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花錢可以買到霍金的一流知識

花錢可以買到霍金的一流知識

導讀:人們願意為歌星支付上千元的門票,但願意為科學研究捐贈的人卻很少。

作者: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經濟之聲《財經名人堂》特約評論員,專欄作家。

最近,朋友圈流傳著一篇關於一流知識無價,以及一流知識大眾化時如何痛苦的文章,值得討論一番。


「知識」本身並無一個確定的概念,很難在「一手知識」「二手知識」、「一流知識」「三流知識」之間做一個精確的劃分。正如前面分析,其價格,也與知識的高貴沒有關係。但是,客觀而言,知識的重要性,或者意義,的確可以做評價區分。

如果以頻度與意義來評價知識,的確存在「人類在數百年里只有數次機會與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問題相遇」這樣的知識。但是,順著這個邏輯,不難發現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學者根本無法創造出一流知識。如果要更加具體化的描述的話,不妨做一個不準確的劃分,一流學者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二流學者大一個數量級,是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人,剩下的則是三流、四流、五流學者。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大部分工作內容,也沒有根本性創新,只一些局部性微創新,他們的主要貢獻與身份,是知識的傳播者。


一流知識可以被通俗化嗎?

1950年的某天,費米和另外三位物理學家共赴午,路上他們聊著有關地外文明的話題。其他人認為,即使平均起來一個行星產生文明的可能性很小,但因宇宙的古老歷史和數目眾多的天體,外星文明的總數也應相當可觀。在進餐時,他們的討論已轉移到別的方面,費米突然問道「他們都在哪兒呢?」著名的費米悖論有此產生。

愛因斯坦在他的自傳中回憶,他16歲的時候,幻想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線。他推理說,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麼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蕩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這就是著名的啟發了狹義相對論的愛因斯坦的光線(Einstein"s Light Beam)思想實驗。除了這個思想實驗,愛因斯坦還用火車與光線來闡釋狹義相對論的思想精髓,用電梯思想實驗來闡釋廣義相對論。在愛因斯坦與玻爾之間進行了一系列論戰中,論戰的工具也是思想實驗,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糾纏思想實驗(亦稱「EPR佯謬」)。

至於當下,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霍金,也是一個熱衷於一流知識普及化的人,其科普著作《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大設計》都是暢銷書,是一流知識通俗化的經典。此外,他還有很多關於物理學的演講,也深受大眾歡迎。顯然,霍金並沒有因此感受到痛苦,也沒有覺得背叛了物理學。他用數學語言撰寫論文,與同行探討,與他用通俗語言向大眾科普,並不矛盾。

霍金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至今仍然熠熠發光的那些頂級知識與靈感,如費米悖論、缸中之大腦(Brain in a Vat)、薛定鍔的貓(Schrodinger"s Cat)、中文房間(The Chinese Room)、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愛因斯坦的光線(Einstein"s Light Beam)仍然可以變為普通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這些人類歷史上頂級知識、智能的瞬間,都可以用通俗的語言講述出來。

再往下,以經濟學為例,科斯的交易費用、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公共池塘資源理論,都可以通過通俗的話語向大眾傳播。顯然,經濟學的知識的通俗化,遠沒有物理那麼難,離生活也沒有那麼遠,科斯的交易費用思想,可以直接的指導人們的生活、經營,而沉沒成本,邊際成本等概念,同樣也是易於理解,並用於指導實踐。

這些傳播雖然是不精確的,但仍然是有價值的,可以開拓人的思維,甚至直接指導人的生活、學習、經營。正如培根說過,「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依靠歷史上天才大腦帶來的星星點點的智慧之光推動的,但同樣也離不開普羅大眾知識水平的整體提升。所以,頂級知識,可以科普化、也需要普及化。從這個角度,或許,霍金沒有感受到一流知識普及化、大眾化的痛苦,是從人類的知識歷史的高度認識到普及化的意義。

當然,這也與他具有嫻熟的大眾化講述技能有關。一流知識的普及化,是一種技能,一種新的的創造,一種新的知識。比如,高中物理知識是三流、四流知識,也是所謂的二手知識,但一個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深入淺出的講解的老師,他的工作中涉及的知識,不但包含物理知識本身,也包含他自己獨有的,關於如何講解的知識。他不但是知識的渠道,同時也是「如何講解」這個知識的創造者。真正有價格的,正是這種知識,所以,名校、名師的價格更貴。因為從知識付費的角度出發,學生不光為知識的渠道付費,也為老師的獨有知識付費。


不過,遺憾的是,即便是一流知識,它的普及化,價格並不高。

一個哲學家要渡船去遠方講學,乘船途中哲學家問艄公:「你懂哲學嗎?」艄公回答:「不懂。」哲學家說:「你失去了50%的生命。」哲學家又問:「你懂數學嗎?」艄公誠實的答道:「不懂。」哲學家評價說:「你失去了80%的生命。」突然江面狂風大作,小船被打翻江中,哲學家和艄公同時掉到水裡,哲學家掙扎著呼救著,艄公忙問:「你會游泳嗎?」哲學家回答「不會。」艄公平靜的說:「真遺憾,你將失去100%的生命。」

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表面上,這是一個嘲諷知識分子的故事,實際上,更深層次,講的是知識的定價。

從經濟學上看,價值源於稀缺性,稀缺性的基礎是效用,效用是基於心理學的,而人處於不斷變換的場景中,有著不同的需求、目的,所以,知識的價值,是因時因地因人因場景而變換的。

那麼,當我們討論到知識的價值的時候,就不能用所謂的一流、二流、三流去區分。知識沒有絕對的價值,也沒有絕對的高貴與低下之分,一切以具體場景下的稀缺性為準。實際上,這正是市場化的價格機制。換言之,強行對知識的價值、價格賦予等級,與承認知識的價值、價格的相對性,正是知識的計劃經濟定價與市場機制定價的區別。

遺憾的是,基於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短視、非理性等因素,知識的市場定價,在很多時候,並不「完美「。

人性是有缺陷的,人短視、貪圖眼前,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而人組成了市場,於是,人類有了有缺陷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大多數科學家註定沒有歌星賺錢。人們願意為歌星支付上千元的門票,但願意為科學研究捐贈的人卻很少。

知識產生於勞動,所以,知識的市場定價缺陷,實質上是一個老問題:勞動的價值是否應該有一個客觀的、合理的標準?這正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糾正這種有缺陷市場的努力一直存在。馬克思想方設法給出一個標準,並給出了價值與價格關係的理論,並為價值進行所謂的理性定價,這個思路變為具體的經濟理念的時候,就是所謂的計劃經濟。

糾正「不正確」的知識定價機制的訴求,往往會求助於國家。某種程度上,文科知識分子容易左傾,正在於對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的定價機制的不滿。由於定價機制源於人性的缺陷,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要給知識定級並定價,最終,就會通向改造人性的終點。因為只有改造人性,改造人性中的短視、非理性,才能實現知識的「完美」定價。

西方古典經濟學則繞過了價值,直接用稀缺性來解釋價格,信經濟規律,認為個人需求決定著價格和要素報酬,並且相信價格體系是最好的資源配置辦法,並不需要一個標準去評價黃曉明與屠呦呦的勞動,只需要看他們在市場中的價格即可。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來說,這是最好的方式,或者退一步,最不壞的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張大春:冰與寒,漫長的歷程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