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展望2018世界經濟形勢:向好勢頭下有暗流涌動

展望2018世界經濟形勢:向好勢頭下有暗流涌動

編者按:最近兩周,因為美國股市的波動,人們對世界經濟復甦態勢的預期出現了微妙變化,人們擔心,由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時隔10年之後,世界經濟再次出現問題了嗎?世界經濟未來走勢如何?又存在哪些風險點?如果區分這些風險點並積極防控?中國經濟在全球背景下能否保持自己的良好勢頭?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新華網思客聚焦由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與世界銀行發展預測局共同舉辦的「全球經濟展望與經濟風險形勢分析」研討會,梳理相關專家的觀點和解讀。本文內容由財政部國際財經中心主任周強武解答全球經濟風險問題。

周強武認為,當下全球宏觀經濟呈現出顯著復甦跡象,但向好勢頭下有暗流涌動,全球經濟的風險點依然很多,如全球的宏觀經濟政策選擇問題,結構性改革和逆全球化的問題仍需密切關注。

近年來,全球宏觀經濟呈現出顯著復甦跡象。世界銀行報告展現的2017年全球經濟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都表現得很不錯。其中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洲、日本都呈現出良好勢頭。好的形勢是一方面,另外風險也客觀存在。當下全球經濟的風險點很多,我側重全球的宏觀經濟政策選擇和結構性改革的問題,還有逆全球化的問題,與大家分享幾點看法。


第一個風險是全球主要宏觀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選擇和平衡的問題。在財政政策方面,2017年全球的主要經濟體都偏積極的或者偏擴張的。中國當然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美國批准並通過了減稅的方案,英國也宣布要逐步退出減稅的政策,日本也表示要進一步擴大減稅的力度。

這主要有三大問題:一是財政可持續的問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相關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經濟的赤字率大概是3.39%左右,應該說主要國家的財政空間還是有所改善,但實際上大家在充分利用這個空間上可能並不會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那樣樂觀。比如特朗普的減稅方案,即便是將經濟增長帶來的稅收收入增加考慮在內,未來徵稅所帶來的財政負擔也必須要加以觀察思客,這是否會帶來一些後續的風險?

第二,財政政策的刺激會不會帶來經濟過熱?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是否有可能轉向過熱?可能大家的意見並不一致。前兩天,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就已做了公開預警,說美國稅改以及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可能給世界經濟帶來過熱風險,甚至增加美國經濟硬著陸風險。

第三,在財政政策方面,特別是減稅方面,全球層面會不會出現競爭性減稅?競爭性減稅如果發生會導致什麼後果?這些我們還需要持續觀察。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經濟體先後都開啟了正常化進程。美國進一步收緊其貨幣政策,2017年總共加息三次,並且已經開始縮表,歐洲也公開表示縮減購債規模,英國的央行也採取加息,這是否會帶來潛在風險?風險之一就是貨幣政策分化帶來的影響,全球的流動性偏寬鬆,直接的感受是目前金融風險的偏多,全球層面的風險顯然是存在的。風險之二,全球的流動性拐點何時能出現?長期的QE或者超QE,以及低利率政策給市場注入了如此多的流動性,特別是這個流動性推高了全球的資產價格,如此後續影響又是怎樣?是否會帶來資產泡沫,進而打擊消費投資的信心,拖累全球經濟的增長?

另外,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收緊將增強避險的需求,引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資本外流。在過去的2016年、2015年,我們存在這種擔憂,2017年有所好轉。風險可能會導致新興經濟體本幣匯率震蕩,對高槓桿和資產負債表錯配的經濟體可能產生衝擊。


除了全球主要宏觀經濟體的經濟政策,還有全球結構性改革的問題。個人認為,全球結構性改革過於緩慢。從中長期看,全球經濟面臨的潛在風險之一是勞動生產率和潛在產出的問題。儘管目前全球經濟形勢向好,但我們必須要高度關注處於低位的全球勞動生產率增速和潛在的產出水平。

目前,發達經濟體的實際產出已接近潛在水平,美聯儲預測美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僅為1.8%左右,美國的實際增速顯然是高於潛在增速。國際貨幣基金和世行等預計新興經濟體在2015年到2020年潛在增長率將從2008年到2014年的6.5%進一步下滑到5.2%左右,這比危機前下降兩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要推動全球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結構性改革是無法繞過的,而當前全球結構性改革緩慢的問題應該再次引起大家關注。至於怎麼改和改什麼?可依據中國作為2016年G20主席國在國際社會的協同努力下形成的關於全球結構性改革的一攬子政策,其中包括九大優先領域和48項指導原則。在我看來,當前依然是全球進行結構改革的窗口期。就如拉加德最近在達沃斯論壇所說「太陽出來了,是時候修房頂了」。

另一方面,危機後各國推出了數額巨大的財政刺激政策和不同形式的量化寬鬆政策,目前財政和貨幣政策空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結構性改革的需求,特別是它的動議和效率,以及能釋放的潛力都應該逐一加以觀察。


另外,還有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的問題。關於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我們可以關注三大方面。

其一,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採取了包括提高關稅、數量限制、增加清關手續等不同形式的貿易限制措施。自2008年以來,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先後出台貿易限制措施,到2016年10月中旬,一共實行了2978項貿易限制措施,並且貿易限制措施的取消過於緩慢,到目前為止只有740項被取消,仍有2238項貿易限制措施存在。近兩年儘管貿易限制措施數量有所下降,但是貿易限制措施的存量值得關注。

其二,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經濟體對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立場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美國優先實際上是種縱橫主義和逆全球化的態度。在國際治理方面,特別是美國對多邊機制和多邊機構的支持力度顯然下降,相繼退出了多項國際公約,同時削減對一些國際機構,特別對聯合國的財政支持力度。

其三,民粹主義抬頭,英國「脫歐」大家都認為是「灰犀牛」事件,另一個層面來說也是民粹主義的一次集體爆發,緊接著歐洲其他的經濟體相繼出現新的不同形式的民粹主義勢力,這種民粹主義的勢力在加強,給世界經濟都增加了不確定性。

面對這些問題,個人覺得還是要從發展的角度看問題,這意味著發展的蛋糕沒有做得足夠大。因此,如果大家都從分蛋糕的角度著手,這樣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最後一點,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對中美貿易摩擦保持高度警惕。中美關係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兩國合作得好、發展得好,全球經濟都會從中受益;兩國出現摩擦,包括貿易摩擦,不僅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全球經濟也會受到影響。

總體上看,中美兩國關係保持了比較穩定的態勢。中美經濟關係是一項混合著競爭與合作,對立與共贏的複雜工程,涉及面廣,干擾項目多。在特朗普政府內部主張對華施壓的聲音依然存在,這也是導致最近一年來中美經濟關係時而出現波動和反覆的主要原因。從我們的角度看,基於兩國經濟的高度依賴和互補,我們認為依然是可以通過加強交流來促進中美關係,特別是使中美經濟關係和中美貿易關係持續改善。總而言之,我們在觀察和思考未來全球經濟時,中美關係、中美經貿關係等因素都必須重點考慮。

· END ·

來源:新華網思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金融視點 的精彩文章:

TAG:新金融視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