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讓家人吃出健康

如何讓家人吃出健康

《讓家人吃出健康》作者范志紅,讀於2017年3月,5星推薦。

緣由

畢業以來,長時間不規律飲食、久坐,很明顯感覺到身體的不適,體重的增加、睡眠質量不高。15年10月我決定跑步,到今天已完成1200多公里。跑步之初,在網上得到不少專業的建議,其中一條是,運動需要與健康的飲食結合,這樣才能產生更好的減脂效果。自此,空閑時間自己做早餐和晚飯。注重食物的搭配,身體素質確實提高了不少。

在搜尋相關書籍的過程中,偶然發現此書,以前也有關注范志紅老師的微博。故花費2天的空閑時間閱讀此書。書中的觀點對我影響很大,如何吃的健康,是很值得我去學習實施的。

本書介紹的內容很全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如何保證飲食安全、如何吃出健康、如何保持廚房衛生、家庭飲食安全、飲食誤區、在外飲食注意事項等6個主要內容。其中,我對飲食安全及如何吃出健康這兩章比較感興趣。摘抄書中部分內容如下:

書中內容摘抄

油脂加熱的時間越長,溫度越高,產生的有害物質和致癌物就越多。300℃以上的加熱,即便是短時間,也會產生大量的致癌物苯並芘。在日常炒菜的溫度下,加熱時間越長,油脂中產生的苯並芘就越多。同時,油脂加熱時間越長,其中的反式脂肪酸越多,氧化、聚合、環化等產物也越多,它們均嚴重有害健康……炒菜後鍋垢中也富含這類致癌物。油脂加熱時所冒的煙氣「含」致癌物質,不管是油炸的油煙,還是烤羊肉串、烤肉的煙氣,經常接觸都會增加肺癌發生的風險。

水產品中的污染,卻是加熱沒法解決的問題。由於養殖環境可能有水質污染,水產品天天泡在水裡,難免會吸收其中的污染物質,這是外因;另一方面,水產品本身就有富集環境污染的特性,水裡有一倍的污染,到了海鮮河鮮那裡,就可能變成千萬倍的污染,這是內因。

這項研究發現,如果把亞硝酸鹽和胺類物質放在一個不含脂肪的反應體系當中,然後加入維生素C,結果是維生素C強力抑制多種致癌物的生成,如二乙基亞硝胺的合成完全被阻止。然而如果在體系中加入10%的脂肪,效果就會完全逆轉——維生素C的存在,不僅不能抑制致癌物生成,甚至還有強烈的促進作用,比如二乙基亞硝胺的合成量增加60倍! 聯想到我們日常所吃的剩蔬菜。如果它是煮菜,焯拌菜,其中含有維生素C和亞硝酸鹽,但脂肪含量很低,尚不太令人擔心。如果是炒菜,其中放油很多,再和肉一起炒,或者菜在肉湯里浸泡著,那麼,豈不是提供了合成致癌物的好機會么?

水果削去表皮,可以減少表面殘留的保鮮劑和大氣污染物。對於葉類蔬菜,可以在調味、炒、煮等操作前,把食材先焯燙一下。倒掉焯菜水,可以去掉其中大部分農藥。遠離煎炸熏烤,炒菜時不要滿鍋冒油煙,避免自己在廚房裡製造污染,也是保障健康的重要措施。

如何購買食品?優先選天然的食物,肯定是沒有錯的,如果可能的話,買產地環境質量最好的產品,買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的產品。在現代社會,在享有現代文明的同時,盡量使食物最接近於原生態,這是我們目前最好的生活方式。

進了超市,你可能會隨心所欲地把食物扔進購物車,在意的只是它們的價錢和重量。其實,換一種思路,它們還可以用其它方法來定量衡量,比如其中的營養素數量,比如其中的污染物數量,比如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資源數量,比如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比如消費之後所扔掉的垃圾數量。

舉個例子,一袋餅乾,主要原料是麵粉、葡萄糖漿、氫化植物油、雞蛋、脫脂奶粉……這些原料歸根結底來自於田園。耕種小麥得到麵粉,種植玉米,提取澱粉,然後經過水解製成葡萄糖漿;種植大豆,榨取豆油,然後催化氫化成為類似奶油的狀態;種植玉米和大豆,製成飼料,養雞收集雞蛋,養牛收集牛奶再乾燥製成奶粉,等等。

在種植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水資源,耗費化肥、農藥、電力;養殖過程不僅消耗飼料,而且會帶來水污染,並且製造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據悉尼大學研究者的計算,生產一袋150克的豬肉,要耗費200立升的水資源,還會製造出5公斤溫室氣體污染。 據生態專家測算,如果人們能夠選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少量食用動物性食物的健康飲食方式,與歐美的飲食方式相比,總的化肥農藥用量可以降低一半以上。

在食品的加工過程中,同樣需要耗費大量能源和水資源。例如,如果不把配好的麵糊放進極其費電的高溫烤箱中焙烤,又怎能吃到香脆的餅乾呢?其中使用的各種食品添加劑,均需化工廠生產,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問題。

