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差點忘了這個鎮是什麼樣子」

「我差點忘了這個鎮是什麼樣子」

文 / 星咦

圖 / 《布魯克林》

美劇看得不多,但因為《破產姐妹》所以對「布魯克林」這個名字並不陌生,簡介說它講述了愛爾蘭女孩只身前往美國追求未來的故事,於是選中了它聊以打發時間。

但這片子一看,就反覆看了好多遍。

《布魯克林》講述了什麼?

凌晨的愛爾蘭小鎮只有白晃晃的路燈還醒著,衣著嚴謹的Eilis挽著小包早早出門,前往教堂陪同雜貨店老闆娘Kelly女士聽著無聊的禱告,影片就這樣開場了。

小小雜貨店裡的幾個鏡頭將這個小鎮的生活狀態展現在眼前——和千千萬萬個地方小鎮一樣,Eilis的家鄉閉塞、落後。

Kelly女士彷彿是這個小鎮居民的縮影,既勢利又刻薄——富有的Brady夫人不需要像窮人們那樣經過漫長的等待才能拿到一塊果腹的麵包,她只消推開店門,Kelly女士便會命令店員放下手頭的工作為她包好一條熏肉。

在「美國夢」的大背景下,姐姐Rose託人為妹妹在美國尋得生計,傾盡所有讓Eilis去美國過新生活,而Kelly女士對即將出逃的Eilis冷語相譏,Eilis的眼神猶疑了——母親日漸衰老,姐姐既要工作以維持生計和照顧母親,又即將要支持遠在美國的她。Rose讓她別理那個刻薄的老巫婆,將Eilis送上了前往布魯克林的郵輪。

告別時,母親在即將落淚的瞬間拉著姐姐轉身離去。

因為是第一次,Eilis在郵輪上格外小心,好像初進賈府的林黛玉一般謹言慎行,觀察別人怎麼做,一是怕被笑話,二則避免摩擦,所以在公共衛生間被隔壁的兩個女孩子上鎖霸佔自己又上吐下瀉的時候她手足無措,好在Eilis的下鋪姐姐是個熱心腸,一氣呵成幫她解決了困難。

下鋪姐姐留著齊肩波浪捲髮,穿著剪裁得體的紅色呢子大衣,塗著紅色指甲,配上精緻的妝容和自信的大紅唇,「時髦」這個帶著年代氣息的外來詞在我腦海里忽然有了具體的參照物。她已在美國生活過,她的出現,為平淡樸素的畫面增添了一抹美國大都市的熱鬧繁華。

唯唯諾諾的Eilis與愛憎分明的下鋪姐姐的相遇,是小鎮與都市碰撞的開始。

Eilis虛弱地躺在床上,怯怯地笑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才想起來去找下鋪姐姐的名字,然而這個片段來回倒了好幾遍也沒有找到,才意識到,原來她是無名的。

但下鋪姐姐該是親切的陌生人,好像那個著名故事裡與母親吵架的女孩遇到的賣餛飩的老奶奶,下鋪姐姐是火車上那個幫你搬行李的熱心大叔,是飛機上那個幫你遞毛巾的鄰座女士,也是那個幫獨自旅行的你拍一張「到此一游」的過路行人。人們鮮少問及他們的姓名,但他們的善良總是溫暖著一顆顆漂泊中孤獨的心。

Eilis和下鋪姐姐站在甲板上倚欄閑聊——

「記住,有時能跟陌生人聊聊天挺好的。」

「和陌生人聊天是這種感覺嗎?」

「就是那樣。」

帶著下鋪姐姐「像美國人一樣思考,你得知道你想去哪兒」的叮囑,Eilis推開了新生活的大門。

那是光,是更廣闊的天地。

初來乍到的Eilis在百貨中心的服務崗位上無所適從得裝不出一個假笑;面對帥氣的咖啡店員拋出的的美國式玩笑,她拘謹地把錢放在賬單上便逃了出去;夜裡看著床頭家人的相片,她輾轉難眠,短短一頁家書她能抱著反覆看好多遍……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離家再遠也不過是一張機票,但這種裹挾著鄉愁的水土不服仍是多數遊子初初離家時的真實寫照。

這時真誠可愛的義大利裔移民Tony出現了,她亂糟糟的美國新生活彷彿漸次有序了起來——與Tony戀愛,與Tony可愛的家人們共進晚餐,拿到了夜校的會計文憑,連百貨中心的工作都得心應手起來,甚至能與客戶來一段有趣的談話。

可是生活這個賤人總在人得意時給你當頭棒喝——姐姐Rose去世了。

也許是預感到了什麼,不安的Tony懇求Eilis在回愛爾蘭之前與他結婚。對於回應Tony的一句「I love you」都手忙腳亂、需要長時間思忖的Eilis,這無疑是一個更需慎重的決定。

Still,they got married 「secretly」.

