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思邈「坐虎針龍」:藥王顯威救猛虎,蛟龍報恩成守護

孫思邈「坐虎針龍」:藥王顯威救猛虎,蛟龍報恩成守護

本文為《杏林趣事》專欄第1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華原人,唐代著名醫家,後世尊其為「藥王」「妙應真人」。幼年即通道、佛兩家之學,少年時體弱多病,年十八歲立志究醫。一生多隱居名山學道行醫,曾多次入峨眉山煉治療瘧疾的丹藥「太一神精丹」。唐朝曾多次召他做官,封諫議大夫,盧照鄰等當時名士均拜孫思邈為師。後辭疾還山,隱居民間終老。

孫思邈精研醫術,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合稱《千金方》,為中醫經典名著。唐宋《酉陽雜俎》、《太平廣記》等古籍中記載有不少關於孫思邈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當屬「坐虎針龍」的故事了。

「孫思邈坐虎針龍」泥人張彩塑(來源:杏林大觀園)孫思邈身著唐代大夫官服,坐在猛虎背上,身旁盤有一龍,孫思邈手持銀針,為龍針刺咽喉。

藥王顯威救猛虎

「藥王」孫思邈有一次進山治病時被一隻猛虎擋住了去路。當時他要逃跑已經來不及了,想拿起挑草藥的扁擔搏鬥又不是猛虎的對手。可是這隻虎並不追撲他,只是俯伏在地上張開大口,眼裡露出哀求的神色,並不住地向孫思邈點頭。

孫思邈十分驚奇,走近細看,只見老虎喉嚨口橫著一根白色的東西。這時老虎露出哀求地眼神,孫思邈再走近仔細地一看,原來是一根很大的獸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嚨。他想為老虎掏出獸骨,卻又怕虎性發作咬斷他的手臂。

忽然他想起葯擔子上有隻銅圈,就取來放進虎口撐住上下顎,叫老虎銜著,自己伸手從銅圈中取出獸骨,並為老虎的傷處敷上藥物,然後再取出銅圈。老虎連連搖尾點頭,似乎表示感謝。此後,孫思邈每當外出,猛虎便自動現身,馱他前往。

後來,外出行醫的郎中紛紛將銅圈作為行醫的標誌,表示自己是能醫龍治虎的藥王弟子;更因為孫思邈用這隻銅圈救了老虎而沒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為自己行醫的護身符了。

蛟龍報恩成守護

話說一天大雨驟降,藥王掬起一捧屋檐之水,看了看,嗅了嗅,隨口說,此降水之龍生病了。不一會兒,見一老者前來求醫。藥王為他診脈,便知他是龍,讓他現出原形,才為他診病。

藥王隨後配了一桶葯,良藥苦口,可龍覺得難以下咽,藥王數落了它幾句,龍便很不高興,嘴巴輕輕一吹,起了一股風,差點把葯桶吹翻。藥王見這傢伙野性不小,怕它闖出禍來,悄悄用銀針對準龍角旁一個穴位,迅速扎了下去。龍疼的大叫,但是一點力氣都沒有。

藥王又取出一根針,在龍眼前晃了晃,讓它快把葯喝了,否則還要扎。然後,騎在龍脖子上,抓住龍角,將龍頭按在桶里喝葯。龍喝完葯後,便舒暢了很多。對著藥王連連道謝,以示感激。

歷經千年,這些故事仍然膾炙人口,耐人尋味,直到今日,人們給藥王塑像時,總要在藥王身邊塑上龍和老虎,以紀念他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

溫馨提示

為弘揚普及中醫藥文化,杏林大觀園在園區中心部位建了一座佔地180畝的「國葯博覽園」,其中轉讓建設用地12畝用於建造「中醫藥文化展覽館」,該館共分為岐黃之術、滇南本草、中華醫史、中華葯史及少數民族醫藥五個展館,兼設一條歷代御用經典處方長廊。

展現我國古代中醫藥精彩故事場景的泥人張彩塑就設在中華醫史館。泥人張彩塑為天津市的一種民間文化,著名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其用色簡雅明快,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久遠,不燥不裂,栩栩如生。想要現場觀看「孫思邈坐虎針龍」及其他更多與中醫藥文化相關的泥人張彩塑的市民,可以到杏林大觀園「國葯博覽園」中華醫史館參觀了解。

據悉,「中華醫史館」主要反映從三皇五帝時期起,至現代各朝代中醫藥理論及診療方法的發展軌跡。除了陳設著由全國著名雕塑家泥人張經過精選製作的31組中醫典故群雕外,還設有中醫藥理論發展文字說明及國畫圖像各88幅,中醫彩色浮雕城一座,大型仿古醫書268部,博古展櫃60米,模擬醫學古籍60部,竹木簡、甲骨簡40卷,收集小型古代診療器具若干件,以模擬形式展示古代中醫文化。

項目名稱:雲南省中醫藥健康旅遊品牌項目大眾傳播系列活動之——《杏林大觀園·杏林趣事》

實施主體:杏林大觀園

編審:藍桂華、李興德、劉平、趙廷龍

責任編輯:王帆版式設計:王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咳嗽,用對止咳藥很重要
超省錢!一把鹽竟有10種妙用!學會就是持家能手,少花冤枉錢

TAG:雲南中醫 |