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需要修自他相換菩提心之理——《文殊口授》

需要修自他相換菩提心之理——《文殊口授》

音頻文字敬錄夏壩仁波切2009年5月講授菩提道次第覺受引導中《文殊口授》

現在,我們看一下《文殊口授》第一百二十九頁,

這個裡面有非常重要的一些教授。這個地方也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什麼呢?是需要修自他相換菩提心之理;第二個是如何修的辦法兩個部分。首先,根據《入菩薩行論》來講述這一段。

在《入菩薩行論》當中說:

「若人慾速疾,救護自與他,

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

這是很重要!這個偈頌一定要背下來。因為這是《入菩薩行論》里的偈頌,你在隆蓮法師翻譯的《入菩薩行論》當中,直接可以找這個偈頌,然後可以背下來,因為這個偈頌非常重要。是說:如果你希望最快的速度來救護自己,也同時救護一切有情的話,你應該把自己和他進行相換,而這個相換不是把自己變成了他人、他人變成了自己,而是愛自己的心轉移到愛一切眾生之上,不愛眾生和排斥眾生的心和輕視或者輕棄眾生的心轉移到自己的身上來,這叫自他相換。那麼,這個是最殊勝的、最微妙的如來密意的覺受或者竅訣。

第二,下面有幾段兒也非常重要: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這個也非常重要,也是出自《入菩薩行論》當中,你一定要把這個偈頌背下來,最好還是隆蓮法師翻譯的那個《入菩薩行論》。為什麼我一再強調隆蓮法師翻譯的《入菩薩行論》呢?因為隆蓮法師翻譯的《入菩薩行論》配有賈操傑的《入菩薩行論廣釋》。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與印度的那些大疏最相合的、最完美的就是賈操傑的《入菩薩行論釋》,雖然賈操傑的《入菩薩行論釋》不太好懂,因為它比較深,但是,非常非常好。

所以說,不僅僅咱們學格魯巴的黃教的法的人,以賈操傑的法本為主來講,而且包括其他的宗派當中的很多大德,都是以賈操傑的《入菩薩行論釋》來講述的甚多。比如說,曾經有一個紅教的大德,喜繞桑博大德,他這個名字叫土登曲吉尼瑪,這位大德寫了一個當今世上最廣的一個《入菩薩行論釋》。但是他寫《入菩薩行論釋》的時候,他怎麼做的呢?他把賈操傑的所有的《入菩薩行論釋》全文放在裡邊,然後增加一些字,來讓賈操傑的《入菩薩行論釋》變成為更容易聽懂的來講的。實際上,他把賈操傑的每一個注釋的字下面都加了一個圈圈,就說,這是原文的賈操傑的疏。

因為賈操傑不僅僅是宗喀巴大師的一個大弟子,在宗大師那裡受過很多法,非常有修行和學問的一位大德,而且這個人,他是非常嚴謹的,他講的每一句話,雖然不一定一個一個立出來所緣和依據,但是你要去查找的時候一定能夠找到,每一句話的後面找到佛經的依據,就這麼一位大德。而且其他有很多大德,比較容易聽懂的就多解釋一些,不太容易聽懂的就簡單地解釋一下也就算了。但賈操傑不是這樣,他就專門越是難的地方他就說的越多,基本能聽懂的地方乾脆就不解釋了,這樣的一位大德。所以說他的解釋與別人的解釋別有一番風味,是什麼呢?最難的部分由他解決了。所以,好像是土登卻吉堅贊吧,他寫了《入菩薩行論廣釋》的時候,他把賈操傑的全部的文章的文字一個也不丟的放在裡面,然後給它作了一個解釋,最後變成了很厚很厚的一個註解,就這麼厚,可能是《入菩薩行論釋》當中最厚的那麼一個。所以非常重要!

最近有居士發心,有人出版賈操傑的《入菩薩行論釋》(由龍蓮法師翻譯的),已經出了很多了。我非常高興也隨喜功德!因為這個是太難得了,非常非常好的東西。儘管你們看的時候會有些吃力,因為賈操傑講的東西都是不太容易聽懂的部分,容易聽懂的部分乾脆就不說了,不怎麼說了,但是必須懂這個才算真正懂得了《入菩薩行論》。所以說這很重要。

因此這部分也要從這個裡面去看看。

「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一切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要背下來這個偈頌,第二。

第三,「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他說,不需要說更多的話,你看看我們凡夫的愚昧之人,一直以來求自己的利益,可是到現在為止,連生死輪迴當中選擇自由的權利都沒有得到。牟尼,釋迦牟尼佛如意寶,他是能仁,他一直以來唯利他而不利自己,結果自他的功德一切都圓滿了。只要看到了這個區別,你就不難了解了,就這個意思。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如果你不做到自己的快樂和他人的痛苦相換的話,你就成不了佛,只要成不了佛,在生死輪迴當中,無論在任何一處,都沒有真正的安樂處的,所以說你自己也只好受苦了。

