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家訓文化:中國人的精神門楣

家訓文化:中國人的精神門楣

原標題:家訓文化:中國人的精神門楣



一般而言,在中國古代社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因素主要有三個:地域文化、家族文化、釋道文化,其中尤以家族文化影響最深遠。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以道德傳家為最,耕讀次之,詩書再次之,最後才是富貴。富貴傳家富不過三代。正是基於此,中國人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家訓文化。


家訓是對子孫後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一種教誨。運用家訓教誡家人、子弟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可謂汗牛充棟。其中廣為人知的有:周公《誡伯禽書》、司馬談《命子遷》、諸葛亮《誡子書》、顏之推《顏氏家訓》、唐太宗《誡皇屬》、包拯家訓、歐陽修《誨學說》、《袁氏世范》、《朱子家訓》、《弟子規》等。


家訓,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標示家世顯赫,以鼓勵後代子孫;一類則是寄託著一種理想和精神的追求。不管是哪一類,它透露出的都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情懷和追求。家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出的是一種自覺的文化追求,堪稱是中國人的「精神門楣」。

陝西省韓城市素稱「文史之鄉」。歷朝歷代名人輩出:漢太史司馬遷、宋代詩人張昪、明朝丞相薛國觀等。宋、元、明、清四代,韓城有進士115人,狀元2人,明、清兩代是韓城歷史上文化教育發展的鼎盛之時,科舉取仕者達800餘眾,其中進士90多人,解元11人,舉人544人,故有「士風醇茂」、「解狀盛區」之譽。民間更是流傳著:「下了司馬坡,秀才比驢多」的說法。古時有「一門三進士」、「祖孫父子三代翰林」、「父子御史」等佳話,即使今天依然有「一門四子三清華」。足見,韓城文脈鼎盛。


在韓城,你隨處可見門樓木刻或磚雕的「登科」、「科第」、「世科第」、「明經第」、「進士第」、「司馬第」、「中憲第」、「國賓第」、「思隱第」、「外翰第」、「父子御史」、「十馬高軒」等字樣。一般大門為中門者,是官宦世家,門額多為「詩書第」、「詩書生香」、「二經傳家」等。即使是那些最窮的人家也不忘要在門樓上題上「耕讀第」、「耕讀傳家」等。


以韓城黨家村為例。整個黨家村共計有四合院100多座,幾乎家家門楹之上都高掛著木製或石制的匾額,匾額之上的內容也是不盡相同,有的刻著「和致祥」、有的則是「慎和謙」、有的是「孝弟慈」、有的是「耕讀」、有的是「篤靜」等等。


不僅如此,整個黨家村還有他們一致推崇和認可的共同家訓,其內容共七條,分別如下:1. 事能知足心長愜,人到無求品自高;2.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3. 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4. 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順有存;5. 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鮮;6. 富時不儉貧時悔,見時不學用時悔,醉後失言醒時悔,健不保養病時悔;7. 無益之事無為,無益之人勿見,無益之書勿讀,無益之話勿說。


對這些內容細細探究,我們可以看出黨家村的這些個四合院門楹上的文字並非隨意選擇,而是與各自家族的價值追求以及精神期許有關,是家風傳承的一種突出表現。

在「傳承好家訓,建設好家風」的今天,這些綿延數千年,精深宏富的家訓文化,依然有它積極的現實意義,其價值也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熠熠生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清芬古墨傳雋永——記民國藏書家、刻書家陶湘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背後的故事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