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見 | 米線節:玉溪壩子的全民節慶

看見 | 米線節:玉溪壩子的全民節慶

原標題:看見 | 米線節:玉溪壩子的全民節慶



接土主是玉溪民眾對自然崇拜的直接表現。每年正月十四,春和街道的倪家屯迎神隊伍早早就等候在李棋街道下赫土主廟外,準備迎接土主。


[ 看 見 ]


米線節:玉溪壩子的全民節慶


黃燕萍 文/圖






溪壩子歷史上以農業精耕細作而蜚聲雲南高原,是雲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和「滇中糧倉」。米線節是玉溪壩子農耕文明孕育的民俗,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


每年正月初一至三月二十二近三個月的時間,玉溪壩子的村村寨寨到處爆竹聲聲,家家張燈結綵,戶戶迎賓宴客,持續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之中。由龍燈、花燈、蚌殼燈、毛驢燈、高蹺、滇劇、吹打班子等民間文藝表演團隊組成的請神迎神隊伍,浩浩蕩蕩出發,喜氣洋洋返回,在親朋好友的人情往來中,在迎接外嫁女兒女婿探家歸途中,在親朋好友的歡聚中,玉溪人的米線節開始了。



每年從正月初一至三月二十二,玉溪人把古代帶領百姓興修水利、戰勝澇災,把壩子建成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的彝族頭人普貫通奉為土主之首,並建廟塑像供奉。


每年農曆二月初四,右所齋親齊聚李棋下赫土主廟,人們對土主頂禮膜拜。


舊時,玉溪一年有20多個節日,今天沿襲下來的也不少於10個,而歷時最悠久、最讓人魂牽夢繞的節日是米線節。米線節歷時81天,是世界上歷時最長的節日,是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玉溪米線節始於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源於對土主、祖師、龍神的崇拜。其中土主大多是本地歷史上神化了的具體人物,他們中有抵禦外侮、保家安民的英雄,有開疆拓土的顯赫功臣,有清正廉潔、政聲卓著的官吏,有降龍治水、興農利民的仁人志士,這些人就是土主、祖師、龍神的化身。這一民俗活動興起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傳說,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玉溪人用大清香樹疙瘩來雕刻研和的老土主(左二),若干年後雕刻了土主娘娘(左三)和太子(右一),再後來雕刻了廚師老爺(左一)神像。攝於1950年代。


玉溪壩子共有十堂土主,迎請土主、祖師、龍神是米線節的頭等大事。土主歷史悠久,產生於北宋,人格化於南宋,元末明初在民間被雕塑成神像,供奉在廟裡。歷史上的十堂土主神依次是三面土主、老土主、新土主(老香佛)、東陪佛、西陪佛、祖香佛、守殿土主、小土主、民國土主、南天門土主。這十堂土主神中,守殿土主、祖香佛、民國土主、南天門土主這四堂土主是不出巡的;另外六堂分別出巡玉溪壩子城鄉大多數村屯。



載歌載舞迎土主。李棋街道下赫村土主廟是玉溪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土主廟。


從明朝正德年間開始,土主廟新土主出巡玉溪壩子東、西、北各村屯之後,另外六堂土主及十堂祖師也先後按各自所轄地域範圍出巡;土主、祖師、龍神去到哪個村,就是哪個村的節日。在這漫長的81天里,有過幾回節的,也有過一兩回節的。有時,一村或幾村同日過節,有時十多個村或幾十個村同日過節,形成了爭迎神像到本村接受祭祀的現象,順應了傳統農耕民族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心理需要。