為了參加姐姐的葬禮而回到家鄉小鎮的Eilis偶然得到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工作機會;她也通過好友認識了善良的Jim;母親也處處暗示她留在小鎮……她意識到,她離家太久,久得她差點忘記了以前的生活。

我懷疑如果不是刻薄的Kelly女士再度出現,Eilis也會樂不思蜀,忘記在布魯克林的日子,她甚至不知道能在家書上寫下什麼與Tony分享自己的生活。她像催眠自己有拖延症的小孩,一邊明知丈夫Tony在殷切地等待自己,一邊告訴自己小鎮也有不太糟糕的工作機會和不錯的青年才俊,她無法做決定。

影片的衝突從這裡開始。Eilis也許應該感謝Kelly女士一向的說三道四提醒了她:她在布魯克林已經有了不錯的新生活。

也提醒了她:這個小鎮原原本本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小鎮的人們對生活沒有訴求,茶餘飯後能夠對別人的生活指摘說道許是最大的夢想了,但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目的為何。面對Kelly女士帶著探求和譏誚意味的目光,Eilis想起了這個小鎮的閉塞落後,想起了遠在布魯克林痴痴等她的Tony,想起了當初為什麼離開,想起了那個讓她活得更自在的他鄉。

Eilis起身,一字一句:

「My name is Eilis Fiorello. 」

這次分別,可能很難再回來了。

剛剛失去大女兒的母親對這樣的告別是難以接受的,但為了Eilis,她選擇放手。

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樣的。

「我想現在就說再見,只說一次。」

再次踏上郵輪,她像當年那個下鋪姐姐一樣老練地叮囑年輕女孩:睜大眼睛,擺出你知道自己要去哪兒的樣子。

我始終喜歡結尾處Eilis回到布魯克林與Tony相擁的那一幕——紅色的磚牆,柔和的陽光,天藍色的小外套,還有Tony溫暖的擁抱。

我對電影有偏好。

《布魯克林》整體上是一部安靜的片子,色彩溫暖,打光柔和,片尾的紅色磚牆和50年代風格的過膝花裙天藍外套相互映襯,美得像幅畫,俏皮的愛爾蘭口音和西爾莎·羅南的奧斯卡式臉蛋十分相稱,種種這般,使這部電影直直地撞到了我心頭上。

同期的奧斯卡提名電影我看過了《卡羅爾》《丹麥女孩》和《奮鬥的喬伊》,前兩部在題材上話題性強、思考性強,後者在影片本身上又過於熱鬧,在佳片層出不窮的奧斯卡評審席上,《布魯克林》從故事到格調都平平無奇卻帶些浪漫主義調調,但這種平平無奇中的浪漫主義卻給能產生共鳴的觀眾更強大的情感衝擊。

用主人公Eilis的自語作為旁白,讓這部片子似乎比《喬伊的奮鬥》更像一部人物自傳,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告訴你,這是一個完整的多角度的故事,是一代人、一群人的平凡的掙扎著的生活故事。

片尾的獨白直白又精緻——

「你會十分想家,想得要命,你除了忍受這一切以外毫無辦法。但這一切並不會擊垮你。終有一天,太陽會再次升起,你或許都未曾注意到,就這麼悄無聲息地,你會開始思考其他的事情或是挂念一個與你的過去毫無交集的人,一個只屬於你的人。那時,你就會明白,這就是你的安生之地。」

所以,《布魯克林》講述了什麼?

家人?愛情?夢想?選擇?還是一代移民的平凡故事?

從前我總執著於找到一個最為觀眾認同的電影主題,像做語文閱讀題,標準答案就在那裡,我沒有找到,便是沒有看懂。各種影訊都將它定位為愛情片,事實上,就好比「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萬個觀眾心中也有一萬個《布魯克林》。

個中奧義,全憑自個兒品味。

- End -

浮游日

存放所有的不合時宜

雜想丨漫談丨亂夢

往日舊筆

1

「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啊」

2

《糜骨之壤》:真以為只是為狗殺人的電影?

3

聽來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一首歌,回憶一段往事(三)
SpaceX成功發射重型獵鷹火箭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