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密宗之火丨大同傳奇:天上飛來丈六觀音

密宗之火丨大同傳奇:天上飛來丈六觀音

原標題:密宗之火丨大同傳奇:天上飛來丈六觀音



方天戟 按


觀世音,


鳩摩羅什舊譯,

玄奘新譯為「觀自在」,


為同一梵語的不同傳譯,


中國略稱為「觀音「,


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


2018年1月,


過雲岡,


領略北魏造像之美。


返程時,有雲岡研究院領導,


及正在雲岡的文博大家張慶捷同聲叮囑:


歸途中數里外路邊有觀音堂,

務必進去拜謁。


此處觀音立像,


巍巍乎峨峨兮達六米之高,


全石雕造,外敷泥金。


端莊秀麗,嫻熟精密。


雕造之技,神乎其神。


更有威武雄壯之八大明王環伺,


廟小微而經軌合度,


像高聳有大唐遺風。


如此巨大石造像出現在非石窟佛寺中,

世所罕有,一時無兩,


且其有神異「飛來」之說,


途經而不入,


豈不憾乎?


依言而行,


果見一寺路邊小崗悄然而立。


踏階而入,


殿堂之上觀音巨像及明王赫然,


一時震撼莫名,


徘徊良久不忍去。

回並後兩日,


正自念念,


即見大同文化名人李爾山先生論觀音堂文,


對堂內「丈六觀音」來歷考證縝密,


讀之暢快淋漓。


今徵得李爾山先生同意


特刊於「文博山西」,


以傳觀音堂造像潛隱之美名。



觀音堂,

在大同僅算一座小寺。


可不,


在一個城市及近郊四下,


列布著雲岡石窟寺、大華嚴寺,善化寺,


以及懸空寺、應縣釋伽塔等等"巨無霸"時,


它怎麼能夠"大"得了呢?


但是,誰都不能因為它小而輕視它,


或者忽略它。


它以其謎一般的傳奇歷史,


異見不休的碑石記載,

和在佛教造像史上,


具有某種開創意義的巨大密宗石雕組合,


開啟著世人的好奇,


搖動著游者的心旌。



大同觀音堂外貌





建寺因緣


觀音堂建在大同城西通往雲岡石窟旅遊專線北側"佛"字灣的一座小山上。臨河傍路依山,形勢涵風養水,寺觀雅緻清幽。券涵高挑,山門在側,門前一堵彩色琉璃龍壁,隔斷紅塵。這座寺的來歷非常奇特。




大同觀音堂航拍地貌



佛字灣的摩崖石刻「佛」字



▲觀音堂前的雙面三龍壁為明代建造


奇異的傳說:

觀音堂所居之小山,史稱水門頂。所臨之河,史稱武州川(灅水)。武州川水自西向東而來,到達水門,轉向東南。夏水滂沱,飛流疾下,迂迴不迭,泛濫成災。當此之時,山前穿越武州要塞,西出塞外的大道,便遭阻絕。因寺東河水轉彎處,有一巨石形似蟾蜍,於是,山下民間盛傳是巨石所化蛤蟆精作怪,如此代代相傳,世世相因,不知過了多少年月。忽一年夏六月,又遇洪水漫灘,天上忽現觀世音菩薩丈六金身,攜左右脅侍,八大明王,自西天飛來,落於石門山上。從此,蛤蟆精之患消彌了。為了禮頌和拜祭菩薩鎮妖消災的聖跡,人們在此建起了觀音堂,專祀大士。


奇怪的碑記: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民間口頭傳播的無稽之談,也不要以為這是今人出於某種目的憑空杜撰。觀音堂的這個奇異來歷是真正言之鑿鑿,為自明至清多塊碑石所刊勒的。