有人指出,將麵條蒸熟然後油炸脫水,最後用沸水沖泡成為速食麵,較直接煮麵相比,能耗要高出3倍。更有環保主義者指出,將速凍餃子在-18℃下儲藏3個月之後消費,消耗的能量較煮餃子本身高出10倍以上!如果少選擇方便食品,而是在家直接用新鮮原料烹調,多吃烹調時間較短的蔬菜水果,則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能耗,同時也獲得了新鮮食品中的更多營養素和保健成分。

各種粗糧、澱粉豆、薯類和少數富含澱粉的蔬菜都可以當作主食,以補充精米白面當中缺乏的養分,對人體益處極大。(豆類、粗糧、山藥、芋頭、紅薯、土豆、藕、葛根粉、豆薯、荸薺、菱角……) 只要充分利用現代生活當中的便利加工,不難把這些富含纖維素的主食變成美味可口的美食。例如,用高壓鍋把各種豆類和雜糧煮成美味的粥食,或者購買粗糧粉加上全麥粉,加上雞蛋和蔬菜製成美味的雜糧餅,或者選購已經加工好的全麥麵包、雜麵條、粗糧饅頭等食品,都可以讓人們方便快捷地實現主食的多樣化要求。

天然植物中顏色最深的品種通常都是營養價值最高、保健特性最強的品種。比如黑米的營養價值和抗氧化能力大大高於白米,黑小米高於黃小米,黑芝麻高於白芝麻;等等。在蔬菜當中,深綠色的蔬菜往往會比淺色蔬菜健康價值更高,比如綠菜花高於白菜花,深綠色的白菜葉高於淺黃色的白菜葉,紫茄子高於淺綠茄子,紫洋蔥高於白洋蔥。水果也是一樣,紫葡萄高於淺綠葡萄,黃桃高於白桃,黃杏高於白杏,紅櫻桃高於黃櫻桃。

體積比較小的水果,實際上營養價值更高。明白了這個道理,消費者就不必特意購買個頭大的果實,只需要在正常成熟的前提下,選擇體積正常或偏小的蔬果品種。 對於那些有色的水果來說,顏色越深,抗氧化成分越多,所以不妨選熟一些的;對於那些果肉部分沒有多少顏色的水果來說,成熟度和健康價值並不完全一致。

只要堅持半年不吃市售甜食,不吃冷飲,不吃零食,再吃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這些東西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吃,甚至非常令人失望。香精的味道很假,而且甜的發膩。自己動手用優質天然食材做甜食也是個好主意,知道真東西是什麼味道,對劣質低檔原料和大量添加劑 做出來的產品就有了抵抗力。

牢記補償原則:如果額外吃了零食、飲料,甚至牛奶、酸奶和水果,都要適當減少三餐的量,使攝入熱量與消耗熱量相平衡。

早餐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須含有三大類的食物:澱粉類的主食,如饅頭、粥、餅、發糕、包子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品,如肉、蛋、奶、豆製品等;還有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纖維、鉀和維生素C的食品。

推薦晚餐吃粗糧、豆類、薯類為主的主食,加上大量蔬菜,可以加少量豆製品或少油的魚肉。例如,吃黑米、小米、燕麥、紅豆、綠豆、芸豆等煮成的八寶粥,配涼拌蔬菜、焯拌蔬菜或清炒蔬菜,或者吃少油的燉菜。肉和魚可以少量吃一點,最好有時能用豆製品和酸奶來替代魚肉。比如晚上不吃魚肉,到9點時加一小杯酸奶,既預防睡前飢餓,又容易消化,不影響睡眠。

通常食物只有在120℃以上才會產生有毒物質,160℃以上這些有害物質的產生量才會快速增加。我國傳統烹調方法中有很多烹調溫度較低的熟食方法,包括蒸、焯、白灼、燉煮等。 即使是炒菜,也並非一無可取之處。研究表明,不冒油煙的快速炒制,或短時間微波烹調,可以保留蔬菜中的絕大部分營養成分和抗癌物質。 真正需要反對的,不是熟食,而是加入大量油脂、高溫過油、過火甚至煎炸、讓蔬菜經過多次加熱,還有擠掉蔬菜中的菜汁等錯誤的烹調方法。

微波爐加熱澱粉類食物時,注意把火力調低一點,在保證食物達到可食狀態的前提下,時間盡量縮短。這樣不僅丙烯醯胺產生量少,對保存營養也是最理想的。

一定要先用流水洗凈蔬菜,此後可以浸泡一會兒,但時間不宜過長,以20分鐘以內為宜。不要搓洗傷害細胞。

草酸遇到鈣即結合成為不溶性的鈣鹽,這會降低鈣的營養效果。所以所以食用含草酸高的蔬菜(如菠菜)之前,最好現在沸水中過一遍,這樣可除去大部分的草酸,再炒著吃、拌著吃就不必擔心了。

