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一種中國熱銷的保健品,卻是來自美國的造假騙局

一種中國熱銷的保健品,卻是來自美國的造假騙局

逢年過節互贈佳禮,尤其是送點對身體好的,是種既有面子又有內涵的選擇。

而打著保健旗號的產品極其受歡迎,不誇張地說,每個長輩過年都能收到一兩盒。

保健產品的光環很多,抗衰老、抗氧化、美容養顏……這麼多好處如今都指向了紅酒、葡萄、藍莓中的成分——白藜蘆醇

實際上,白藜蘆醇產品有益健康的概念,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跨國營銷騙局」。

中國熱炒的明星概念

卻被美國確認數據造假

白藜蘆醇是一種抗氧化劑,葡萄、藍莓中就含有這種成分,於 1939 年由日本科學家發現。

可能你沒怎麼聽說過這個名詞,但搜搜看就知道,越來越多的國人在買。

無人問津近 60 年

而在中國不到 5 年,熱度翻了 10 倍

圖片來源:百度指數

自白藜蘆醇被發現之後,在長達近 60 年的時間裡,人們並沒有發現它有多厲害。但一位名叫 Dipak Kumar Das 的學者於上世紀末將白藜蘆醇推上「神壇」。

Dipak Kumar Das 是美國康州大學心血管研究中心主任,因研究白藜蘆醇的有益特性而著名。

他聲稱白藜蘆醇有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功效,並認為這是法國人生活習慣極差但心血管病發病率歐洲最低原因——因為法國人最愛的葡萄酒中含有白藜蘆醇。

有了權威人士的推薦和研究背書,白藜蘆醇逐漸進入公眾視野,被冠以「軟化血管、抗氧化、抗衰老」的光環。

但誰能想到,光環的背後卻是造假和黑幕

發表了 117 篇關於白藜蘆醇的研究文章的 Das,由於學術造假而身敗名裂,於 2012 年被康州大學開除。

康州大學的調查報告稱,大量研究存在蓄意的數據偽造。

而最終被康州大學調查確認的Das造假研究文章,至少有 145 篇。

中國熱銷的明星產品

在美國卻被嚴格管制

如下圖所示,目前國內流行的某品牌「白藜蘆醇」產品,大多在電商平台銷售,每一個產品包裝上都是滿滿的英文,並無中文標示和批准文號。

很顯然,它們是經非正規渠道進入了中國市場。

圖片來源:電商網站截圖

雖然白藜蘆醇產品價格不便宜,卻沒有阻擋眾多養生愛好者們的腳步,甚至還有大量年輕人將其作為「高檔養生禮品」送給長輩和朋友。

以前面截圖中某款明星產品為例,在其美國的官網用英文明確標出了一句話:

以上產品說明並沒有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評估,本產品不用於診斷、治療和預防任何疾病。(下圖紅框處英文翻譯)

圖片來源:某產品網站截圖

對比一下同款白藜蘆醇產品在中國的宣傳,簡直是「包治百病」了:

什麼情況都能吃

圖片來源:某產品宣傳頁截圖

一個美國權威機構看不上的東西,在中國卻被如此誇大、過度營銷。

看起來幾百塊錢一盒似乎不貴,實際上按商家的推薦,重病患者一年要吃掉 3 萬多塊錢。

但這幾萬塊錢換來的並不是實實在在的好處,而是潛在的各種風險。

難道這是欺負我們人傻錢多?

在中國宣稱保健的成分

居然在美國有傷腎案例

有些人可能會說,就算白藜蘆醇那些好處是假的,但好歹它是個「抗氧化劑」,吃了或許有點別的好處吧?