寺中所藏的明萬曆三十五年(1608年)《雲中城西十五里觀音古剎碑記》載:"雲中城以西越十五里之遙,有觀音古剎,流傳原地名,蝦蟆石灣。怪物數擾害其間,民用不寧,道路阻塞,金重熙年之六月又九日,忽大士現丈六金身,偕左右菩薩、明王,從秦萬佛洞飛住水門頂山頭。從此,妖魔降滅,地方寕謐"。又,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觀音堂碑記》中提及:"觀音大士顯靈丈六之石像......十大明王是從西秦遠隅飛來,傳雲降滅妖魔於是處"。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觀音堂碑記》則講得更為祥細:"雲郡城西十五里觀音堂者,蓋古剎也。剎東灣有石形似蝦蟆。舊傳物曾作祟,居民被擾,非一日矣。忽靈感大士發大慈悲,偕諸菩薩、十大明王,於金淳熙間自西秦萬佛洞降臨,現像山巔,妖乃降伏。人民頂感,移像於茲,遂建寺焉。"


特別需要提及的是,這些碑記中疑竇重重。尤頗為讓人費解者有三:


1,諸碑統稱觀音丈六金身(清碑稱石像)自西秦萬佛洞飛來。萬佛洞坐標不明,言之鑿鑿中包含著神乎其神的莫名其妙。


2,寺中明明只有八尊明王,而清碑都稱是十大明王,如睜眼白話。


3,諸碑都稱是金代建寺移像,明碑曰"重熙",清碑曰"淳熙",而查金朝諸帝年號,既無"重熙",也無"淳熙"。此三奇也。


奇特的造像:


在2010年進行的大同古代雕塑普查形成的文論中,對於觀音堂造像是這樣描寫的:「殿內正中,一尊6米高的觀音立像,由全石雕成。菩薩神態端莊秀麗,呈聖觀音像;頭飾花冠直達殿頂,寶冠正中有阿彌陀佛化佛;左手握拳,右手作說法印;身軀修長舒展,衣著華麗;雕工嫻熟精密,通體鍍金。觀音立像的兩側有2.8米和2.5米高的脅侍菩薩立像各兩尊,面貌豐滿圓潤,神態虔誠恭敬。殿內東西兩側佇立(呈站姿)著八大明王。明王像高2.5米,手持法器,威武雄壯。這組佛教石刻密宗組合,經軌合度,丰姿偉儀,蘊含著大唐遺風」。


觀音堂石刻菩薩像


所謂"觀音丈六金身",看來名不虛傳。然而,這樣大的石雕像,出現在非石窟佛寺中,則是絕少之例。而且,像高、殿矮,不成比例。


在我國,供奉高大立像的殿閣一般有兩種建築樣式:一種是量身定做,起專閣供養,如北京雍和宮大佛閣;另一種是建徹上露明造頂,留出高敞空間,如善化寺三聖殿。而少見觀音丈六金身頭頂天花之作。其餘,四協侍、八明王、(加後世補入的接引菩薩、供養童子、菩薩化降妖神將、二護法,共21尊),挨挨擠擠,明顯佛多殿小。



觀音堂殿內全貌


中國佛教造像史是一部先雕後塑的美術史。劈山開窟雕像多在唐以前,宋已是尾聲。建寺築殿塑像興於南北朝,其後逐漸取代石窟。觀音堂中這組大型石雕,若說其並非本地雕造,而是來自國內某個更早於觀音堂的石窟,倒是更加合乎情理。


這樣的寺,這樣的殿,這樣的像,這樣的因緣,還不夠奇特嗎?




觀音法駕西來似乎無人置疑。但是關於觀音堂建寺的時間,由於碑石記載多有歧意,爭論也就難免了。


大同本地學者依明萬曆碑中"重熙(遼興宗耶律宗真第二個年號)",認為是遼代(1037年)所建,年號前的朝代可能是誤置。2010年應邀到大同幫助做古代雕塑普查的著名學者丁明夷先生(宿白先生弟子),則依清順治碑中"淳熙(南宋孝宗趙昚第三個年號)",認為是金代(1180年)所建,而朝代後的年號是有意另置。兩論相差143年。至於造像時間,則因事涉傳說,均未作考證,隨建寺而同論了。


