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球經濟增長關鍵看中國等新興經濟體

全球經濟增長關鍵看中國等新興經濟體

怎樣看待過去七年中國經濟的整體態勢?一個基本的分析是,中國經濟正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平台,逐步轉向未來的中速增長平台。發生這樣一個轉變,其實沒有很好的經濟學理論可以解釋。但從國際經驗可以看到,日本、韓國、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都曾經歷過類似的增長平台轉換。

上述轉換主要來自三個因素。第一是一些重要需求,比如房地產和煤炭、鋼鐵等一些重要的工業產品,已經達到了所謂的歷史需求峰值。在整個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需求量最大,或者增長速度最高的點,這個峰值就已經出現。

第二,人口的總量結構發生了變化。

第三,資源環境已經觸到底線,最明顯的是霧霾的出現。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這個過程是非常自然且符合規律的。任何一種經濟學上現有的周期理論都沒有辦法解釋上述轉變,這是東亞追趕型經濟體特有的一種現象。

對中速增長平台而言,2017年是其形成的驗證期。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已經觸底,已進入中速增長平台。這一判斷已經得到實踐驗證,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從需求側來講,過去支撐中國經濟高增長的三大需求,主要是出口、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已基本上觸底。其次,從供給側來講,最近兩三年的去產能改革還是取得了很大進展。在經歷了一年多時間後,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工業企業利潤在PPI連續54個月負增長以後均恢復了正增長。從2017年開始,以上兩項指標的漲幅都是比較大的。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沖頂以後有些人又變得比較樂觀,比如從2016年上半年以後有些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又上7%了,或者說7%的速度還要持續很長時間,樂觀的判斷就出來了。但是我們的觀點很明確,基本上不會出現。如果有某種政策刺激讓經濟增長達到了7%,最多能夠堅持一兩個季度,一年肯定支撐不下來的。

在目前這個階段,我認為中國經濟需要做實。

第一是做實做優中國經濟,而不是人為地再次推高中國經濟。目前要降風險,特別是地方債務的風險,包括現有大宗商品價格泡沫中的風險。

第二就是擠泡沫,房地產的泡沫和其他方面的泡沫。

第三是穩定利潤。前一段時間企業的利潤上升,但主要集中在上遊行業。接下來上遊行業的利潤增速會逐步下降,而利潤理應在各行業長時間均衡分布,各個行業都能掙到它應該掙的錢,這樣對防風險特別是降槓桿有利。

在上述格局下,中國經濟今後三年的增長速度可以適當有所降低,總體而言是穩中有降。今後三年的GDP增速達到6.3%就可以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2020年以後,中速增長平台的增長速度也就是在5%-6%之間,也可能是5%左右。在這種增速下,中國如果進入中速增長期,它的潛在增長率其實也就5%左右,也可能在4.5%-5%之間。因此,對這個階段來講,5%-6%也屬於高增長。在歷史上,日本到了中速增長期以後,從70年代、80年代開始經濟增長速度就在4%左右。因此,我們有5%-6%的增長率就屬於高增長。

總體而言,中國經濟進行這樣的調整,也是一個適當收縮風險的過程。經濟增長的質量會隨之提高,就像十九大提出的會進入一個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從長期來講,我們有時候速度稍微低了一點,但是風險是有所收縮的,整個增長的質量是有所提升的,國際市場是會給出一個評價的,這就是匯率,它可能就會讓人民幣升值。升值以後即使國內的增長速度不一定很高,但是匯率變了,最後按照現價美元計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可以較快的速度實現增長。所以,我就想提一個觀點,我覺得匯率很可能是評估我們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指標。即使我們考慮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長,也不能光看國內的增長速度,要看國際評價,實際上就是要看匯率的變化。

下一步全球經濟的增長,發達國家的預期主要是保持穩定,因為它的增長潛力已經差不多了。增長的關鍵是看新興經濟體,而新興經濟體里中國高速增長期基本過去了,逐步進入中速增長期。現在已經有一些經濟體具備了進入高速增長階段的條件,比如印度。印度能不能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需要解決的問題比較多,例如統一的國內市場,包括商品市場、特別要素市場、政府能力的提升,特別是鼓勵企業家精神,宏觀經濟的穩定,等等因素。上述因素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發達經濟體這段時間主要是恢復,恢復以後能不能保持比較好的增長節奏,這與全球科技進步帶來的生產空間密切相關。比如我們最近講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新一代的技術革命,有很多新消息,也很多新進展,比如無人駕駛,主要的技術問題都已經解決了,現在就是一個社會適應性的問題。但是這些技術進步到底對經濟增長帶來怎樣的影響,還有待評估。

90年代美國的IC產業進展很快,但是對美國經濟到底有什麼拉動作用,經濟學界感覺這是一個謎,實際上它的拉動作用並不是很大。但是我們現在需要關注最近的新技術進展,它對未來,特別是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潛力是不是一個提升的因素?中國現在這方面也有優勢,一是這一輪技術變革的過程中中國差距並不大,二是中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就是國家大,容易推廣一些新的商業模式。一些新的技術可能是發達國家突破的,但是商業化過程是在中國完成的。所以,這個機遇意味著現在發達國家不僅能夠把它轉化為一種潛在的增長率,中國在這個方面也會有一些新的機遇。當然,這依賴於全球化下一步必須往前走,而不是往後退,這涉及到全球化下一步如何推動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網遊 自證清白與互相指責都不是辦法
「紫陽書院」、「紫陽琴院」在婺源縣揭牌成立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