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2016—2017年度考古彙報會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2016—2017年度考古彙報會

2018年1月31日至2月1日,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2016~2017年度考古報告會」在所三樓會議室舉行。圍繞近兩年田野考古發掘、文物保護修復、外出培訓研修等工作,共進行了6個專題16項彙報。彙報輔以演示文稿、宣傳視頻、三維影像播放,並以提問、討論等環節進行,現場氣氛熱烈,精彩紛呈。

第一專題

舊石器、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

1.水洞溝遺址2016年考古發掘

  彙報人:郭家龍

該遺址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發掘。彙報人首先介紹了遺址的地理位置、時代屬性、發掘歷史;接著就2016年遺址第2地點發掘情況作了詳細報告。在T3發掘區,共布1×1探方154個,發掘面積約100平米,發掘深度約10米,揭露了8個文化層。出土了大量的測年樣品和鴕鳥蛋皮、串珠裝飾品,對於建立第2地點年代序列和探討該地區不同時代古人類藝術、認知行為提供了重要資料。通過報告,大家一致認為該遺址發掘過程中遺物分類收集、全站儀三維坐標測量、土樣浮選和水洗方法和搭建臨時性保護棚等措施科學合理。

2.鴿子山遺址2016~2017年考古發掘

  彙報人:郭家龍

鴿子山遺址位於寧夏青銅峽以西20公里,賀蘭山南麓,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海拔約1200米。在15平方公里範圍內已發現15個地點。2016~2017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對遺址第10地點東部核心區域進行發掘。2016年,發掘面積200平方米,共記錄7760件石製品,633件動物化石,總數超過8000件,疑似灰堆、火塘遺迹超過30處,採集浮選土樣超過2000升。2017年,對發現的呈直線分布的炭屑遺迹附近進行發掘。從第一擾亂層到第四文化層都有重要發現,尤以第四層遺迹分布最密集、遺物最豐富,各類炭屑密集區和火塘大量出現,火塘周圍分布大量動物化石和石製品。浮選工作也取得重要收穫,共採集浮選土樣781份,土量7870升。鴿子山遺址揭露了約1.3~1.2萬年,8.3~4.8千年兩個時段的人類活動期,與水洞溝遺址一起構築了我國西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約4萬~1萬年的文化演化框架。發現磨盤、磨棒上千件,為農業起源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出土較多鴕鳥蛋皮裝飾品和3件石環殘段,反映了萬年前古人類的審美和精巧的工藝技術。揭露的火塘遺迹和柱洞建築類遺迹,對於研究舊石器時代末期人類的居址形態和生存模式極其重要。該遺址入選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 隆德沙塘北塬遺址龍山時期文化遺存分析

  彙報人:楊劍

沙塘北塬遺址位於寧夏隆德縣沙塘鎮街道村北側塬地上。北靠山丘,南鄰渝河河川,坐落於渝河北側二級台地。2013、2015、2016年進行過三次發掘。2016年發掘面積800餘平米,清理房址5座,灰坑101個,房址10座,墓葬11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小件400餘件。彙報人通過對房址、灰坑、墓葬類型分類和出土遺物分析,認為該遺址文化內涵單一、地域特徵突出,屬於龍山時期文化遺存。彙報結束後,大家對發掘工作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進行了點評。

4.隆德神林周家嘴頭遺址2017年考古發掘

  彙報人:王曉陽

周家嘴頭遺址位於隆德縣神林鄉雙村村西的河嘴塬地上,朱家河和渝河分別從遺址南北兩側流經。為了了解遺址文化內涵屬性、聚落分布狀況、確定遺址邊界, 2017年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937.5平方米,清理灰坑57個,房址12座,窯址9座,墓葬2座,灰溝1條。出土有尖底瓶、陶缽、陶罐、陶盆等器物。遺址內主要有劉家、齊家、仰韶晚期三種文化遺存。

第二專題

紅河流域考古調查與姚河塬商周遺址考古發掘

  5. 2017年紅河流域考古調查李兒河段工作彙報

  彙報人:侯富任

圍繞「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大課題項目,2017年4月,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陝西考古研究院等8家單位,開展了彭陽紅河流域考古調查。彙報人重點就李兒河段發現的姚河塬商周遺址、下塬遺址、黃家堡子、張化堡子、潘家灣、下蔡陰山、楊思明等遺址進行了報告,介紹了調查成果、資料整理及未來計劃。

