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提高認知能力 認識更深刻的真理

提高認知能力 認識更深刻的真理

我們為佛弟子應該要過好的生活,不要過那種不值得過的生活。好的生活是什麼呀?就是在菩提心的激勵下,受智慧引導的生活;不值得過的生活是什麼?就是在情緒宣洩中迷路的生活。

摘自大願法師《唯識佛法對人類身心世界的解讀》

第二集

彌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裡面講的一個例子就更明了,寂天菩薩說,惡業眾生之所以墮到地獄裡面去,是因為什麼?是因為他往昔造惡業,臨命終時的惡業習氣被喚醒了,因此他感受到了強烈的痛苦,這就是地獄。地獄何人造呢?沒有人造。但是他為什麼感受到地獄的痛苦呢?因為他的惡業習氣被喚醒了,所以就感受到了強烈的痛苦。

《大乘百法明門論》看起來很淺,好多法師們在佛學院入學就學過了。我們也有一些法師說:「哎呀!我早就看過新加坡某某法師的《百法明門論》了,我早就看懂了,這個沒什麼嘛。」是啊,你好像懂了,但是你做得到嗎?你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到才是真的。你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夠起善心所,26種煩惱、隨煩惱心所一起你就能覺,就能轉,這個才是真功夫啊。

《百法明門論》就是教我們正確地來穿透業力習氣的迷霧,正確地認識人類的身心和世界,所以我們這個題目是「唯識佛法對人類身心和世界的解讀」,首先對身心和世界要有正確的解讀。

第三個問題,檢驗是否已經醒來的標準是什麼?檢驗是否已經醒來的標準,其實就是《華嚴經·凈行品》上面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的一句話:對於一個生命已經覺醒過來的人,他能夠做到無過失身語意業。

「無過失身語意業」這七個字很簡單,但是你要做到真的不容易,我們哪怕學佛了多少年,也受了大圓滿灌頂,也修大威德,我們也念了多少心咒,也誦了多少《金剛經》,但是怎麼樣?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夠不說人家壞話嗎?能夠不起一個惡念嗎?真的好難哦。

「無過失身語意業」這七個字是檢驗我們生命是否已經覺醒的根本標準,所以我們為佛弟子應該要過好的生活,不要過那種不值得過的生活。好的生活是什麼呀?就是在菩提心的激勵下,受智慧引導的生活;不值得過的生活是什麼?就是在情緒宣洩中迷路的生活。

很多人學佛好久了,但是他照樣會起貪瞋痴;哪怕出家了,對師父也會有情緒,對同修也會有情緒,對同參道友、對常住執事都會有情緒,反正隨便一句話,馬上情緒就冒起來了。你知道你過的是什麼生活嗎?不值得過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在情緒宣洩之中迷路的生活,自己心裏面越來越茫然。所以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無過失身語意業是不容易的,比如說永遠不說別人一句壞話,不動一個惡的念頭,這個真的是不容易。其實說別人壞話,最嚴重的不是會得罪人,而是自己會變得更加愚蠢。你說人家壞話,是你不接受某一種狀態,其實你就是堵住了自己認知世界的一條路。所以在逢緣對境之中,我們26種煩惱和隨煩惱心所能夠念起即覺,轉煩惱心所為11種善心所,就是轉迷成悟,轉染成凈。

法相唯識宗的修行方法,就是通過廣明法相以破我。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要逢緣對境,你認知的主體是什麼,你怎樣開展一個認知的心理活動?51個心所法就是認知的心理活動。你認知的對象是什麼?就是色法11種。你開展認知以後得出什麼結論?就是得出了現象界的哪一些規律——24個心不相應行法,就是現象界的規律,這個24種規律可以歸納為7類。

這樣你對所有的法相都清楚明了,你學佛再也不會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只是拾人牙慧,揀人家的口水話來說一說,說得到就做不到,為什麼?首先,你對法相的真實意思並沒有精準了解,這是我們要下功夫的地方。這樣之後,你真的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之中每一時每一刻激發的是智慧,激發的再也不是業力習氣,所以我執就破掉了,目的就是破我以成佛。

今年四月份的時候,我們在武漢靈泉寺學習了佛教《四部宗義》,主要是講佛法的正見,這本書大家應該也都已經看到了。四法印見——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生命覺醒的根本正見,其中的關鍵就是體證諸法無我的正見。

我們在生活之中之所以有種種的煩惱困惑和痛苦,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局限還沒有突破。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的提升,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步。當你的心很糾結的時候,原因是什麼?原因你的認知維度沒有提高,只要提高你的認知維度了,讓你當時很糾結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提高認知能力是關鍵一步。

認知能力提升到究竟圓滿了,就是佛陀的知見。佛陀是人,不是神,這個我們都知道,他的智慧其實遠遠超過了人類的所有認知。人類的認知是非常有局限的,所以我們說煩惱魔其實就是認知的局限。

佛陀認知世界不是用意識,而是用五智菩提,用一種超級智慧。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識都可以轉換成為這種智慧。我們學習法相唯識宗,學習《大乘百法明門論》,就是要來學習怎樣轉換成為這種智慧,我們稱之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那麼,怎樣提升認知能力呢?世親菩薩造的《大乘百法明門論》就是我們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法寶。

