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三百兵力的西域都護府,真的有能力控制西域四十八國嗎?
作者:金滿樓
1928年,著名史地專家黃文弼在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輪台縣野雲溝鄉和策大雅鄉結合處(距庫爾勒市113公里,距輪台縣城58公里)發現了兩處遺址。
據其著作《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中的記載,「野雲溝村南約半里,有一高阜,面為深沙堆集,上生蘆葦,間有紅陶片」。
此外,兩處遺址上還發掘出一些存貯糧食的陶罐,根據文獻和實地考察的辯駁,黃文弼認為很可能是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府的所在地,而這些遺物極可能是士卒在此屯守的用物。
當然, 關於兩千多年前的西域都護府究竟在哪,目前又能保存多少,其實在歷史學家和考古學界都有很大的爭論。
畢竟,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沙侵襲,即使遺址尚在,也可能早已埋入風沙之中,或者被鹽漬侵蝕了。事實上,即使是明朝修建的很多烽火台都是如此殘破,何況兩千年前的遺址?
最近,有考古學者宣稱很快就能找到並確定西域都護府的遺址,其中稱:「現在就差臨門一腳了。從種種跡象都可以推斷,西漢時期的西域都護府地理位置應該就在這裡。這一點完全可以認可。只是我們還必須進行考古發掘。只有看到了這個城的真實面貌,我們才能肯定這種判斷。」
然而,也有人認為,「從我們的調查來看,這裡鹽漬很嚴重,這對有機物,陶器等侵蝕很嚴重,沒有找到指向西域都護府的直接證據。本想通過對烽燧的調查來推斷烏壘城的位置,也因為烽燧遺址損毀嚴重,無法確定它最後的位置。」
那麼,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西域都護府究竟在什麼地方?其實是很難說的,學界最好不要為了自己的業績或者當地為了建立旅遊點而貿貿然的自說自話,否則很容易成為笑柄。
從歷史記載來看,在漢武帝時期的張騫通西域後(公元前130年左右),絲綢之路和西域才真正被西漢王朝所重視。
但由於實力和地域的原因,在近半個多世紀後,即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漢才在西域設立都護府,騎都尉鄭吉被任命為第一任西域都護,駐紮地點為烏壘城。
根據《漢書》卷九十六下《西域傳下》的記載,「烏壘,戶百一十,口千二百,勝兵三百人。城都尉、譯長各一人。與都護同治。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
而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記載,「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諫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侯、千人各二人。」
也就是說,西域都護府所掌握的兵力僅僅為300人,而西域都護的官職、地位也僅僅與太守(郡太守是兩千石)相當,並不顯赫。
從這個意義上說,西域都護府很可能只是西漢派出的帶護衛隊的使館機構,談不上真正對西域有實質性的控制。而其能否發揮作用,很大程度又與西漢的強大與否相關。
如《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上》說的,「神爵二年,乃因使吉並護北道,故號曰都護。……於是徙屯田,田於北胥鞬,披莎車之地,屯田校尉始屬都護。
都護督察烏孫、康居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都護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里,與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饒,於西域為中,故都護治焉。」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橫穿戈壁沙漠、距離太遠的西域都護府幾乎不可能得到本土的後援(事實上也沒有發生過),因為後勤沒有保障這才必須在當地屯田養活自己。
而其職責,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是統轄西域諸國之類,其實就實力而言,未免太高看了。
事實上,所謂西域48國也僅僅是一些綠洲城邦的組合,如果只對付其中一兩個,3百職業兵士大概也就夠了,因為這些綠洲城邦本就是吹彈即破的牆頭草,誰強大服誰唄!
據記載,自鄭吉為西域都護至西漢末,前後任西域都護者18人,姓名見於史冊的有10人,除鄭吉外,還有韓宣、甘延壽、李崇等,這些人大概就相當於武裝大使級別的人物吧。
而從他們的職責看,更多是維護西方與西域各國的關係(尤其防止他們與北方的匈奴勾結),另外,就是保護絲綢之路的安全,以保障西域各國與西漢的貿易利益。
然而,因為缺乏後援的緣故,西域都護府究竟發揮了多大作用,其實也很難考量。事實上,有些都護非但不能起到安撫西域諸國的作用,反而有被後者所殺的例子。
如漢明帝 (公元74年)時期派陳睦當都護時,第二年就因為焉耆、龜茲叛亂而被殺了、而在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西域都護府幹脆就被裁撤了。
此後,因為內亂的緣故,中原王朝再無力西顧,西域也不再受中原牽制,西域都護府也就此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從這個角度上說,僅憑一個西域都護府就說西漢控制了整個西域及「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說法,至少在西域問題上顯然是軟綿無力的。


※退政儀式上乾隆拒交國璽,嘉慶當場傻眼:皇阿瑪,您怎麼可以這樣!
※魯迅的祖父進士出身,沈葆楨為何說他是個「書獃子」,不能做官?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