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箏》中的好男兒

《風箏》中的好男兒

「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鬥。要奮鬥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毛澤東《為人民服務》

喜歡聽陸漢卿的一口四川話,喜歡他用老子教訓小子的那種語氣和「風箏」鬥嘴,喜歡他一邊狠狠地責備又一邊順手將程真兒手織的毛衣塞給他從內心裡喜歡的這個年輕人,嚴酷的環境使他們唇齒相依、患難與共,共同的信仰使他們直面淋漓的鮮血,並肩作戰!

敵人的兇殘與狡猾使陸漢卿沒能逃脫魔爪,面臨嚴刑拷打,陸漢卿用血肉之軀鑄就了心中的那道鋼鐵長城,也用自己的智慧保護了自己最親密的同志。他就像是被綁在了十字架上的聖者,獨自承受著苦難,把生還的機會留給了戰友。

沒有人天生的不怕死,沒有人不眷戀朝陽、朗月、鮮花、美酒,沒有人不熱愛自己腳下的這片堅實的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但是當人民遭受苦難之時,總要有熱血男兒站出來,擔負起歷史的重任!不僅僅是陸漢卿,還有被俘後咬斷舌根拒不開口的堅冰,還有被敵人重重包圍不願被俘飲彈自盡的游擊隊長,我想,正是這些陸漢卿們,在為中華民族的自由與解放在奉獻著自己最可寶貴的生命,他們是值得我們致以最崇高的敬禮的!

從袁農一出場,我就不大喜歡這個人物。雖說他也是一個堅定的布爾什維克,但在他身上處處有著明顯的左的傾向。不善於聽取各方意見,不能夠冷靜分析敵情,往往武斷地調兵遣將,導致了革命運動處處受制的被動局面。問題出現了,還不善於自省,心浮氣躁,衝動代替了理性,難道簡單的「化悲痛為力量」、「 血債要用血來償」就可以代替指揮上的錯誤了么?可嘆啊可嘆!

袁東在建國後的出場,則改變了我對他的印象。尤其是他在文革中口述的「獄中八條」,讓我又一次把目光回望到那段歷史。史載:「獄中八條」是《紅岩》作者羅廣斌同志從渣滓洞監獄裡帶出來的,是那個特殊時期共產黨人對自身建設的集體反思。為什麼高層領導被捕後比普通黨員容易叛變?即使他們是少數人,但影響是極大地,破壞是極為嚴重的。在那個時期,共產黨人就提出了「反腐」「整風」的問題,事實上,這些「血淚囑託」直至今天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獄中的經歷磨礪了袁農,他的信仰更加堅定,當嫉惡如仇的他被掛上「大叛徒大特務」的牌子時,愛惜榮譽勝過了生命的袁農以決絕的死來抗爭,就不難理解了。

「風箏」是全劇刻畫的最為精彩的人物。這個人物歷史跨度大,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命運多舛,感情波折,人物塑造典型,可以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生活在和平時期的人們,也許很難想像在過去的某一個歷史時期,一個優秀的特工所面臨的巨大的壓力和生死的考驗。我們在過去的藝術作品中所看到的更多的是英雄主義,是革命的樂觀主義,而很少接觸到恐懼、殘忍、精神幾乎崩潰的困惑與壓抑這樣的狀態。真實地再現歷史,絕不是為了獵奇,而是為了祭告那些英烈:共和國沒有忘記你們!

作為一名特工,戰鬥在敵人的心臟里,需要的不僅僅是膽識,更需要智慧。所以,「風箏」 既是在軍統中狡黠狠辣、忠心黨國的「鬼子六」,又是兄弟面前豪俠仗義、肝膽相照的「六哥」;既是在風雲變幻時期老實巴交、寡言少語的周志乾,也是在面對親人吐露真情時掩面哭泣的好同志好戰友。投身革命,隱姓埋名,甘做棋子,只為信仰!

不是所有的犧牲都為人們理解,不是所有的奉獻都能被人們歌頌,不是所有的忠誠都戴有美麗的光環,也許所有承受的苦難僅僅是無聲。

《風箏》的意義其實並不僅僅在於此,它的後半部與前半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無常的命運,掙扎的人性,這些將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呢?

下期預告:沉重的《風箏》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文章均為原創,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標明出處「江月之聲」。

江月之聲

「江月之聲」,篇篇原創,壇壇佳釀。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請在文章底部左下角點贊;如果您覺得直入您的心底,還可以在文章正下方「讚賞」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月之聲 的精彩文章:

東方不敗的鬼魅浮生
《風箏》中的女人們

TAG:江月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