的確,看了這些產品的宣傳,總有人會動心。

什麼好處都有

圖片來源:某產品宣傳頁截圖

這裡就不得不再講一個故事,來給大家提個醒。

2003 年有美國學者研究發現白藜蘆醇能延長酵母的壽命,後來還成立了研發白藜蘆醇的配方和衍生化合物的公司,並於 2007 年上市。

很快,這家生物公司被全球最大的葯企之一——葛蘭素史克收購。

正當一切發展得非常順利之時,2010 年葛蘭素史克公司卻中止了白藜蘆醇研究項目,原因是實驗里出現了多個腎衰竭現象。

而國內熱銷的這類產品,卻沒有任何警示。

健康人可以吃,不健康的也能吃,更可怕的是,越重病患者還越要吃得多。

白藜蘆醇產品宣傳語,沒有任何禁忌

圖片來源:某白藜蘆醇產品截圖

我們查詢了國家食葯監總局的備案信息,截至發稿前,國內通過審批且尚在有效期內的白藜蘆醇保健食品,僅僅只有一款「坤美靚牌白藜蘆醇膠囊」。

而它的主要功能卻是——補鈣。

也就是說,目前國內並沒有任何一款合法的、具有「抗衰老、美容」等功效的白藜蘆醇相關產品。

說白了,這種看似高級的「進口」保健品,正在利用非法宣傳蒙蔽大眾,謀取暴利。

這樣的產品在各大平台上銷售火爆,即便我們沒被騙,我們的朋友、長輩也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買了、吃了。

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神奇產品?有沒有見過同樣套路的騙局?

請大家務必擦亮眼睛,提醒身邊的人。除了自己不上當,也一定別讓家人被坑害。

多一次分享,少一個人被騙,過個健康年

參考文獻:

1. Tome-Carneiro, J., et al., Resveratrol and clinical trials: the crossroad from in vitro studies to human evidence. Curr Pharm Des, 2013. 19(34): p. 6064-93.

2. Hausenblas, H.A., J.A. Schoulda, and J.M. Smoliga, Resveratrol treatment as an adjunct to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ol Nutr Food Res, 2015. 59(1): p. 147-59.

3. Poulsen, M.M., et al., Resveratrol in metabolic health: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evidence and perspectives. Ann N Y Acad Sci, 2013. 1290: p. 74-82.

4. Carter, L.G., J.A. D"Orazio, and K.J. Pearson, Resveratrol and cancer: focus on in vivo evidence. Endocr Relat Cancer, 2014. 21(3): p. R209-25.

5. Fernandez, A.F. and M.F. Fraga, The effects of the dietary polyphenol resveratrol on human healthy aging and lifespan. Epigenetics, 2011. 6(7): p. 870-4.

6. Ndiaye, M., et al., The grape antioxidant resveratrol for skin disorders: promis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Arch Biochem Biophys, 2011. 508(2): p. 164-70.

7. Beher, D., et al., Resveratrol is not a direct activator of SIRT1 enzyme activity. Chem Biol Drug Des, 2009. 74(6): p. 619-24.

8. Pacholec, M., et al., SRT1720, SRT2183, SRT1460, and resveratrol are not direct activators of SIRT1. J Biol Chem, 2010. 285(11): p. 8340-51.

9. Lowe, Derek (12 January 2010). "The Sirtris Compounds: Worthless? Really?". In the Pipeline.

10. Herper, Matthew (26 January 2010). "Doubts Build On Glaxo"s Antiaging Drugs". Forbes.

11. Fitzpatrick Dimond, Patricia F. (February 16, 2010). "Sirtuins: Antiaging Medicines or Marketing?". 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

12. Schmidt, C (March 2010). "GSK/Sirtris compounds dogged by assay artifacts". Nature Biotechnology. 28 (3): 185–6. doi:10.1038/nbt0310-185. PMID 20212464.

13. Beher, Dirk; Wu, John; Cumine, Suzanne; Kim, Ki Won; Lu, Shu-Chen; Atangan, Larissa; Wang, Minghan (2009). "Resveratrol is Not a Direct Activator of SIRT1 Enzyme Activity". Chemical Biology & Drug Design. 74 (6): 619–24. doi:10.1111/j.1747-0285.2009.00901.x. PMID 19843076.

14. Pacholec, M.; et al. (2010). "SRT1720, SRT2183, SRT1460, and Resveratrol Are Not Direct Activators of SIRT1".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5 (11): 8340–51. doi:10.1074/jbc.M109.088682. PMC 2832984?Freely accessible. PMID 2006137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山六院 的精彩文章:

怎樣才是正確的滴眼藥水姿勢?
吃完葯運動竟會低血糖?糖友們日常還需注意什麼?

TAG:中山六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