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篇:周克庸漢字雜談三,說「冰」
如果我問你會寫「冰」嗎?你一定不屑置答(心裡話啦:切!當我是文盲呢?!)。好吧,我換個題:那你認識這個字——「仌」嗎?
甭亂猜了,這個形體,其實啊,它才是「bing」字的本字呢!
「不對呀,」您說啦:「bing字不是兩滴水加個水的『冰』字嗎?!」
對。不過最初,冰雪的冰的確以仌為正字,這是個象冰上紋理的象形字。在傳統「小學」(即國學講的訓話學亦即文字學)中,漢字分為文和字兩大類。「仌」就屬於用為構字部件的「文」(即漢字中形、聲、義統一的最小單位,再往下分析就是筆划了);而「冰」則是由兩個文(冫、水)構成的「字」(即由「文」拼寫而成的形聲義統一體)——它從仌、從水,字義為動詞:上凍,讀作ning。
因為一個字的動詞義和名詞義本來就關聯著,所以後來人們就用「冰」字替代了「仌」字,再後來「冰」的字音也改作bing了。而「冰」字原有的字義則由另一個新造字——「凝」取代了。
冰字既立,仌字就不再作為字使用,而僅僅被作為造字構件了。如冷(形聲,從仌令聲。這兒要說明一下,冫乃是仌的變體)、凍、涼、凜、冽、凌(本義冰,河北山東交界處至今管冰還叫「凌」)、寒(會意,從宀,表示房間;中間三橫兩豎一撇一撇在隸變前的古字體中原作一個人側卧於乾草堆中;從仌——變體為兩點。瞧,一個人踡縮在乾草中,腳下有冰,不是寒冷又是啥?豈不聞常言道:寒由腳下生嘛)……
有人問了:馮字為什麼也有兩點水,難道也跟冰占邊?沒錯,你答對了。不過,在馮字里作為構件的冫,是標註字音的聲符而不是揭示字義的義符。上古漢字無輕唇音,現代漢語聲母發f-的字,上古時聲母統統發音作b-或p-。馮,古讀bing或ping,故以仌為聲符。
又有人問啦:那「次」字裡頭為啥也有個仌字呢?——這我得說說了:您這次說錯了。次字不從冫,而是從二,表示不是上等貨,而是二等貨。在漢字發展中,有時一個構件會分化成好幾種樣式(如心=忄、?、心),這叫同構趨異。有時幾個構件卻變成了同一種樣式(如今天漢字中出現的「月」形就來自於月、舟、肉、井、凡等等),這叫異構趨同。
最後老周想說,其實呀,漢字很有趣也很易學。幾萬個漢字全是由一百五十來個「文」拼寫而來。由「文」入手學漢字,實在是以簡馭繁的好方法!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