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成語「城下之盟」背後大事件:熊通第一個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

成語「城下之盟」背後大事件:熊通第一個稱王,與周天子平起平坐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棠花謝

 三千世界

晃兒;慕寒 

00:00/04:53

文/尤磊

【作者簡介】尤磊,筆名:歸去來,駐馬店市作協會員。喜歷史人文。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楚王稱王,春秋開始

公元前704年夏,熊通想測試一下自己的號召力,於是遍招江漢諸侯至沈鹿(湖北鍾祥縣東)會盟,與會者有巴、庸、濮、鄧、絞、羅、軫、申、貳、鄖、江諸國,只有黃,隨二國國君未到。

熊通稱「王」了,與會各國根本沒有莫名驚詫。捧誰不是捧,況且,捧了「楚」也就是對外宣示不必捧「周」了。周王嗎,鞭長莫及,楚王能罩我,你能嗎?

也有專家將熊通稱王這一年定為「春秋」元年,也有理由:天無二王,人無二主,人家楚子都稱「王」了,那也預示著「周王朝」已經分裂了,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豈不是天下大亂了,而「春秋」最顯著的標誌就是「亂了規矩」。

楚武王派使入黃責問,黃國很老實,獻納了很多財寶,熊通主動給黃國找了個理由,很簡單,路遠難行。於是,楚黃皆大歡喜,和好如初。

隨國呢?就不問了吧,反正想打你,給再多東西也不行。楚武王聽說隨侯依然信任那個剛愎自用的少師,更堅定了他伐隨的決心。

熊通很快集結了大兵,屯駐於江漢之間。

(二)楚王滅隨

怎麼辦,隨國君臣又一次面臨了艱難的抉擇。

我們投降吧!

隨侯定定地瞅著季梁,他無法相信這話是從他嘴裡說出來的。

是這,我們投降楚人也不會答應,這樣,我們在道義上就勝了一籌,如果不慎讓我們的士兵知道了,他們知恥後勇,那肯定是軍威大振啊,還愁打不贏嗎?

敢情他是以退為進。

少師很不屑,幾年來提到楚國他都會在鼻子里冷哼一聲。投什麼降啊,打吧。他勞師襲遠,我們只需迎頭痛擊,戰者機也,時不我待啊!

那就打,快速地打!隨侯被少師的理論刺激的顏面潮紅。

季梁苦笑一聲,無奈地說:若要打,我們就集中兵力打楚國的右軍。楚國尚左,楚王肯定在左軍,那左軍一定是難啃的骨頭。

別啊,擒賊先擒王,打就打他的左軍,最好一戰活捉了熊通!

隨侯沉思了會兒,他覺得少師的話是正確的,他不由得幻想起楚軍潰敗後他在江漢間重做老大的豪邁。萬國來朝,他媽的,到那時我也稱王。

在速戰速決理論的指引之下,隨軍全部壓了上去,在速杞(湖北應城)這個地方與楚軍展開了肉搏戰。

事與願違,少師沒捉住熊通,他自己反倒被楚軍活捉了去。

楚軍戰鬥力超強,隨侯傻眼了,事實證明少師不過是鼠目寸光。

隨侯倉皇逃進隨都,派人叫來季梁。

煩勞賢大夫到楚營走一趟,咱和他盟了吧。也別管小三小四了,就是姘頭也認了。

面對不卑不亢的季梁,熊通滿心不悅,你是來請盟的,還這麼臭硬,不許!

還沒等他說出那倆字,看見斗伯比隔空遞了個眼色:大王,上天已經剷除了愚頑的少師,但隨國尚有賢大夫季梁在,未宜滅也。意思很明白,隨國不過是敗了一場,國力仍在,要想滅它恐怕不是那麼容易的。

熊通多麼聰明的一個人,立馬換了笑臉,與季梁定了盟約而還。

(三)吞併鄖國

公元前701年,楚武王熊通想趁熱打鐵,派莫敖(楚國官名)屈瑕(楚武王之子,封於屈邑,以屈為氏)、將軍斗廉(斗伯比之弟)與貳國(湖北省廣水市)、軫國(湖北省應城市)結盟,意在進一步分化「漢陽諸姬」。

鄖國(湖北省雲夢縣)不高興了,它在貳、軫之間,楚國用意很明顯,那就是想包它餃子。於是,鄖子調集重兵駐守於蒲騷(鄖國重鎮,應城市西),派遣使者與隨、絞(湖北省鄖縣西北)、州(湖北省洪湖東北)、蓼(河南省唐河縣南)四國緊急溝通,相約襲擊楚使。

屈暇擔心兵力不足,與斗廉商議向楚武王請求援兵。

斗廉道:鄖軍據城而守,又寄希望於外援,必無鬥志,我們只要敢於戰鬥,必能取勝。當年商朝幾十萬眾敗於數萬周軍,可見,戰勝敵人在於團結而不在人多(師克在和不在眾)。為今之計,只須速戰速決,戰勝鄖軍則四國必退。

屈暇還是不放心:不如,我們占上一卦。

斗廉哈哈一笑:我的莫敖大人,所謂占卜不過是因為有了疑慮,難道我說的還不明白嗎,即無疑慮,何用占卜(不疑何卜,這也是一個成語)?

那就打?

打唄!

事實正如斗廉所料,鄖軍一觸即潰。那四國聽說鄖國敗了,掉頭回家了。就這樣,楚國成功與貳、軫結了盟。

一部分鄖人隨絞國大軍遷入了湖北西北部,這也就是今天鄖縣、鄖西縣等地名的由來。

(四)城下之盟

第二年,楚國就把目光盯住了絞國,彈丸之國也敢對抗天威,還拐走了鄖國軍民,本來這些人都是楚國的俘虜,不打你打誰。

這次戰爭的主帥還是莫敖屈暇。至少在春秋初,在楚國的職官體系中,莫敖一職與令尹是並重的,一主兵一主政。到了後來,莫敖勢弱,令尹就黨政軍一把抓了。

絞城雖小,可是絞人固守堅城,一月之間竟然攻之不下。

怎麼辦呢?屈暇圍著絞城轉了一圈之後,有了主意。

第二天,絞城北山多了幾十個砍柴的伙夫,有些人身上還背著乾糧,這些都是楚軍的後勤兵。

絞人眼都綠了,楚國蠻子把人圍的腸子都細了,既然送上門來,那就搶吧。再不遲疑,打開北門把這幾十個伙夫擄入城去。

又過了一天,北山上砍柴的人更多了,看來楚軍也缺柴燒了。絞國派出了更多的士兵,上山之後發現下不來了,楚國大軍已經打破了北門,這些兵匪只好束手就擒。

絞城守軍一看同胞在楚人手中,無奈之下只得與楚國簽訂城下之盟,答應尊楚為王。

「城下之盟」這個成語的源頭就在這裡。

屈暇是屈姓的先祖,後來的屈原就是他的後代。這個人有勇有謀,敢作敢當,但有時又膽怯剛愎,應該說是一個很可愛的人,接下來,我們還會說到他。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關注、點贊、轉發,歡迎參與評論,說出您的想法;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侍奉帝王最多的人是誰?侍奉過多少帝王?
司馬遷為何說平原君趙勝不識大體,利令智昏?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