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毅夫:2010年後經濟增長趨緩主要源於外部性和周期性因素

林毅夫:2010年後經濟增長趨緩主要源於外部性和周期性因素

題記

2017年12月19日下午,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冬令營研討會舉辦《中國經濟增長增速成因與對策》圓桌討論會。本次活動同時也是第102次朗潤·格政討論。本次會議邀請到林毅夫教授、田國強教授等十餘名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就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成因、國內改革方向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本文為經過整理的林毅夫老師的發言。

分析中國經濟,不能只看中國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漸進雙軌式轉型國家,拿標準的經濟理論模型來看,必然有很多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的扭曲。這些扭曲是長期存在的,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體制機制性的扭曲來比,是越來越少的,而不是越來越多的。

中國的經濟現在不能只看中國,因為中國現在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並且是全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的經濟表現會影響世界。同樣,世界的經濟表現也會影響中國。

以全球的眼光來看,從2010年以後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更多的是外部性、周期性的。

其他金磚國家和高收入高表現經濟體都面臨同樣的增長減速

俄羅斯、巴西、印度和土耳其這些中等發達國家沒有大家認為的造成我國經濟下滑的體制機制問題,但數據顯示,在同一個時間裡其經濟表現跟我國完全一樣,而且下滑的幅度比我國還大。

在東亞的高收入、高表現經濟體中,造成我國經濟增長持續下滑的體制機制問題應該不存在,或者非常少。但是,這些經濟體同樣在2010年以後,經濟增長速度急劇下滑,而且下滑幅度比我國還大。

我國有的體制機制問題這群經濟體沒有,但是它們有跟我國共同的表現,那麼造成這種共同表現的一定是共同的外部性,或者是共同的周期性因素。

導致經濟減速的共同周期性因素是發達經濟體未復甦

共同的外部性、周期性因素最主要是2008年以後,佔世界經濟規模50%的發達經濟體美國、歐洲、日本,還沒有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當中完全復甦,他們的進口需求因為國內還沒有完全復甦、收入增長慢、失業率高而減少外需不足會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外部需求不足也會造成我國國內的產能過剩。同時,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後,每個國家在2009、2010年都採取了積極財政政策。那些積極財政政策的項目經過幾年,基本上都建成了。但外部環境還沒有改善,還是疲軟,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不高,整個投資增長下滑。這在我國也非常明顯

這不是中國的問題,這是所有的經濟體共同面臨的問題,才會導致所有的經濟體共同的經濟表現,而且應該承認我國相對表現還是比較好的。

中國還有10年每年8%的經濟增長潛力

從供給面來講,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還有多高。經濟增長是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結果,要靠技術不斷的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勞動生產力水平和經濟才能夠維持長期的可持續增長。

發展中國家同樣需要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以維持經濟增長,但發展中國家跟發達國家比較起來有一點不同,就是有後來者優勢。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有很多可以引進、消化、吸收、學習的機會,如果懂得利用那個優勢,經濟增長速度可以比發達國家快。

衡量後來者優勢最主要的就是衡量跟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差距還有多大。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08年時我國的人均GDP是美國的21%,相當於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5年,我國台灣1975年,韓國1977年的差距水平。這些東亞經濟體就是二戰以後13個懂得利用後來者優勢而獲得快速增產的經濟體中的幾個,他們利用了跟美國的差距,在同樣的基礎上維持了20年8%到9%的增長。如果他們能實現,我們的發展方式跟他們一樣,就代表我國有這個潛力。所以我認為從2008年以後,我國還有20年每年8%增長的潛力。

我們現在的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跟美國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就代表可以有後來者優勢。從下面這張表中可以看出,我國在許多產業和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差距甚大。

另外,城市化跟經濟增長潛力相關。東亞經濟體,日本、韓國的經濟增長率通常是在城市化率達到70%才開始下滑的,它們城市化達到70%的時候也是我前面講的利用後來者優勢20年以後。我國現在城鎮化率只有57%,也就是說向70%靠近還有十多年的時間,也再次印證了我認為的從2008年開始有20年,從現在到2028年還有10多年8%增長潛力的觀點。

應對:外部需求不容樂觀 必須深化改革

首先,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仍將受外部因素影響。發達國家很難推動必要的結構性改革,很可能像日本一樣,陷入長達十幾、二十年,或更長的經濟增長的疲軟。因此中國的外部性需求不容樂觀,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內部的需求。

同時,我國是一個轉型中國家,需要繼續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時,維持一個中高速的增長是有利於給深化改革創造空間的。所以,我國未來的政策,首先要利用我國現在還有的後來者優勢,以及比較好的財政條件,採取必要措施支持投資,支持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維持一個中高速增長,為深化改革創造條件。

如何深化改革?首先要去產能第二,要對金融進行結構性改革,讓金融能夠真正為農戶和微型、小型、中型企業服務;第三,國企改革,對在違反比較優勢、資本高度密集的國防安全或戰略性產業和自然壟斷部門的國有企業,要加強監管;對競爭性行業的國有企業要進行改革,一種方式是允許民營企業進入,以增加競爭;一種是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同時,要繼續推動城鎮化、提高教育,提高勞動者的質量,針對不同產業採取不同的產業政策,因勢利導。(張彤 整理)

? 北大國發院

? 北大國發院智庫

?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

? 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

? 中國企業創新創業調查

? 未名湖數字金融研究

? 北大國發院MBA

? 北大國發院EMBA

?北大國發院DPS金融管理博士

? 北京大學國發院經濟雙學位

? 體育商學

? 北大國發院校友

? 馬浩教授on戰略管理

? 京晶課堂

? 春暖花開

? 楊壯談領導力

?余淼傑談經貿

?北大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大國發院 的精彩文章:

手法活,對短期長期利益來者不拒

TAG:北大國發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