6.2017年姚河塬商周遺址考古發掘

  彙報人:馬強

姚河塬遺址是2017年彭陽紅河流域考古調查中最重要的發現。位於彭陽縣新集鄉,地處寧南山區、六盤山東麓。報告伊始,項目領隊馬強播放了遺址宣傳視頻。接著從遺址的地理位置、發現經過、工作理念、專家指導、學術研討、勘探發掘成果、遺址分期、學術價值等方面進行了報告。該遺址面積約62萬餘平方米,經考古鑽探發現有墓葬、馬坑、車馬坑、祭祀遺坑、鑄銅作坊、制陶作坊、池渠系統、路網、壕溝等遺迹。其中已探明墓葬50餘座,發掘清理13座:甲字形大墓2座、豎穴土坑中型墓6座、小型墓5座、馬坑5座、車馬坑1座、祭祀坑1座,灰坑8座。出土青銅車器軛、衡末飾、軸、軎、轂、伏兔、泡飾等,另有鼎、觶、泡等青銅器,出土玉璧、骨梳、骨簪、骨梳、骨珠,另有蚌器、柄形器、魚、蟬、螳螂等玉器及費昂斯珠、綠松石、瑪瑙珠等,在M13墓道填土中出土刻字甲骨。從出土遺物分析,有仰韶晚期、常山下層、商代晚期、劉家、先周、西周、戰國、秦漢等不同時期文化。姚河塬是寧夏南部及涇水上游地區首次發現的一處大型西周遺址,功能結構複雜的聚落形態、帶墓道的高等級墓葬、高技能工藝的鑄銅作坊,出土的青銅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貴文物,及甲骨文為代表的特殊文化產品,都顯示其絕非普通居址,很可能是一處不見於史籍記載的西周大臣的采邑或封國。這對了解西周國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與西北邊陲地區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遺址發掘中的課題意識、科學規劃、多省區聯動、多學科合作模式受到大家好評。

7.2017年彭陽馬鞍橋樑秦墓考古發掘

  彙報人:馬天行

馬鞍橋墓地是彭陽紅河流域考古調查中發現的一處遺址,位於彭陽縣新集鄉東北5.6公里。經調查勘探發現墓葬89座。彙報者重點對搶救性發掘的M1~M7作了報告,介紹了形制大小、墓道、封門、壁龕、葬式、隨葬品等。7座墓共出銅、鐵、玉石、玻璃、陶器類遺物16件,其中以繭形壺、釜、罐為主。之後,大家圍繞墓道夯打填土、殉牲、墓主人族屬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第三專題

固原西郊墓地和開城安西王府遺址考古發掘

 8. 2016年固原西郊墓地考古發掘

  彙報人:王洋洋

2016年6月,固原博物館周邊區域舊城改造工程項目實施中發現古墓葬。經勘探發現漢代至明清時期古墓葬155座。2016年8月至12月,搶救性發掘近90座,其中漢墓47座,北朝墓1座,宋墓19座,其它為明清、近代墓葬。出土有陶器、銅器、鐵器、骨器、漆器、玉石器、銘文磚、錢幣等1100餘件。這批墓葬不僅為研究確定漢代建置的高平城舊址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也對漢、宋時期固原區內的社會生活、埋葬習俗和制度提供了可資研討的寶貴信息。漢墓中發現大量的殉牲現象尤為突出,可能與長城沿線半月形地帶的青銅文化有關。

9. 2016年開城安西王府遺址考古發掘

  彙報人:王仁芳

開城安西王府遺址是元世祖忽必烈三子忙哥剌在六盤山的避暑府邸遺址。為了搞清建築基址的形制、結構,城址的功能、地位與性質等問題,2015年組織開展了考古勘探、發掘工作。重點對長蟲梁城址1號基址進行發掘,在東側夯土邊緣清理出包磚基槽以及登台踏步、台基東南角折拐結構、大面積的地面踩踏面等重要遺迹,出土了精美的台沿螭首、門枕石、方磚、琉璃滴水及瓦當等遺物。通過發掘,基本掌握了發掘區遺迹埋藏、地層堆積及遺址保存情況;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為該遺址的斷代和定性提供了可靠依據。另外還組織了公眾考古教育和學術交流活動。

