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閑談年終獎金

閑談年終獎金

年終尾牙之際,老闆盤算一年經營盈虧狀況,員工關心能拿多少年終獎。

家家有本帳,每家的情況不一樣,現金還是年貨,各有不同。

現代人如此,古人同樣如此。

古時候有資格年尾拿獎金的人,要麼是政府官員,要麼是為商賈服務的管理人員。

史料記載,年終獎正式形成源於東漢,進入臘月開始分發,簡稱臘賜。

大將軍和三公能拿到20萬錢;九卿是發放10萬錢;

校尉是發放5萬錢;尚書是發放3萬錢;侍中是發放2萬錢。此外,還有牛肉和粳米。

以今天的匯率計算,20萬錢摺合10萬元人民幣,這份臘賜與年薪不相上下。

再往前,秦漢年間以及更早的時候,除了京城高官逢年過節可以得到賞賜,

衙門裡的屌絲只能靠變賣諸如舊公文、舊口袋之類的廢舊物,自籌年終獎樂呵樂呵。

唐朝年終獎較為奇葩,基層官員靠放貸所得利息,作為衙門日常開銷和年終紅包。

當然,本金是國家的,小部分利息須上交國庫。

相對來說,北宋年終獎對官員生活水平影響不大,因為平時的工資就很高了。

以包拯為例,他任職開封府時的基本工資包括月料(月薪)、餐錢(飯補)、

茶湯錢(水補)、薪炭錢(取暖費)、公使錢(招待費)、添支錢(崗位津貼)等等,

每年1萬貫,相當於人民幣600萬左右。

開封府尹為三品官,再往上,宰相、樞密使等高官月俸更高,

這些重臣的年終獎也只是五隻羊、五石面、兩石米、幾壇酒而已。

明清時期,皇帝發福袋,金銀之物的數量由級別而定。不夠花怎麼辦?

地方官員會以「炭敬」為名,為巴結對象準備豐厚的取暖費。

清朝如果定都上海,冬冷夏熱,還有颱風,官員斂財明目可就更多了。

年終獎是好東西,再小再薄也比最大的微信紅包要多,這樣想便不會因數量少而心生失望。

有些東西確實如此,有總比沒有強。

(臻韻:講述中國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臻韻 的精彩文章:

人生三碗面,缺一不可

TAG:臻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