米線節期間,人們彙集到研和古城玉乞寺,八乘大轎一字排開恭迎土主出遊各村,給人們帶來祝福和好運。



在鼓樂班、龍燈隊、秧歌隊、舞獅隊、毛驢燈隊等的簇擁下,迎請土主的隊伍浩浩蕩蕩入村。



迎神隊伍途經各村,常常被民眾攔道致敬,村民在自家門口為土主神獻上貢品。


玉溪米線節因迎請、祭祀的神不同,節日的屬性也不同,一種稱葷節,另一種稱素節。正月初一至三月初九,迎請各堂土主到城鄉村屯過的節,稱葷米線節。正月初一至三月二十二迎請各堂祖師到城鄉村屯過的節,叫素米線節,簡稱素節。又因年節的交叉、神像過不過夜、不同神像在同一地方交叉等情況,在葷素節總體名稱之下,有些村子又有不同的節日,大體有九種:第一種稱年節,正月初一,老香佛、東陪佛、西陪佛、永豐寺祖師、寶光寺祖師、北元寺祖師、太極山祖師出巡,所到村屯過米線節,不興來客,自行祭祀,各家自食。第二種稱正節,從正月初二到葷素節過完之時,土主及祖師按固定日期依次到達過夜的各城鄉村屯,家家戶戶接女待婿,迎賓宴客,放燈做會,十分熱鬧,這樣過米線節的稱之為過正節。第三種稱雙節,凡土主、祖師輪流到同一村屯進住兩天兩夜以上過的米線節稱為雙節。第四種稱重節,凡是土主、祖師在「三春之季」先後輪流幾次進同一村屯,如大營街、北城、古城等地方過的米線節,稱重節。第五種稱陪節,一個村屯迎神,周圍村屯當年輪不到迎請或是從來都不曾迎過神的地方,如玉屏也在同日過米線節的稱陪節。第六種稱輪節,兩個以上的村屯按年輪流迎神,輪到迎神的村屯氣氛熱鬧,輪不到迎神的村屯氣氛冷清,輪到、輪不到迎神的村屯都在同日過節,叫過輪節。第七種稱跟節,土主、祖師出巡,有時晝夜經過若干村屯,每至一村則被村民攔在村口,停留一個半個時辰讓村民祭祀,人們把這種情況叫過路燒紙,這些村子也跟隨著過米線節,叫跟節。第八種稱小節或尾節,神再次經過正節已經過了的村子,如張某請土主過春和時,被留下來散獻糖茶祭祀,村人稱為過小節。第九種稱空節,土主路過村界時,闔村攔神,路邊祭祀,稱空節。



玉溪人相信,土主老爺坐轎進村,抬轎的人將得到神的庇護,人們爭相抬轎、搶轎,以求福報。


敬獻過神像後,各村屯組織的玉溪老花燈爭相上演。清康熙五十三年的《新興州志》載,「二月望日,土主歸殿,州官躬往祭祀,殿前演劇五日。」這就是玉溪花燈的由來。



每到米線節,李棋下赫村民都要把老香佛、東陪佛、西陪佛三神請來同看壽戲。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米線節已經演變成為玉溪壩子全民性的節慶活動,但其規模、時長、參與面在全省乃至全中國絕無僅有。米線節正值農閑,家家戶戶走親訪友,聯絡親情、友情,談論年成豐歉,交流耕作栽種經驗,交換高產種子,也是糧食、牲口、農具、棉紗、棉布、建築材料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調劑餘缺、買賣成交的最佳時期。這種交流既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也刺激了商業、飲食業、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又因有大量戲班、燈班等民間文藝表演團隊的參與,興旺了文藝事業。



明朝以來,玉溪民間迎神祭神,都要吃齋進膳,不管是人是神,吃素食葷,大廟小廟均有大廚一展身手。


玉溪人的米線情結,是幾百年來的米線節培養起來的,已經深入骨髓。吃米線,已經成為玉溪人傳達真情實感的飲食習俗。


民俗是一個時代、一個地域人群共同的生活方式,是貫穿於歷史長河中,民眾所創造、享用的一脈相承的文化生活。近年來,政府連年組織大型米線文化節,吸引了省內外數萬賓客慕名而來,不斷賦予民俗文化新的內涵,在分享玉溪人民節日快樂的同時,也使玉溪傳統民俗文化得以傳播、傳承與發展。



來源:行攝玉溪

編輯:楊子瑩 韓婭嬌 審核:楊雪


歡迎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在玉溪 的精彩文章:

今日起,宜良至澄江實現全程高速!去撫仙湖玩的路更好走了
說古道今|明朝御史姜思睿與玉溪的那些故事……

TAG:在玉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