研究發現,水果吃多吃少,與認知功能退化並無顯著聯繫,但蔬菜攝入總量越多,認知功能下降危險就越低。特別是深綠色葉菜,攝入量越高,認知功能的衰退就越少,差異極為顯著。

從健康角度來說,人不需要攝入任何添加精製糖的食物。只要有澱粉類食物的供應,人類就不會缺乏葡萄糖。

維生素D目前被公認為最能有效延長壽命的維生素。

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是鐵、鋅和維生素B12。這是因為,肉類、動物內臟和動物血是鐵的最佳來源,而一般素食中的鐵較難被人體吸收。鋅在動物性食物中比較豐富,而且吸收率高。維生素B12則只存在於動物性食品(包括蛋和奶)、菌類食品和發酵食品中,一般素食不含這種維生素。 在日常飲食中,素食者要盡量選擇富含鐵、鈣、葉酸、維生素B2等營養素的蔬菜品種,綠葉蔬菜是其中的佼佼者,比如芥藍、西蘭花、莧菜、菠菜、小油菜、茼蒿等。要增加蛋白質的供應,菇類蔬菜和鮮豆類蔬菜都是上佳選擇,如各種蘑菇、毛豆、鮮豌豆等。

高飽腹慢消化減肥法是一種健康的減肥方法,以營養供應充足、不飢餓、可持續為特點。食材要豐富多樣,但必須是高營養素密度、低血糖反應、高飽腹感的天然食物,主要途徑是減少精米白面及其製品,不吃甜食,多用粗糧和豆類當主食,適當配合肉類和奶類。這種方法對於只是稍微有點胖的人來說,配合每天半小時的運動,每個月能減掉3斤左右的體重。

餐前吃水果:餐前不能吃的水果,僅限於柿子、酸杏等少數水果。蘋果、梨、桃、橙子、橘子、西瓜、甜瓜、草莓、芒果等絕大多數水果都可以放心地在飯前吃。 餐後吃水果:如果用餐時食物攝入量已經很大,胃中飽漲,就可以晚些吃水果;如果吃的食物不多,也不油膩,感覺胃裡還可以容納更多的食物,就無妨當時進食水果。

進餐順序:不喝甜飲料,就座後先吃清爽的新鮮水果,然後上一小碗清淡的開胃湯,再吃清淡的蔬菜類菜肴,把胃充填大半;然後上主食,最後上魚肉類菜肴,此時可飲少許酒類。

所謂七成飽,就是胃裡面還沒有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經有所下降,主動進食速度也明顯變慢。習慣性地還想多吃,但如果撤走食物,換個話題,很快就會忘記吃東西的事情。最要緊的是,第二餐之前不會提前餓。 對飽的感受,是人最基本的本能之一,天生具備。

不過,這種飽感的差異,一定要在專心致志進食的時候才能感覺到。如果邊吃邊說笑,邊吃邊談生意,邊吃邊上網、看電視,就很難感受到飽感的變化,不知不覺地飲食過量。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從小都不曾知道七成飽的理念呢?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被父母規定食量,必須吃完才能下飯桌,從來不曾按自己的飽感來決定食量。這樣,他們漸漸喪失了感受饑飽的能力,不餓也必須吃,飽了也必須吃完。因為父母通常都希望孩子多吃一些,總是多盛飯,多夾菜,使孩子以為一定要到胃裡飽脹才能叫做飽,結果打下一生飲食過量的基礎。

一個人的營養餐,最需要解決的大概是三個問題: 1 食物品種要保證多樣,營養結構要平衡。 2 製作要簡單,不要花費過多的時間。 3 數量不能太大,或者要便於保存。 第一個問題,可以用「原料複合化」的方式來解決。比如說,一碗粥,裡面含有8種原料,就比單用大米一種營養豐富得多。又比如說,一份燉肉,裡面放蘑菇冬筍蘿蔔海帶等4種配料,就比單燉一種肉好得多。只要把這種思路推而廣之,一天15種食物的計劃不難實現。

第二個問題,可以用改進鍋具和簡化操作來實現。做菜複雜,無非是需要煎炒烹炸的麻煩。把烹調方法換成燉、蒸、涼拌、烤之類,事情就簡單多了。 第三個問題,可以用合理儲藏的方法來解決。一般來說,蔬菜必須當餐吃完,但因為蔬菜本身需要量大,只要不過咸過油,多吃一點也不會胖。雞鴨魚肉都是可以儲藏加熱的食物,在冰箱里可以存放1-2天,故而烹調一次,最多能滿足3天的需要。粥類食品和其他各種主食都可以儲存1-2天,同樣可以烹調一次多餐食用。

點菜技巧:1、烹調方法是否低脂?2、食物類別是否多樣?3、有沒有足夠的蔬菜?4、有沒有早些上主食?5、有沒有粗糧、豆類和薯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的私人楓林 的精彩文章:

TAG:我的私人楓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