎十年(1637)逝世後,雖然已賦閑多年,朝廷仍對其優渥封賞,隆重祭葬。首先是皇帝頒發聖旨兩道,制誥文書一通。第一道聖旨:「朱梅准贈太子太保,蔭一子錦衣衛正千戶。欽此。」這19字,是關於封蔭的;第二道聖旨:「朱梅准與祭九壇,造墳安葬。欽此。」這13字,是關於祭葬規格和安葬的。這34個字分5行,刻在石牌坊正中頂層「聖旨」兩字的下方。至於制誥文書則給予朱梅「岳立雄姿,淵涵偉略」,「數摧鋒而肩大纛」,似「馬援之據鞍,子儀之免胄,威名如在」等崇高評價,並給予太子太保、左柱國、特進光祿大夫的頂級封贈。其次是地方高官題詞,赫然刻在牌坊明間二重枋嵌板前後兩面。遼東巡撫方一藻題詞為「名勒燕然」。意為東漢名將竇憲北驅匈奴,登燕然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刻石紀功;喻朱梅功高,可與竇憲相提並論。山(山海關)永(永平,府治在今河北盧龍)巡撫馮任題詞為「華表忠勛」。華表,也稱擎天柱,龍盤雲繞,頂天立地,稱譽朱梅的人格與功勛是崇高的,永遠為人所敬仰。再次是崇禎皇帝派遣地方高官主持歷次公祭,並發布祭文。祭文高度評價朱梅的功績,如:「授閫專征,百經血戰。至於解圍寧錦,克服建遷,壯山海之厄防,屹長城於萬里。」(《初祭文》)「久歷邊陲,薦登上帥,」「丕振軍威,復安恢疆」。(《下葬祭文》)這些都留在斑駁的碑刻上。總之,由於生前效忠於明王朝,身後才得以受封蔭,賜祭葬,光宗耀祖,享受殊榮。榮於身後是封建士大夫的終身追求,而對朱梅來說,這榮耀背後又有幾多無奈。從朝廷頒發的文件內容可知,崇禎皇帝在封贈朱梅的同時,並未依例追贈父祖三代,因此朱梅不能入葬祖塋,必須候旨安葬,另建墓園,以迴避「欺祖」之嫌;朝廷也未依例封贈夫人,朱梅夫人諸氏因「資格」所限,最終也不可能與朱梅合葬,同享殊榮。這種出人意料的現象,蓋源於其長子朱國柱的降清。朱國柱曾任中前所騎營參將,頗受上級看重,山永巡撫楊嗣昌曾奏請朝廷為其加銜,提升他為副將,但他後來戰敗降清。封建禮法認為,家族出現如此不肖子孫,是祖上於德有虧,而妻子的本分是相夫教子,兒子背叛朝廷,母親於職有失,所以不能予以封贈。封建等級制度與封贈制度,是當權者的意志與道德觀的體現,這如此道貌岸然而又逆情悖理。崇禎十年朱梅去世,到十七年崇禎帝自縊煤山及此後一段時間,明清鼎革。社會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朱梅的四個兒子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長子朱國柱,較早歸順清,被編入漢軍八旗軍,為清朝的統一、穩定驅馳效命,清初官至巡撫;次子朱國梓,曾任永平兵備道,支持吳三桂抗擊李自成。在參與了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山海關石河大戰後,拒絕入仕,奉母隱居,對入主中原的滿人當局採取冷眼旁觀的不合作態度;三子朱國楨,是朝廷封蔭的受惠者,領錦衣衛指揮使官銜,為朱梅修墓植樹,朝夕哭奠。命運給了他承受前輩恩蔭的際遇,卻沒給他繼承前輩報效朝廷的機會。守墓服孝三年期滿,他就積勞而死了;四子朱國標,清康熙初中舉,順理成章地將自己納入新王朝的統治體系。因為改朝換代,江山易主,原來的功,變成當下的罪;前輩頭上的耀眼光環,往往成為後代心中的濃重陰影。於是就有了試圖掩蓋光環,試圖抹去或淡化這種陰影的努力。國柱、國標沒有入葬朱梅墓園,是不能,還是不屑?國梓墓碑碑頭上「清故」二字顯然是後加的,其官銜前面「前明」二字中的「明」字,被徹底鑿掉。追隨清而與明切割,是死者遺願,還是生者的某種心態?石碑坊是褒揚朱梅歷史功績的工藝載體,是墓園標誌性建築,也未能逃脫被後人「修理」的命運。牌坊側間枋間嵌板的正反面,都刻著細緻的花紋,手法風格與其他雕飾迥異,顯然不是同一時所刻。留意觀察,每面都可見四片鑿鏨留下的麻點。再仔細看,還隱約可見「固守寧錦」、「力奠榆關」、「克服建遷」等字掩飾在花紋間。由此推斷,牌坊上原有四組(共16個字)概括朱梅功勛的文字被鑿除。這是刻意所為,還是不得已而為?種種疑問,為後人留下廣闊的解讀空間。朱梅生於民族矛盾尖銳時期,死於明清鼎革之際。封建封贈制度與倫理觀念,還有子孫對前程的不同選擇,造成朱氏墓園特有的文化現象。如,奉旨擇地另葬、夫妻分葬、子孫未全部入葬墓園,以及部分刻石文字被鑿除等。封建社會的家族墓地具有神聖意義。在舊中國,依戀祖宗墳墓被認為是人倫大端,而在朱梅墓卻感受不到這一點。今天,人們徜徉於朱梅墓園,在感受墓園的雄偉壯觀之餘,如果靜下心來,也許會感受到末世英雄頭頂光環、享受殊榮的同時,還有那種對夫妻異處、子孫離心的無奈與落寞。這正幫助我們透視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士大夫階層糾結的心態與扭曲的人格。英雄的價值,在於英雄身上承載的民族精神。末世英雄的悲哀,在於遭到狹隘的品讀,在於傳統精神鏈條斷裂。畢竟接替明朝的仍是一個封建社會,清朝貴族集團君臨中華大地;也接受了中華傳統忠義理念。尤其是清乾隆帝從維護自己正統地位出發,對一些「殉國」的明朝忠臣志士加以追封。於是朱梅的政治敏感期漸漸過去,清末及民國的地方志對其均作正面表述。歷史最終還老將軍一個公道,給後世一個真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