丁明夷先生確定金代(1180年),是有他的理由的。他在文論中這樣說:"西秦為十六國時期隴右少數民族國家,其地當為今甘肅南部靖遠、榆中一帶,清碑奉南宋正統年號淳熙(1--16年,公元1174-1189年),而不書該地金大定(1--26年,公元1161-1189年)年號,可以推斷,觀音堂殿中觀世音及諸菩薩像,以及十大明王(誤),應為金大定年間,自甘肅一帶移至該寺的"。


丁先生對於少數民族政權期間古迹創建年號的辨析,符合傳統慣例,無可挑剔。但是對觀音堂造像不作儀軌分析和風格評介,進而提出斷代意見,僅以"移至"二字帶過,似覺粗疏。這極易讓人籠統誤認這組密宗石雕為金大定年間作品,從而掩蓋其價值。










觀音堂碑刻與清代建築及銅鐘


首先必須肯定,這是一組完整(由主尊、協侍、明王、護法組成)的大型密宗組合石雕。


佛教密宗自唐代"開元三大士"(金剛智、善無畏、不空)於公元8世紀初來華譯出《大日經》等密宗經典、創立宗派起,正式進入中國漢地,稱為漢密。由中國再傳日本,稱為東密。公元10世紀末密宗傳入吐蕃(今西藏),稱為藏密


三大派雖然都是密宗,但造像儀軌卻有很大差別。如漢密奉胎藏界五智如來(五方佛),並以毗盧遮那法身佛為中心,而藏密則是以大日如來為主尊的金剛界、胎藏界曼荼羅。


傳密宗在唐時,以長安為中心發展非常迅速,到晚唐形成了獨特的"唐密"系統。其中觀音崇拜最為耀眼,達到如日中天的地步,聖觀音成了漢地寺廟主供。唐密的過度泛濫是導致唐武宗滅佛的主要原因,其後在漢地便差不多銷聲匿跡了,所剩只有完全世俗化了的「白衣大士「和她的應世化身。


到了宋代,四川柳本尊(峨眉山密宗大師)俏然興起,稱為"川密"崛現,代表著偏安一隅的"宋密"。宋密的造像因間接受到藏密的影響已與唐密有了很大區別。多奉所謂三大主尊:大日如來,千手觀音和孔雀大明王(藏密也稱孔雀佛母)。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唐密和宋密在明王造像上有很大不同。明王是唯密宗所奉之偶像。密教認為,佛和菩薩都有自性輪身、正法輪身、以及教令輪身之分。自性輪身,即諸佛、菩薩真身;正法輪身,即諸佛、菩薩住於自性之法身;教令輪身,即諸佛、菩薩為了調伏"魔障"而顯現的威猛忿怒之身。唐時,根據達摩棲那譯《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拿利焰髻熾盛佛頂經》的儀規,主要體現為胎藏界"八大明王",是八位大菩薩顯化。


因此,「八大」便成了唐密明王造像的重要識別依據。唐武宗滅佛後,漢地"八大明王"造像已難覓蹤跡(陝西扶風法門寺塔唐代地宮出土捧真身菩薩蓮座上所鏨刻有"八大明王"坐姿像成了重要實物參照)。只有周邊少數民族國家仍有建樹,且尚存遺迹。如雲南大理劍川石窟第六龕發現晚唐南昭國所鑿八大明王(坐姿,當屬密宗邊緣分支"白密"造像),亦為全國所僅見。


到了宋時,因法賢譯出了《佛說幻化大瑜伽十忿怒大明王觀想儀軌經》後,才有所謂"十大明王"造像現世,多以坐姿、蹲踞或騎獸的形式出現(未見有立姿)。如南宋趙智鳳在四川大足寶鼎大佛灣所雕十大明王(坐姿,未完工元兵己到)。大足石刻起始時間,正好是丁明夷所說的那個正統年號"淳熙"。