我們學習《百法明門論》要強調一點,不要去死記硬背很多的名相和知識。很多人學唯識很痛苦,因為名相太多了,其實死記硬背這些也沒有什麼用,而是要領悟這些名相背後傳遞的是一種什麼樣的認知智慧。為了傳遞這種認知智慧,才把她轉換成為精準的名相,這樣就能夠提升我們的認知模式,認知模式的升級比學習具體的知識就重要得多了。

從世俗來說,為什麼很多人很勤奮地工作,很努力地拼搏,但是還是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呢?因為他們是思維懶惰、行為勤奮的低品質勤奮者。為什麼很多人修行很用功,每一天修行的相都具足,禮佛多少拜,念佛多少聲,誦經多少部,每天都很精進,但是照樣還是過一種情緒宣洩的迷路生活,這個其實就是低品質的修行者。如果你只顧向外看,那麼你還在夢中;如果你開始向內看,你就會醒來,更加關注內在認知模式、認知方式的提升。

其實包括人類科技的進步,首先也是科學家認知世界能力的巨大提升。比如說今年(2016年)8月16日凌晨,中國成功地發射了全球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是以中國古代科學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命名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有一篇演講,題目就是《量子意識——現代科學與佛學的處》,量子力學的基礎就是從不確定狀態變成確定狀態一定要有意識參與,這是物理學的一個重大的突破和重大的成就。

以前我們說,所謂科學研究是研究客觀世界、客觀萬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實這種說法早已過時了,為什麼呀?因為從不確定狀態變成確定狀態一定要有意識參與,所以這個就與佛法很相近,很相通了。佛法說「心生則種種法生」,一個念頭一下子就使物質世界產生出來了。

量子物理學已經證明,基本粒子在沒有觀測的時候,是沒有確定狀態的。佛學同樣也認為說,意識的本體是一念不生的境界,一念不生全體現,處於這種境界的人,面對所有的事物都是對境無心,一切不執著,這時候意識就處於一個不確定的狀態,這個就是不住相。如來法身不在任何具體的空間,同時又存在於任何地方,不住相,不離相,所以越來越相通。

其實我們修行就是這樣子,心與境是互相影響的。正如辦一個企業,顧客影響企業,企業影響顧客。同樣的,境界與心也是互相塑造,互相影響的。我們在身體上面有障礙的時候,在心上去努力;在心上卡住的時候,在身體上面去凈化她。這樣修行上面,修禪定等等會越來越輕鬆而容易入定。

在量子力學之中,物質是由測量產生的。在精神世界之中其實起心動念也就是一種測量,你一起心動念,人類的心理活動就展開了。《百法》裡面叫什麼?叫遍行心所5種——作意、觸、受、想、思,首先是從作意開始,你一起心動念,你的認知就開始啟動了,所以這個起心動念,本質上也就是一種測量。

所以科學家們就把意識當作量子力學現象來看待,量子意識是現在科學發展的新前沿,已經有很多人在研究。我建議大家可以把朱清時的《量子意識》這篇演講多讀幾遍。

我們回頭來說「墨子號」衛星。「墨子號」衛星主要是用於保密通訊,量子力學現象的主要狀態是量子糾纏,量子糾纏帶來保密通訊。量子通訊為什麼不可以被竊聽呢?因為竊聽就會改變信息本身,信息已經微弱到了量子級別,再小心的讀取都會徹底改變它,這個就是量子通訊的保密原理,所以自然科學探索物質世界的方法是邏輯推理加上實驗。

佛法的修行是探索心靈世界的,探索精神世界的,既不作推理也不做實驗,那靠什麼呢?主要是通過提高人的認知能力來認識更深刻的真理。要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首先要回答六個問題,這六個問題就是讓我們向內看清楚。當我們向內看,我們就開始覺醒了。

第一個問題:人類認知的主體是什麼?

人類認知的主體是八識心王,我們這次《百法明門論》不會重點講,以後學修《唯識三十頌》就會重點講「八識心王」。

世界是一個魔術師變出來的,這個魔術師是誰呢?就是八識心王,八個演員把這個世界就變現出來了。他們怎麼變呢?就所謂的「三能變」。他們變的方法是什麼呢?像耍魔術一樣。我們學《唯識三十頌》,心裏面就會越來越清晰明了,恍然大悟。這是講人類認知的主體。

第二個問題:認知活動是怎麼展開來的呢?

這個主要就是51種心所法,就是認知展開的過程。普遍過程就是五遍行,各種特殊的境界就是別境心所5個,還有善心所11個,根本煩惱心所6個,隨煩惱心所20個,不定心所4個,也就是51個心所法。這樣我就明白了,原來人類的認知活動是這樣展開的。

你要轉煩惱為智慧,轉煩惱為菩提,你都不認識煩惱,你怎麼去轉?所以首先要認識清楚人類的認知活動是怎麼展開的。

第三個問題就是認知的對象是誰?那就是色法十一,也就是物質世界。

第四個問題就是認知活動開展以後得出了哪些結論,總結了哪一些現象界的規律?其實精神世界、物質世界都屬於現象界。他們有哪些規律呢?就有24個心不相應行法,這個就是現象界的規律。

第五個問題:這些規律背後的實質是什麼呢?背後的實質當然就是6種無為法。

第六個問題:怎樣從身心和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這個當然就是證得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

回答這六個問題就是《大乘百法明門論》的主要內容,因此我們這次《百法》講記的題目就是「唯識佛法對人類身心和世界的解讀」。

?

往期精彩文章導讀

大願講堂 · 公眾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願講堂 的精彩文章:

TAG:大願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