第四專題

文物保護修復

10.同心倒墩子西漢匈奴墓地及彭陽王大戶春秋戰國墓地出土金屬文物保護項目

  彙報人:劉美娟

該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陝西考古研究院合作開展,共保護修復同心倒墩子匈奴墓出土透雕銅牌飾、泡飾、扣飾等青銅器26件,彭陽王大戶春秋戰國墓地出土青銅器、銅柄鐵劍和青銅皮帶保護修復137件。彙報人介紹了科學檢測與工藝分析方法,如金相分析、掃描電鏡能譜分析、X射線熒光能譜分析等。介紹了銅器、鐵器的修複流程,包括病害調查、表面清理、矯形、粘接、補缺、塑形、作色、封護等。並以一件銅飾皮帶和銅柄鐵劍的修復為例,詳盡展示了修復保護的方法和達到的效果。

11.固原南塬M1401墓出土壁畫保護修復項目

  彙報人:劉美娟

2014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固原南塬M1401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道和墓室均繪有彩繪壁畫。壁畫揭取後遷移至實驗室。2016~2017年,與陝西考古研究院合作開展了壁畫保護修復項目,共修復完成壁畫16幅。彙報人從病害調查、病害原因分析、壁畫製作材料及工藝研究、修複流程及修復的材料選擇等方面進行了報告。

第五專題

培訓學習彙報

12.日本的公眾考古

  彙報人:馬強

彙報人介紹了在日本奈良橿原考古研究所研修期間所見的公眾考古工作。強調公眾考古要重點做好前期準備、輿論宣傳工作。前期準備要細緻、周全,包括展板、橫幅、海報製作,參觀線路設計、引導標識,路面鋪設,安全因素等都要考慮;活動開展時要做好資料發放、內容講解、秩序維護等服務工作;輿論宣傳對於普及公眾歷史文化知識、提高文物保護意識至為重要。

13.奈良縣立橿原考古學研究所研修彙報

  彙報人:馬曉玲

彙報人介紹了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在日本奈良橿原考古研究所研修期間的學習收穫。重點就日本田野考古工作方法,大遺址保護理念,博物館文物資料存放管理模式,圖書管理制度及參加的學術交流活動進行了彙報,介紹了相關經驗做法。

14. 2017年石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培訓班彙報

  彙報人:劉美娟

「2017年度石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培訓班」由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舉辦。彙報人結合千佛崖726窟保護工程,介紹了岩石保護加固修複試驗的內容、原則及技術路線。重點介紹了室內試驗進行的表面析鹽檢測、修補材料篩選、岩石滲透加固材料篩選、加固試驗小結,以及室外實驗的病害調查、表面清洗、脫鹽處理、風化區域加固、表面修補、空鼓區域灌漿方法及評估等。

15. 技術·學術——我在周原的收穫與思考

  彙報人:柴平平

彙報人介紹了2017年在周原參加國家文物局舉辦的田野考古實踐訓練班的收穫。首先介紹了考古發掘時隔梁多樣化設置、無人機航拍、考古地理系統與Photoscan三維建模等技術手段,接著重點彙報了考古工地發掘夯土、散水、車馬坑、馬坑、墓葬、瓮棺葬、道路、水渠等情況。認為考古工作要把握好技術和學術兩個維度,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通過實踐培訓,加深了對田野考古的認知,掌握了多種發掘方法與技術,對遺存信息提取、報告編寫、工地整體把控能力得以提高。

第六專題

長城紀錄片與攝影培訓

16.《寧夏長城》紀錄片拍攝

  彙報人:王仁芳

為了補充《寧夏長城資源調查報告》的影像資料,進一步展示我區長城文物遺迹,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寧夏電視電視台合作進行了《寧夏長城》紀錄片拍攝。彙報人王仁芳作為長城研究專家承擔本次拍攝的嚮導,講述了一行人拍攝途中的苦樂、感悟與收穫。

17.田野考古攝影基礎

  主講:陳星

考古攝影是田野考古中的一項基本工作,針對遇到的實際問題,彙報會特別邀請到了攝影專家北方民族大學陳星老師,為考古一線人員進行了田野考古攝影基礎的培訓。圍繞田野攝影內容和基本要求,從對焦、景深控制、測光、曝光、用光、構圖的技巧,相機、鏡頭、其它附件選擇等方面進行講授。

本次彙報會為期兩天,全面總結了兩年來的各項考古工作,達到了交流經驗、分享成果、相互學習、總結提高的目的。

(王琨/文 邊東冬/圖 馬曉玲/審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西夏印刷業初探

TAG: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