昆明博物館所藏八大明王石窟


觀音堂八大明王像及細部特徵










根據以上分析,大同觀音堂這組以"聖觀音+八大明王"為主要結構的密宗石雕組合,在儀軌上是屬於典型的"唐密"遺作,而絕非"淳熙"時代的"宋密"現造。


從造像風格看,呈現虔誠平靜而遠離世俗的特色(宋塑包括遼金塑具有明顯的世俗化傾向),菩薩頰面豐滿圓潤,雕工精美,金裝華麗,明王形象誇張,怪譎弛張,雄鍵巨壯,體現的也是唐代遺風因此初步可以斷定,這是晚唐或者更早,流佈於我國甘肅南部的漢傳密宗石窟造像。


這組石像中還有兩位護法,可能是造成清碑把八大明王誤為十大明王的主要原因(其中謎團尚未全解)。這兩尊護法應為韋馱天和大功德天,技法與菩薩及明王比,相去甚遠。丁明夷先生對此的解釋是「觀音堂十大明王像,兩列各五身,前二者後代改為天王像。」為什麼要把十大明王改為八大明王(而且不合宋以後造像儀軌)?在沒有任何可考文字的佐證下,做出這樣的結論,似有臆斷之嫌。我考察了另外一尊石雕,即菩薩所化降妖武士(胯下置蛤蟆),其技法與二天王同拙。這三尊武士像,疑為觀音等13尊石像移來時(或後世),為附會民間鎮妖之說補刻的。



觀音降伏蛤蟆精石刻像


法源初考


該探討一下"西秦萬佛洞"的問題了。


西秦是"五胡亂華"時代,由鮮卑乞伏氏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弱小政權,立國於公元385~431年,凡47年。其地據"絲綢之路"要衝,時屬"五胡"之鮮卑,為"十六國"之一。先後建都苑川(今甘肅榆中縣北)、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北)、枹罕(今甘肅臨夏市)。公元431年被北涼所滅。後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歸入北魏,亦因魏亡而再度進入隋朝大一統。隋末亂世時,山西萬榮人薛舉在此揭竿造反,號稱西秦霸王,佔領隴西地區,隨即稱帝於蘭州,年號泰興。後為李世民所敗,納入大唐版圖。唐以後,西秦之地漸次淪為西夏、吐蕃、北宋以及靖康後之金國,三方勢力都不放棄的"三戰之地"和誰都不能有效控制的"荒涼之角"。


然而,這個"三戰之地"和"荒涼之角",卻曾是佛教的隆盛之所。


據《榆中縣誌》載,鮮卑乞伏氏時,曾供養玄高、曇弘、玄紹三位高僧為國師。東晉名僧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西行取經時,曾在西秦留住三個多月講經說法。不過,在西秦佛教文化中,最引我特別關注的是,那個位置正好在西秦三都苑川、金城、枹罕之間的著名的炳靈寺石窟群。它的開鑿時間比雲岡石窟還早80年。炳靈寺石窟的雕造有兩個高潮期:一個是在北魏,現存造像風格,與龍門同,多為「瘦骨清像」。再一個是在唐代,因武則天崇佛,並且自比未來佛祖。於是炳靈寺在更大規模的開鑿中,形成了一個宏大的彌勒佛崇拜道場。






炳靈寺石窟造像


正是這個道場,成就了這座石窟一個響亮的名字:"炳靈"。


"炳靈"在藏語中是"十萬彌勒佛洲"的意思。這名是元代巴思八薩伽派藏傳佛教進入西秦後才漸成口語的,此前,民間直呼為:萬佛洞。而這三個字正是我苦苦尋找的。


在密教中,彌勒崇拜和觀音崇拜都是非常盛行的。如藏密格魯派黃教的兩大轉世靈童傳法系統,一個是達賴系觀音傳法系統,另一個是班禪系彌勒傳法系統。唐密的情況也是如此。


這種現象的出現,和中國佛教密宗形成前以及形成初期,武則天的個人意志有很直接的關係。武則天極其崇尚密教,而且既是女皇又自比彌勒。這兩種崇拜在當時的熱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同時也可以想見,那時炳靈寺的密宗也會非常興旺發達。由於地處僻遠,即使是到了晚唐,當廣大漢地的密宗之火被唐武宗撲滅之時,這裡可能依然在燃燒。