因此,就是這樣,我愛執是一切衰損的基礎,愛他執是一切利樂的源泉。因此修習自他相換很重要,我們也不要因為自己現在連小小一點點的境界都無法忍受,就感到生不起自他相換菩提心。他說,因為我們平常的人,很容易這樣的去心想:「哎呀,自他相換菩提心怎麼能生起?這太難了!你看我現在小小的自己的利益都捨不得,我怎麼能生起自他相換菩提心呢?」他說用不著這樣,為什麼呢?因為在《入菩薩行論》當中說:

「聞名昔喪膽,因久習近故,失彼竟寡歡;知難應莫退。」

其實也不需要這麼喪失信心,為什麼呢?以前的時候一聽到這個人的名字,就是心裏面特別不舒服,或者咬牙切齒、或者膽顫心驚、或者喪失心智,簡直是無法忍受的一個惡人或者敵人。後來,一旦成為了朋友之後,仍然可以變成為:一天沒見到心裏面就放不下,或者一分鐘都捨不得離開他。親密的朋友也有很多很多。所以說這樣呢,你想想,在他特別恨這個人的時候,他能想像將來這個人變成為自己一分鐘也捨不得離開的人了嗎?不會的。那他認為這個人就是這一輩子最恨的,這一輩子我再也不願意見到了。可是過了兩年之後,他就變成了最最可愛之人,那一分鐘時間也捨不得離開。你看看,有的人成了冤家對頭,簡直是互相話都不說,一碰到就瞪目切齒,過了幾年就兒女成婚了,變成了親家了。哎呀,你串到我家裡來,我串到你家裡來,來來去去,那簡直是不分個家。有的,今天是變成為兒女親家,那你家有的往我這裡搬,我家有的往你這裡搬。過了兩年就不合了,就勢不兩立,簡直是看到心裡就不舒服。

為什麼呢?無論是敵人還是朋友,都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最可恨的可以變成為最可愛的,最可愛的可以變成為最可恨的。既如是的話,我們最不可愛的敵人,為什麼不可以變成為最可愛的自己的母親呢?我們為什麼不把最難捨的愛我之心,能夠視為仇敵一般,從不在心中生起任何愛我之心呢?我們最難生起的利他之心為何不可由於各種原因,把它培養成為一心一意利他的這種慈悲之心呢?其實我們的心,有一萬個缺點,但是有一樣是優點,那是什麼?只要是習慣了,什麼都有可能,只要是習慣了,什麼都會變成為那樣。問題是我們是不是下得了決心,我們是不是鼓起勇氣,一鼓作氣、不讓它往後退。所以說,就這個問題不是因為做不到,很多時候,我們不精進地去做、不用心地去做,不鼓起勇氣,下不了這個決心,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這就是原因的根源。所以,

如自己僅僅看到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就會心生恐慌、憤懣,當這位仇人後來成了情投意合的朋友後,先前那種不喜的心情又將會變得極其愉快一般,同樣,由串習的力量,自己與他人亦能相換。

所以說用不著擔心我做不了這個,用不著膽怯的。

修習時,「自他相換」的意思者,並不是把「天施」或者「提婆達多」本人變成「勝施」生起是「我」的念頭,而是把執「天施」本人的心,替換為執愛「勝施」的心;把輕棄「勝施」的心,替換為輕棄「天施」本人的心,對此假名為「自他相換」。

他打的是兩個人比如說「提婆達多」和「勝施」兩個的比喻。實際上就說的是,我們自相換不是把我變成為他、把他變成為我,不是這個意思。是把他的一切痛苦和痛苦的因由我代受,我的一切安樂讓他享受,這樣的一種相換,叫自他相換。

據言,自他相換的正修觀法時,感嘆往昔由於執愛自我、專營自利,卻唯轉成痛苦之因,因而把往昔對待他人的心反過來對待自己而修,把執愛自我的心,遷移到其它眾生之上,由串習力,如今輕棄他人之心與執愛自我的心二者,就能夠調換位置。

就是說執愛自己轉為執愛一切眾生,輕棄一切眾生的心,放到自己的身上來輕棄自我,用這種心去代換。

為了容易生起,一如《修心七義論》中所說的那樣,如《寶鬘論》中說:

「眾罪咸歸我,我善施眾生。」

這是我剛才引用的兩個偈頌,《寶鬘論》當中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提道次第 的精彩文章:

七支因果菩提心修法之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文殊口授》
七因果菩提心法(4)——《趣入一切種智速疾道》(音頻文字

TAG:菩提道次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