也大約是這個原因,使炳靈寺最早和藏傳密宗的薩伽派發生對接。到宋代這裡成為"荒涼角落"時,藏密便輕易深入其中了。



炳靈寺密宗觀音造像


這就是說,在這個時期,炳靈寺雕造像觀音堂這樣的石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而且恰恰只能是這個時期成就大同這份密宗緣。早於中唐,這裡還沒有密宗,不可能有這樣的造像;晚於北宋,這裡已經是藏密的世界,也不會有這樣的造像;同時,若躲不過武宗滅佛,也就沒了這份因緣。


丁明夷先生在另作中,談及中國佛教密宗時說:「中國密宗自唐代『開元三大士』傳入中國後,到晚唐形成獨具傳承的『唐密』系統。迨五代,兩宋,又有四川『川密』崛現。元代以後藏傳佛教的『藏密』盛傳南北。宋元之際,遂有『遼密"的文獻和實物以填補空白」。這段話可以和我上述的分析及結論互證。


我比對了法門寺地宮八大明王、雲南劍川石窟八大明王、以及大同觀音堂八大明王,除劍川明王中有一尊"六足明王"不同(可能和白密的特殊供奉有關)外,其餘都可按《大妙金剛大甘露軍拏利焰鬘熾盛佛頂經》讀出名字:


金剛手菩薩現作降三世金剛明王


妙吉祥菩薩現作大威德金剛明王


虛空藏菩薩現作大笑金剛明王


慈氏菩薩現作大輪金剛明王


觀自在菩薩現作馬頭金剛明王


地藏菩薩現作無能勝金剛明王


除蓋障菩薩現作不動尊金剛明王


普賢菩薩現作步擲金剛明王


西秦萬佛洞找到了,石像也早在五代以前雕刻好了。剩下的問題比較簡單了。無論是遼之重熙,還是金之大定(南宋淳熙)都應算當朝的盛世或中興之世,而無論遼興宗耶律真宗,還是金世宗完顏雍,又都是崇佛之主。他們以國家之力趁著西秦正處在誰也無法有效控制的"荒涼角落"之際,把炳靈寺的密宗石像移至西京大同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炳靈寺就在黃河渡口近旁,通過水路順流而下,進入山西,並非難事(北宋及遼金當時於隴右採伐大木都走黃河水運)。


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我贊同丁明夷先生的時間判斷。尤其令我頗感快慰的是,觀音堂石雕的材質是一種略呈暗紅色的沙質岩,而炳靈寺位於黃河北岸劉家峽水庫上游的一片丹霞山中。窟龕鑿在南北長2公里的陡峭峻險的紅砂岩懸崖上。我想這絕非巧合!





飛來」的大同觀音堂石窟造像


價值判斷


綜合以上的分析和推理我認為:


大同觀音堂石雕,


是一組非常完整十分罕見的漢傳密宗組合群像。


它是現在存世的最早的


聖觀音加八大明王大型組合石雕。


而且是唯一的站姿明王組合和僅見的非石窟類佛寺中的石雕群。


初步認定這組石雕,


刻成於唐武宗滅佛後的


公元9世紀後半葉到10世紀初,


屬於唐代密宗作品。


這組雕像,


於金大定時(1180年)移至西京大同,


同時建觀音堂供奉。


石雕技法成熟健勁,


意蘊豐厚飽滿,體量高大莊嚴,


是極為珍貴的藝術作品。






圖:方天戟 網路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看 世 界


博物之美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山西 的精彩文章:

山西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第一案丨16宗罪!黑社會團伙盜出「臭鼎」,千年雞湯眨眼被毀

TAG:文博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